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1)

陪父日记

(纪实随笔)

杨崇德

第 2 天

2019年8月3日。农历七月初三。

星期六。

今天,二姐承担着陪同父亲做CT检查的重要任务。

二姐做事比较牢靠。天还没亮透,她就起床了。还叫醒了二姐夫。她要二姐夫和她一起,去医院看父亲。

早晨6点半,二姐和二姐夫,走路来到了医院。

此时,父亲的病床上,却是空空的。没有人。

被窝被撂在了一边,像一个小山包。

父亲去了哪里呢?

二姐顿时就有点慌张起来。

二姐和二姐夫两人,于是便顺着消化科那个长长的走廊,分头去寻找父亲。

住在走廊里的病人,大多是新来的,还没排到病房里的床位。要么,就是病情不够严重。他们看上去,都睡得很是安逸。有几个,还张着嘴巴,在打呼噜。病人的家属,可就睡得更香了,有的把脚或手,舒适地搁在另一人的肚子上。

他们也许太累了,太需要睡眠了。

二姐和二姐夫,又不好意思去惊醒他们,更不好意思从这些沉睡者的嘴中,探问出我父亲的去向。

你总不至于去拍着别人的屁股,问:哎,请问你,你看到住在最当头的那个老人了吗?

从走廊的这头,找到走廊的那头,一直没有看到父亲。再到外面的过道、楼梯间去找,还是没有看到父亲。

父亲是个爱生活、好观察的人。可惜我的父亲没有文化,如果他能识上几千字,他一定能将眼里所看到的,弄成文字。说不定,他也是一个作家呢!

父亲只要肚子不痛,过得去,他在弟弟家里却是呆不住的。看电视吧,里面全是普通话,他听不懂;玩电脑吧,开机关机都不会。

父亲最爱去的,还是那个三角坪。

住在怀化城区的人都知道,三角坪,是老年人的精彩世界。

我几次听父亲说,要是天气好,三角坪的桥脚下面,每天至少有三四百人。吹拉弹唱,歌声嘹亮。算命的,炸油粑粑的,剃脑壳的,拉生意的,五花八门。说得不好听一点,三角坪就有点类似于解放前的上海滩。

父亲每次从三角坪回来,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父亲肚子里装满了三角坪当天各式各样的故事。坐定以后,他先是要朝家人们望了望,然后走到垃圾筒旁边,狠狠地咔一口痰(其实他嘴里根本没有痰,这是他的一种习惯动作,也是他准备说话的一种前兆),吐掉嘴里的痰液,然后用手抹了抹嘴巴,就开始讲了。

比如说:今天谁到青脸瞎子那里算了个八字,算得准不准,给了多少钱,要不要解难,要不要还愿。又比如:今天哪个老棒棒(老头)和妇女谈上了,想跟妇女走,老棒棒口袋里又只有三四块钱,妇女发现太少了,把嘴巴一就(歪),就走了。嘴里还骂着“鬼打的”……

如此等等。

父亲真是咱们人间生活的一个忠实观察者啊!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2)

二姐知道父亲有这个善于观察、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习惯。因此,她就连走廊里每个病房,都不放过。二姐轻轻地推开每个病房的门,仔细地朝里面瞅,但还是没看到父亲。

二姐反应快,她立刻想到了公共厕所。

父亲住的是走廊病床,要上厕所,就只能到走廊尽头拐弯处的公共厕所里去。

二姐和二姐夫打定主意后,径直朝三楼最当头的方向走。

爹——

爹啊——

二姐在过道里开始喊。

两个沉睡者,终于被喊醒了。他们睁着睡眼,看了又闭,闭了又看。然后,转过身,继续睡。他们心里一定在骂:大清早的,喊得这么凶,烦死人了!

父亲的听力,就是这两年失聪的。原来还很好,父亲打一个屁,他立刻就说是他那个小孙女杨柳彤打的。弄得杨柳彤把舌头一伸,朝他作了个鬼脸。父亲母亲就哈哈地笑。

现在不同了,父亲看见别人的嘴巴在动,侧着耳,努力倾听,他希望能跟别人说上几句话。遇到别人说话较轻时,他接过来的话,总是风马牛不相及。

家人评价大姐的儿子华连,说“华连真是勤快”。父亲接过来就变成了“汽划子船到哪里卖”。

母亲听了,露起两颗门牙,笑得直打颤。

父亲知道自己接错了,骂一句,然后裂着嘴,也在偷偷地笑。

这回,父亲还是听到了二姐那急促的呼喊声。

父亲出来了。

走路的姿态,移中带拖。父亲趿着那双蓝色塑料拖板鞋,出现在了二姐和二姐夫面前。

父亲见到他们俩,很是惊讶,说:“你们两个,怎么这么早?”

二姐说:“8点钟,我要带你去做CT。我们早来一点,怕耽误事情呢。”

7点半不到,二姐和二姐夫就拖扶着父亲,去了CT检查室。

来得还是有些早。

三个人只好坐在CT室外走廊的塑料凳上,耐心地等。

终于,他们等到第一个检查者进去了。那扇门,“咔”的一下,关上了。

没过多久,那扇门,又“咔”的一下,拉开了。走出来一个捂肚子的。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医师,歪着脖子,贴着墙壁,大声地喊:杨贤云!杨贤云来了吗?

来了!二姐代父亲应道。

女医师喊名字,已经喊得非常有经验了,她似乎知道这个“杨贤云”,该是个男的,就质问我二姐说:你是杨贤云?

二姐说:我不是杨贤云,杨贤云是我爹。

然后,二姐又指着我父亲说:就是他!

此时,父亲正在喝水。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3)

女医师除了让我父亲进去外,还要我二姐一同进去。

女医师吩咐我二姐说:“你把他拖稳一点,千万别摔着了!”

然后又指示我二姐,扶我父亲躺上去,并指导我父亲,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睡姿。

女医师在里面忙了几下,走出来,有点为难地说:“哎呀呀,照得不是很清晰呢。他喝水了吗?”

“喝了几口。”二姐又代父亲回答。

“几口,不行的!怪不得照得不清晰。要继续喝!”

女医师又对我父亲说:“老人家,您再多喝些水。花了这么多钱来照,我应该把您照清楚些。您放心好了!”

父亲“嗯嗯”地应道。话虽然不多,但里面全是感谢。

父亲的检查,只好暂停。

二姐问女医师:“医师,我爹还要喝多少水?”

女医师说:“喝得越多,就照得越清楚!”

二姐劝导父亲多喝水。

二姐要二姐夫再去买几瓶小矿泉水来。

这时,弟弟赶过来了。

弟弟知道,今天上午的检查,对于父亲来说,特别重要。只要CT没问题,我们的父亲,就真的没什么大问题了,他可以长命百岁!

弟弟也在劝导父亲多喝水。

二姐夫买来了三小瓶矿泉水。

只要能照个清楚,看看这肚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喝几瓶水又算什么呢?为了这个肚子,父亲已经吃了几箩筐药了。父亲一口气,又喝进去两瓶。他喝得饱嗝阵阵。

父亲第二次躺在了CT台上。

对于这种躺上去、又慢慢运进去的检查仪器,父亲并不陌生。

三年前,弟弟带父亲来长沙。我们怕父亲有那方面的病,就带他直接去了湖南省肿瘤医院。也是用这种仪器,给他做了个全面检查。那次检查的结果,令人满意——父亲与癌无缘!

这是天佑我父啊!

我们兄弟俩,都为之高兴。

父亲却说:早知道没有癌症,还不如不检查,浪费了七八千。

我说:话不能这么说啊,七八千算什么呢?只要没有癌症,七万八万,七十万八十万,都是值得的。你看看,这楼上楼下的人,哪一个不是为癌症在发愁啊。

那一次,父亲心里一定是高兴的。那晚,他在我家吃了一大碗饭。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4)

8点21分52秒。

父亲腹中的一切情况,都被定格在那4张增强CT检查的胶片上。

女医师真是一个好人,她给我父亲足足做了20多分钟。

别的病人,她几下子就照完了,她对我父亲可是格外关照。她实现了对我父亲检查前所许下的郑重承诺:老人家,花这么多钱,我好生把您照一照,照个清楚!

父亲从CT室出来时,二姐夫和弟弟,一起迎了上去。

问他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呢?

检查是医生的事。反正检查了好久。

父亲像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

要回病房了。弟弟因为有事,需要先走。留下父亲和二姐俩口子在这里盘算。

二姐夫要父亲走前面,父亲说:“还是你走前面呢,这里,我都熟悉,找得到的。”

回到走廊病床,二姐对二姐夫说:“我到街上去,给爹买盒稀饭,你在这陪着爹。要爹先把那几颗丸子吃了。”

二姐买来稀饭后,对二姐夫说:“你先回去吧,家里还要人照看那个金谷子(孙子)。我就在这,陪着爹。”

父亲端着二姐买来的那盒稀饭,一勺一勺地往嘴里送。

这时,有个医生走过来,问我二姐:“你爹CT做了吗?”

二姐说:“刚刚做了。”

医生说:“那好,下午4点,可以拿结果了。”

母亲恍恍荡荡出现在医院的走廊里。

母亲从大妹家走来。

昨晚,母亲睡在大妹家。是父亲安排去的。

现在,母亲一个人走路过来,她是想陪陪父亲。

只有她来陪,这个老家伙,才会安心。这是母亲对自己价值的一种充分肯定。

母亲支开了儿女,履行起陪护父亲的责任。

母亲当然不知道父亲是怎么照CT的。听说这一照,要好几千。

父亲说:那里面,就是一张床,睡上去,“唧”的一声,就往里面移。那边还有个洞,睡在洞里面,也不打麻药,也不痛,脚都露在外面。

母亲猜想,那个洞,可能和家里那个藏红薯的洞,应该差不多。

父亲又解释说:洞是空的,这头可以穿到那头。睡在里面,医生要我憋一股气。

父亲又说:关键是喝水太多,喝了四五瓶矿泉水,肚子都喝饱。日他崽崽的!

下午4点,二姐抱着她的小孙子来到医院。她要替父亲去取上午做的CT检查结果。

终于取到了!

一共4张。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5)

胶片上面,全都是黑黑白白的图案,排列得似乎很整齐,像一排排卫队。

仔细看呢,又什么都不是,白圈连着白圈,圈里套着黑点。乱七八糟,毫无规则。

二姐把手里的小孙子,留在父亲病床边,让母亲看管着。

二姐拿着父亲的CT检查结果,去找值班的医生。二姐想知道,这些白圈套黑点的图案,到底对父亲的影响有多大呢?

值班的医生,是个女的,很年轻。

二姐要她帮忙看一看。

女医生看了看父亲的CT胶片,静了静神,然后问我二姐:“你是病人的什么人?”

二姐说:“我是病人的女儿。”

女医生从胶片上读着我父亲的名字,说:“是叫杨贤云吗?”

二姐说:“是叫杨贤云。他是我爹。”

女医生缓缓地说:“哎呀,可能是肿瘤呢。”

二姐追问说:“肿瘤是什么?”

女医师停了停,解释说:“肿瘤,就是癌症吧。”

真是谈癌色变!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好谈,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要谈癌症了!

癌症是个什么东西?癌症是让医生都摇头的东西,癌症是普天下的人都为之绝望的东西!

二姐也不例外。

女医生嘴里流出的“癌症”二字,几乎让二姐瘫塌下来了。

二姐的眼泪,不请自来。

二姐抽泣起来了。

见我二姐眼泪是眼泪,鼻水是鼻水,女医生仿佛对自己刚才的判断,又有些反悔了。她说:“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是不是癌症,主任说了才算。对了,你千万不要对你父亲说啊!”

二姐虽然在流泪,但她的思路没有乱。她必须找一个“权威一点”的医生,再帮忙看一看。

在回父亲病床的过程中,二姐看到了那个“权威一点”的主任。

二姐已经把自己当成是这家医院的员工了,她冲了过去,对那个主任说:“主任,请你帮我看一看我父亲的检查结果吧。”

主任似乎对我二姐有些印象。

这几年,主任经常在医院里看到我二姐,我二姐在帮病人洗脸喂汤、搓脚擦背、倒屎倒尿。

主任就说:“你到我办公室去,我帮你看看。”

坐在父亲病床上的母亲,拉着二姐的小孙子。隔了老远,母亲就看到了二姐和那位主任在交谈。这,也是母亲非常想知道的:这个老家伙,到底得了什么病呢?每天精神不振,现在又在喊哎哟了。

二姐提着父亲的检查资料袋,在主任办公室等。

不久,主任来了,他接过资料袋,抽出里面的4张胶片,一张一张插在墙上的荧光屏上。

看过不久,主任对我二姐说:“你爹有几个儿女?”

二姐说:“七个。我的两个弟弟,都有工作。一个还在长沙呢。他们都很忙,是我来拿的结果。”

主任说:“哎呀,不好呢,这是胰腺癌呀。到晚期了呢。”

主任继续说:“你爸爸这么大年纪了,你们就是花上一百万,都治不好的。你们几姊妹,还是好好商量商量一下吧。”

主任的话,很直接,也很权威。

二姐早就听医院里的人讲:这个主任,是个博士,厉害得很。

二姐又哭了。

哭过一阵后,二姐还是擦干了泪水。她毕竟要回到父亲那边去,要面对父亲和母亲。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6)

二姐提着资料袋回来,母亲在老远处,就看到了她。

母亲隔空急着问:“刚才,你给那个医生看了,是什么病?”

二姐强忍着悲伤,忍住泪水,故作镇定地说:“冒事呢,是胃发炎。”

母亲立刻就高兴起来了,她拍了拍父亲的臂膀,放心地说:“老家伙啊,是胃发炎!”

母亲怕父亲听得不是很清晰,又大声地重复一遍说:“是胃发炎罗!不是什么报应病!”

下午3点多,二姐拖着小孙子回家。小孙子已经知道调皮了,在楼道里,他磨磨蹭蹭的,牵一下,动一下。他哪里知道人间还有什么悲伤哟!他又哪里知道,奶奶现在的心里面,又是多么难受哟!

走到医院后门的桥头边,二姐突然号啕大哭。

这是二姐心里极度悲伤的一种宣泄。

只有哭,放肆地哭,才能缓解她心中那份无奈和痛苦!

二姐也管不了桥上的过往行人了。

哭,有什么错呢?人如果只有笑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没有痛苦和快乐之分了。

过往行人都莫名其妙地把目光投向我二姐。他们起初还以为有人在打架,但现在不是。是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拖着一个小孩,一路嚎哭。

二姐当众嚎哭,是有她自己理由的。医院,本来就不是值得欢笑的地方,它又不是歌舞厅,又不是娱乐场。哭,是医院来来往往的人,该有的人情表达。二姐在医院做了两年护理,她每天都会听到各式各样的痛哭声。

父亲得了癌症,难道就不能哭吗?有谁愿意让自己的父亲得癌症呢?

二姐汪汪大哭。

二姐手里的小孙子,也跟着汪汪大哭。二姐将他抱起来,帮他擦干眼泪。然后,又用小孙子的衣角,为自己擦干眼泪。

必须把父亲的不幸,立刻告诉给姊妹们!

二姐一边抽泣,一边摸手机。她打开手机,有点懵了。她只会打大妹的电话。因此,她第一时间把父亲得癌症的事,告诉给大妹。

此时的大妹,正在家中厨房里,为父亲炖猪脚。

大妹听过之后,也汪汪大哭起来。

猪脚在高压锅里咕嘟咕嘟地响。

大妹也不管了。

大妹哭着打电话,给弟弟,给小妹,给大姐,给三姐,给嫂子。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7)

此时此刻,我的小妹与大姐都不在怀化市区。

小妹眼泪汪汪地把父亲得癌症的事,立刻告诉给了正在乡下老家的大姐。

前几天,大姐刚从城里下去,她想陪大姐夫回乡下老家住几天,呼吸一下乡里的新鲜空气。

大姐夫身体不好,到乡下住几天,权当是一种疗养。

接到小妹这个可怕的电话,大姐和大姐夫,连晚饭都不想吃了。

其实,他们的晚饭,已经做好,就差没动筷子了。

父亲得了癌症,他们实在吃不下去。

他们想立刻赶回城里。终于联系到了三姐的大儿子方才。方才有一台教练车。

已经弄好的饭菜,大姐全部端给左右邻居。

邻居接过后,听到这个消息,也跟着摇脑袋。

晚上8点多,大姐和大姐夫赶到了医院。

此时,父亲躬着腰,卧在病床上。

见她们俩连夜从乡下赶上来,父亲就说:“这么热的天气,你们上来做什么?是胃发炎呢!”

大姐热泪盈眶。

大姐是我们七姊妹中的老大,比我整整大十岁。大姐也是父亲的儿女们当中吃亏最多、又最吃得起亏的人。大姐生了五个儿女。前四个都是女孩。生到第三个时,就被计划生育的人,给盯上了。受到的惩罚是:罚款,挑谷子,掀瓦。

父亲要大姐离开农村,到城里讨生活。不逃,这日子还怎么过呢?

大姐一家,只有逃了。

父亲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大姐头两个女儿的任务。

大姐夫学着当屠夫,在城里剁肉卖。大姐夫是个本分人,不会看猪估价,不会玩短斤少两的技巧。因此,大姐一家在城里的生活,也过得不是很顺利。

但是,不管怎样,大姐按照父亲的指引,又生下了她的老四和老满。

老满是个儿子!

这下子,可圆了大姐的梦,也圆了我父亲的梦。

大姐生她的老满,是在我老家一个贮红薯的地窖里生的。

母亲定时去送饭。端着鸡肉鸡汤,往山上爬。

后来,父亲在桔园山里搭了一个茅蓬屋,让大姐在茅蓬屋里住了十来天。可以说,大姐今天能有个儿子,父亲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

大姐的这个满儿子,叫华连。人才中了大姐夫的潜质,不仅帅,还特别能干,被一个邵阳老板看中了,将自己的漂亮女儿嫁给了他,在城里完婚,买房,生下一男两女。

大姐总算觉得自己熬出头了。

然而,四年前,大姐夫的痛风病,发展成了尿毒症。大姐的家,一下子又沉重起来。

大姐夫的病情,时常让我的父亲唉声叹气。

父亲总是说,哎!条件好起来了,又得了尿毒症。

父亲对大姐家的情况,不说是时时牵挂,也应该是日日牵挂了。

每每看到大姐夫从死边走过来,父亲总算舒了一口气。

大姐夫的尿毒症,现在每天要自我透析,每天换三次药水。

以前,大姐夫是我父亲的重要牵挂;现在,反过来了,父亲又成了大姐夫心中的重要牵挂。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8)

下午的时候,三姐接到大妹的电话。

三姐简直无法相信父亲的病是真的,就立刻打电话,向二姐求证。

两姐妹在电话的两端,呜呜地哭。

弟弟下午在工地场上,他接到大妹的电话,眼泪立即就飙了出来。

弟弟含着眼泪说:“我马上去医院。我马上给哥哥打电话。”

父亲的4张CT胶片,让他身边的六个儿女,全都沉浸在泪水之中。

只有远在长沙的我,还不知道情况,还在过周末城里人想要的生活。

长沙这边的天空,太阳火辣辣的,仍在放肆地照射着它那刺眼的光,照得长沙郊外的白泉乡,一片辉煌。

我戴着黄草帽,穿着侄儿在明德中学搞军训时得的那件绿橄榄假军衣,正在亲家鱼塘下方的荒草田里,一心一意地割野草。

辣椒地已经旱了十几天了,我想给它们铺上一层防晒的野草。辣椒长得太好,结得又多,我不忍心让辣椒就这样被晒死。

下午4点30分,怀化的弟弟来电,响了1分29秒。

4点32分,弟弟又来电,响了14秒。

是妻子松桃接通了我搁在床头的手机。

然后,松桃一刻不停地跑到荒田这边,高喊着我的名字:“崇德!崇德!崇喜刚打电话来,说爹住院了。检查是癌症!”

我停止了割草。

癌症都来了,还割什么草呢?

我跑到亲家屋里,用手机给弟弟打过去。

弟弟说:“哥,爹的情况,很不好。被诊断是胰腺癌。晚期了,已转移到肝脏。”

我呆了。

我说:“我们马上回来。”

挂了电话,我急忙查看当天去怀化的高铁票。

因为是周末,下午很多时间段的票,都被订完。我只订到21:05的。G6473。22:34到怀化。

我把我和松桃出票成功的画面,截了个图,通过微信发给弟弟。

弟弟马上回复: 我来接站。

接下来,我握着手机,在百度上反复输入“胰腺癌”、“胰腺癌的治疗方法”、“胰腺癌的表现症状”。

得到的搜索结果,让我对这个叫“胰腺癌”的恶魔,充满了无限恐惧。

百度一: 胰腺癌的症状

大多数早期胰腺癌患者无明显典型症状,比如:上腹部时有时无的隐痛,且疼痛位置不固定等。在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继发症状:肿瘤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出现明显的黄疸、瘙痒;肿瘤阻塞胰管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胰腺癌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消化不良的表现,吃了东西以后容易腹胀,特别是吃了油腻的食物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出现厌食的表现,有的患者也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患者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消瘦,有的患者会感觉上腹部或者后背部的顽固性的疼痛。

百度二: 胰腺癌能治好吗?

胰腺癌从理论上来讲,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不可治愈性疾病。刚说了,因为胰腺癌早期没有症状,所以它起病比较隐息,就是说早期不好发现,然后一旦发现就80%左右的已经到了晚期了,那相对来说它的治愈率几乎就是很低了。有一组数据,80%以上是晚期患者,那么只有不到20%的人有手术机会,那么手术了它的中位生存期绝大部分人,也就是在12个月至20个月的生存。如果没有这个手术的机会,就中晚期的这种患者他的自然生存也就6个月左右。

……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9)

高铁真是一个十分讲信用的行者。

22点34分,我和松桃,准时出现在了高铁怀化南站。

弟弟和弟媳已在车站等候。

车上,我们四个人都处于沉默状态。谁也不想先开口说话,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太突然了,太让人崩溃了。

来到弟弟家,弟弟说起了昨天送父亲住院的大致经过。

今天的检查结果,更让他不敢相信。怎么会是癌症呢?怎么会是晚期呢?弟弟说得泪流满面。

母亲还在医院里,陪护着父亲。母亲不肯回家来。

母亲是个老高血压患者,180/100。

我们和弟弟连忙赶去医院。

此时,87岁的老父亲,正躺在3楼住院部消化科走廊的病床上。二姐和母亲,都在那里守着。

父亲看上去,神态和往常一样,没什么悲伤之举。

父亲只是说他的肚子胀,肚子痛,里面像辣子辣一样。难受!

我忍着泪水,伸手去摸父亲那孕妇般的肚皮。摸上去,按一按,很硬。像个打足了气的球。

我沿着父亲的痛意,继续摸。那是球的边缘了,就那么一线。疼痛,就在这一线,它一阵一阵地发起了进攻,它在摧残我们的父亲。它们已经没有什么白天和黑夜了。

母亲执意要陪守在父亲身边。被我们兄弟俩,连劝带拖地弄回了家。

我们的决定是:留下二姐,陪护父亲。

二姐早就吃过晚饭,早就把她家里那张平时用来护理医院病人的折叠床,扛了过来。

二姐要用这张床,好好服侍我们的父亲。

回到家,母亲问起父亲的病情。

母亲已经猜到了父亲的病,应该很严重。但她不知道,是癌症。傍晚的时候,大妹提着饭和炖好的猪脚,去医院。母亲一眼就觉得不对头。大妹的眼睛,霏红。大妹给父亲和母亲,各盛了一小碗饭,催他们多吃点猪脚。

父亲爱吃猪脚,他吃了3块。

大妹静静地望着他,眼里有了泪水。

母亲发现了,就立刻停止了吃。

之后,三姐也来了。

三姐是个有文化的人。三姐拿着父亲的检查结果,匆匆跑到楼梯口那边看。她不想让父亲母亲知道什么。

三姐大我近两岁,高中肄业。如果不是她那位闺友同学,和她一起赌誓弃学的话,她一定能读到高中毕业。

因为三姐这种“半途而废”的学习态度,惹得父亲,很是生气。父亲骂她说:“你和带崽一起读的书,他现在越读越上劲,你越读越往下滑,现在又想不读了。如果你硬是不想读的话,那就只有搞劳动了。你以为,搞劳动,是个轻快活?”

父亲嘴里的“带崽”,是我的小名。父亲一直这么叫我。至今不改。

三姐在家劳动了两年,就嫁人了。她和大姐嫁到同一个村。

三姐夫是个老实人,肯劳动,又是高中毕业。给三姐介绍对象时,大姐在其中也肯定了几句这个准三姐夫,这就更加铁了三姐的心。

三姐夫和大妹夫一样,都是较早进怀化城务工的人员,他们干的都是苦力活——拖板车。

三姐的两个儿子成家后,孙子孙女一个接一个生出来,家里的人气,也就越来越旺。干脆,三姐就带着她的一大家,在城里租居。租的房子,离弟弟家比较近。

陪父日记19天记录(陪父日记第2天)(10)

母亲知道三姐有文化,看到三姐拿着父亲的检查资料出去看,也就丢下手里的饭碗,追了出去。

后来,母亲在楼梯间,陪着三姐,一起呜呜地哭。

这时,坐在病床上吃饭的父亲,就骂起三姐来了,他说:“元果,你像个鬼一样,一进来,就拿起片子出去。现在,你妈也不见了。”

站在旁边的大妹,向父亲解释说:“三姐可能和妈说点事情。她们马上就回来。”

有文化的三姐,没有把父亲的检查结果,跟母亲说得很透彻。但母亲还是猜到了几份,可能是癌症。

如果不是癌症,二女儿为什么眼睛霏红?

如果不是癌症,四女儿为什么眼角有泪?

如果不是癌症,三女儿为什么靠在楼梯口哭呢?

我和弟弟并不打算瞒着母亲。

我们只打算瞒着我们的父亲。

夜深了,母亲突然嚎啕大哭。

母亲边哭边说:“老天啊,你就先把我带走吧,留下那个老家伙,让他多活几年。这辈子,他可是受了好多好多的苦啊……”

我、松桃、弟弟、弟媳都哭了。

我们哭得不约而同,哭得毫不羞涩,哭得此起彼伏。

明天,还要想办法救父亲。

我说:“大家都不要哭了,都睡了吧。哭,没有用的。”

松桃和母亲睡。

弟弟一家四口,挤在一张床上睡。

我睡在侄儿那张床上。

尽管我要求大家不要哭,但当我一个人躺下时,我却管不住自己的泪水。

我泪流满面。

半夜惊醒过后,我继续流泪。

母亲和松桃,她们俩,一晚也没睡。

都在哭。

(本篇写成于2019年9月15日。2022年10月24日夜,于长沙家中稍作修定。)

请看续文:《陪父日记》(第3天)

关于本纪实作品的几点申明:

1、本纪实随笔,写作于我父亲去世后的次月。当时,国内还没出现新冠疫情。故而,我们七姊妹能够日夜守护在医院,守护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离去。然而,当年底,武汉疫情爆发,日记体文字,便成了众人的笑柄。这个日记体系列文字,写于2019年9月、10月间。

2、本纪实随笔,已于2020年发表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上。如果想阅读本人的其他文学作品,可以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本人微信号ycd0070,能阅读到本人的其他作品。

3、本作品现推荐给“齐鲁壹点”平台作网络首发。读者也可以在今日头条、百度平台上阅读到该作品。但是,本人拒绝新浪网对该作品作“手机新浪网”发布。因为我有几个阅读量数百万的作品,一经“手机新浪网”强行发布以后,读者所有的评议性文字全部消逝。

4、本人坚决反对:网络上某些靠流量赚钱的所谓写手,将本作品强行拖至其个人账号上,再对外发布,以为其赚取流量。对此,本人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作者简介:

杨崇德,男,1965年10月出生,湖南怀化市中方县人。1995年加入湖南省作协。曾在全国两百多家报纸、期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数百篇被《作家文摘》、《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故事会》等刊物转载。上个世纪,曾被《微型小说选刊》列为“微型小说百家”之一。2010前后,出版文学作品集《故乡的云朵》、《冬天的生活》、《丛林狼》、《麻麻亮的天》等。有作品曾获《小说选刊》2016-2017年度“读者最佳印象奖”。有作品曾被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有数篇作品被全国50多所重点中学选为语文考试分析试题。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理事,现任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

壹点号崇德随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