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往今来,大量有关黄河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黄河的兴衰,作为曾经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无尽的未解之谜。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

黄河中游沿岸古渡口分布图

我们从黄河的流向慢慢梳理。逐一感受古渡口的风采。

君子津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

君子津渡口牌楼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

君子津渡口

黄河上游与中游分界线以下,百公里 以内的一处古渡口。具体位置学界尚有争论,侧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湾以南的榆树湾村附近。 君子津:大同。古东胜州界上。汉桓帝时,有大贾赍金至,死此,津长埋之。贾子寻父丧至,悉还其金。帝闻之曰:"君子也"。遂以名津。张岱《夜航船》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4)

君子津传说

西口古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5)

西口古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6)

平静的西口渡口

古渡位于黄河东岸之上。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 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 府谷县 之大汕渡,当为出河套之进口。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据旧志载,汉桓帝时有大贾资金行至此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至此,津长悉以金还之,帝闻之曰,君子也,遂名"君子津"。隋唐一直沿用。宋庆历间曾设榷场,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为时所重,极为繁华。金大定间东胜州在此设宣差,总管鹰坊打捕渡河船只河道等事务。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西接宁夏陇右,北通阴山草地。清圣祖康熙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淮河民垦蒙古地。其时水旱码头,丝绸之路,商贾辐辏,渡河船只云集,五方杂处,兵民繁错,万家烟火于斯盛焉。

娘娘滩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7)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8)

娘娘滩渡口卫星地图

娘娘滩位于山西省 河曲县 城北的 黄河 河道中,面积近13公顷,是个"凸"形小岛,为塞上有名的小绿洲。人在岛上可以听到晋、陕、内蒙古三省、区的鸡鸣。传说西汉初年 吕后专权 ,将薄太后及其子 刘恒 贬谪于此。其后刘恒称帝(汉文帝),于滩上建娘娘庙,故名娘娘滩。滩上风光秀美、景色诱人,夏秋之时,四周水波浩荡,滩上农舍在葱绿中忽隐忽现,别有韵味。

啧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9)

九曲黄河第一镇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0)

冬日夕阳下的啧口

啧口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黄河边上,与陕西的吴堡县隔河相望.这里的黄河床面形如簸箕,由于被水流冲刷出了个窄口(当地人称为责口),再加上刚好黄河水顺窄口流下,为此人们把口和责合成在一起,意寓形象的把这座位于责口处的小镇称为啧口镇。啧口镇也同其名字来源一样,口子窄小却容纳海量,怒吼的黄河水日夜奔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昔日的不凡,残垣断壁的古院落夕阳尽染,又似乎在向人们鉴证着这里过去的辉煌……

辛关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1)

今日的辛关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2)

原驰蜡象,惟余莽莽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3)

沁园春.雪

辛关渡口位于辛关村房儿沟,称西辛关,距县城50公里,同山西石楼县东辛关隔河相望。据史料记载,辛关渡口为古代通往山西的重要渡口之一。北宋时,为“致河东之粟”巩固边防,架设浮桥,储粮于附近永宁关(位于辛关村东,后称新关寨,东临黄河,为重要的军事山寨)。1936年2月,红军东征从此渡出征,毛泽东主席也在此东渡。加之附近有毛泽东东征前写下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所描写江山多娇的浩瀚壮观景色,无不吸引着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现在,辛关渡口已成为黄河晋陕峡谷鬼斧神工的红色旅游胜地。

三交镇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4)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5)

三交镇位于 柳林县 城西南37公里处的黄河东岸,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 因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故名三交。 三交古镇曾为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当年曾于此地东渡黄河北上,留下了吞吐历史烟云的闯王寨。1936年2月红军东征在此地强渡黄河,拉开了北上抗日的序幕。周恩来莅临此地,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刘志丹将军在三交战役中血洒疆场,英魂长眠于此。这里的红军东征坪上渡口纪念碑、红军东征浮雕,刘志丹将军殉难纪念亭与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连成一线,共同见证了那段峥嵘的光辉岁月。

清水关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6)

清水湾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7)

清水关在战乱频仍的古代,是关津要隘,历代不时有驻军把守,明代南侧建有会峰寨,北侧建有牛尾寨。清水关古渡,曾是黄河上游商家货运、交易的重要村镇,也是秦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主要场所,随着陆地交通条件的改善,日趋衰落,相传旧时此地为官者,办事公道、爱戴百姓,被老百姓称为“清水衙门”。一九三六年五月初,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东征部队从此渡河回师陕北。

延水关渡口开航于魏晋,后为军渡、官渡,宋元明称永宁关,清代始称延水关。此处港埠,原为天然小码头,俗称船坞角,古今商旅不绝。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8)

延水关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19)

延水关渡口遗址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0)

晋代在延水关南侧设临河县,自西魏至唐代前期,先后改称安民县、安人县、吉万县、弘风县,唐神龙元年改称延水县,至宋熙宁八年裁县设镇,唐代前期,官军转战在此渡河频繁。宋庆历元年,西夏军进犯麟、府二州,八月一日,宋将许怀德率万余兵卒由此东渡,迂回增援。明末农民起义军多次 转战、驻守在永宁关。明崇祯六年夏,延绥巡抚陈奇瑜率官军袭击永宁关,杀害义军将领"钻天哨"、"开山斧"及其部卒1600余人。1936年2月20日,红军某部由此渡河东征。1947年3月17日,王震率领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由此西渡,回陕抗击进犯延安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明清两代,此处为延川八景之一,时称"延关飞渡"。

孟门津渡口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1)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2)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3)

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与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唐代元和八年( 813)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一千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切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龙门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4)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5)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6)

龙门渡口毗邻著名的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岸上悬崖陡峭。汹涌澎湃的黄河途经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龙门古称"禹门",因地处秦晋交通要道,龙门口又称"禹门口"。 古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赞誉。 黄河 自北而南下,河水沿峡谷奔腾而下,东西两山夹河,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相传每年春季农历三月,江河湖海诸川的鲤鱼逆水而上,成千上万,游到此处,跳跃行进,跃登河门,跃人者可以化为龙,人们把鲤鱼跳跃的地方,称为"龙门"。一年中能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过72条,登上龙门之后,有云雨相随,天火烧掉鱼的尾巴化成龙。有人以为黄河流经此地,自高而下,奔放倾泻,涛声如雷,似龙吼叫,故称"龙门"。相传远古大禹治水时,曾开凿龙门,疏导河流。后来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将龙门称为"禹门"。因这里地处秦晋交通要道,又将龙门口称为"禹门口"。

吴王渡

吴王渡位于山西临猗县西黄河东岸,这里既有黄河奇景沙燕窝,又有传说中的童子泉;既有千年古道,又有现代浮桥;既有古代军事要塞,又有现代水利枢纽。 在山西临猗县西黄河东岸。 《山西通志》: "昔有吴、王二姓居此,故名。上有吴王寨,即韩信渡河袭魏豹处,明洪武四年置巡司,今称吴王村(今属临猗县角杯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7)

临猗县吴王渡旅游景区,位于临猗县城西40公里的黄河之滨,是依托和利用黄河景观、黄土沟壑地貌、历史文化、当地风俗民情等资源,开发建设的一处集休闲度假,游乐参与为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南起东张镇夹马口村,北至角杯乡吴王村,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既是我国第一首爱情诗《关睢》的发源地,又是西汉名将韩信渡河袭魏豹之处;这里既是晋商之祖猗顿发家之处,又是抗日名将傅作义、外交家姬鹏飞诞生之地,这里既有二百万年前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又有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8)

蒲津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29)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为唐至明朝的遗址。

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0)

蒲津渡铁牛

蒲津渡遗址对于中国古代桥梁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风陵渡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1)

风陵渡,在山西省 芮城县 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 赵子贞 《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郎"。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2)

黄河古渡口。亦名“孟津”,又名“盟津”、“富平津”。位于河南省孟津县扣马村。武王伐纣至此,夷齐扣马处,南有首阳山夷齐庙。“孟津”始见于《尚书·禹贡》“东至于孟津”。

险扼古渡孟津关彦春,沙丹孟津关,位于古黄河津渡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之地,故名。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为镇压黄中起义,确保洛阳安全,首次于此置关。孟津关北濒黄河,隔河与太行山、王屋山相望,南依邙山岭、洛阳,西靠崤山,东接小平津关,为洛阳周围的八关之一。它与小平津关、函谷关互为依托,拱卫洛阳,是洛阳北侧的门户。据此,可扼守津渡,北渡黄河,进逼豫北和晋南;向南可威胁洛阳,切断豫陕走廊,向东片帆可达豫北重镇开封和直抵山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黄河东出潼关,在豫西峡谷中奔腾呼啸,水流湍急。至孟津关北,河道渐宽,流速骤降,便于船渡。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豫西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也是黄河潼关至郑州段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孟津关有山河作依托,便于坚守,构成关隘,可在津上置关戍守,以关制津、以津卫关。因其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兵争要地。史载,孟津置关之前,历代兵家就已在此屯兵鹰战,建功立业。

玉门古渡

玉门古渡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口子村,在县城西北23公里处,位居黄河上下运输的咽喉。西有大伾山,东有广武山,中有汜河缓缓北注黄河,景色异常迷人,曾是 成皋 十大名胜之一。可看到 " 黄河夕照 " 的壮美景观。大王庙、抗战遗址等景点也为景区增色不少。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3)

黄河古迹(黄河古渡口之中游片)(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