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都城文化始终贯彻其中,具备建都条件的,或实际曾建都的城市亦不少。

都城肯定是政治的中心,在地理选择上必须很讲究。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这样,就产生了都城的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 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 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

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部呈水平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

风水关于都城的建筑观念,与般的阳宅理论基本相同,只是有两点区别:一是求大。都城基址必须选择大环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弯曲大,只有大,才能修建庞大的都城。二是龙脉集结处。缪希雍《葬经翼》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陇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人也。之数者自三代以来靡不为帝王之宅,然兴衰迭异者,以其气有去来之不齐也。”这段话讲的是西安、洛阳、北京的龙脉地形,缪希雍尤为推崇北京。下面,我们从风水的角度,分别介绍古代都城的营建情况。

历史上曾经是首都的城市(数数我国曾建都的城市及都城文化)(1)

北京:燕山屏障,南控平原

北京有3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南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州巴图南就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并促使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

从结果看,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师,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

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么能继续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历史上曾经是首都的城市(数数我国曾建都的城市及都城文化)(2)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生动描述。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据说,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 抖曳追字 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

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

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于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

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三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都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这个评价倒是和蒋的国民政府不谋而合。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

西安:南横秦岭,辐射关中

西安,古代称为镐京、长安,它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周以丰、镐为都,秦以咸阳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东汉、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咸阳。咸阳在九 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体现了“万世一系”的秦帝国都城的宏伟和尊严。

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在东南另建新城,《隋书·文帝纪》记载:“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于是,选择了“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建新城。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 、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殿坐北朝南,“南面称王”。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唐朝皇帝认为隋朝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偏低,便在东北龙首塬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整个长安城布局工整,它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长安城的格局对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响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长安城兴建。

历史上曾经是首都的城市(数数我国曾建都的城市及都城文化)(3)

洛阳:天下之中,占尽形势

洛阳号称九朝故都。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后周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分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分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洛阳有伊、洛、 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

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由于隋唐对日本的及深远影响,日本一直有上洛这个词,意思的带着军队进首都,暗示着将来发动政变建立新政权。

历史上曾经是首都的城市(数数我国曾建都的城市及都城文化)(4)

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

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梁,五代后梁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故都。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 嵩岳,东挤青齐。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同时汴河漕运的便利条件,交通发达,物流方便,但缺点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风水先生对开封的地形并不推崇,但对城内的建筑却自有见解。《挥尘后录》记载了北宋,有茅山道士刘混康以法 符水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内,颇有验。佑陵登极之初,皇未广,混康言京城东北隅,形加少嵩,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 岗阜,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一时佞幸,因而逢迎,谒国力经营之,是为艮岳。”

杭州:天目余脉、钟灵毓秀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胳,钟灵毓秀于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天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跌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坐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公流未河,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

银川:四塞险固、贺兰屏障

银川,西夏王朝的都城,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作为都城长达189年,称作兴州。

银川西北有贺兰山之固,黄河绕其东南流。四塞险固,可攻可守。银川作为夏都,有个神奇的传说。《西夏书事》卷十记载,公元1017年,“夏六月,有龙见于温泉山(即今贺兰县暖泉以西的贺兰山),山在怀远镇北。(李)德明以为瑞,遣官祀之,于是有迁都之意。”到了公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

贺兰山山势雄伟,林草丰美,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经济富庶,交通便利,这是夏在银川建都的根本原因。

其余具备建都资格的城市还有太原、重庆、襄阳、武汉、广州、沈阳、成都、西宁、苏州等,几乎都曾成为过区域性政权的都城,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但这些城市基本都有些共同点,一是占有形势之优,二是占有便利的水陆运交通之优,人口容易聚集,经济容易发展,防守有所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