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中秋八十月》父亲躺在正房堂屋东侧靠墙一边的塌铺上,已经差不多一年了这年是民国28年,他二十岁自从一年前的咳嗽引起了吐血之后,父亲便从房间床塌上睡到了这里昏昏沉沉,似乎没了白日与黑夜之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历经八十六载风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历经八十六载风霜(八十春秋八十月)

历经八十六载风霜

《八十中秋八十月》

父亲躺在正房堂屋东侧靠墙一边的塌铺上,已经差不多一年了。这年是民国28年,他二十岁。自从一年前的咳嗽引起了吐血之后,父亲便从房间床塌上睡到了这里。昏昏沉沉,似乎没了白日与黑夜之分。

屋内飘散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喝点香茶吗”,是奶奶的轻音,一边轻轻搅拌着碗里的汤药。“香茶”是对中药汤一种婉转的说法。父亲微微张开了嘴,奶奶从瓷碗里舀起半小勺中药,慢慢靠到自己的唇边,再轻轻的喂入父亲的口中,象喂着当年幼小的小儿。

今晚没有月亮,在没有月亮的夜晚,父亲常常寂寞着。一床不厚重的棉被盖在父亲的身上,他双手十指交叉支撑在胸前,在棉被与心脏之间形成一道隔离。他受不了棉被直接覆盖在胸部因心脏剧烈跳动而产生的共颤。白天探望的亲朋早已经走了,他们从另外的门轻手轻脚进出,在隔壁的房里压了嗓子说话。父亲虚弱的身体,容不得一点的声响,哪怕轻咳一声,也会在他的胸部引起响雷一般的震颤。没有月亮的夜晚,奶奶端来一盏香油灯,黄豆大微黄的光亮,在人静的时候,室内便也灿烂了许多。于是,看看不知道哪辈先祖留下的老屋那黝黑的梁椽。油亮的房梁的某一处,有时竟也反射出一两出高光来,仿佛蒙胧的月高悬于天际。

昏沉之中,隐约听到了远处的迎客的声音。天早已大亮,老中医骑着毛驴又诊疗开药方来了。老先生坐在父亲的塌旁,奶奶一旁忙着帮父亲从被窝里伸出手号脉。先生闭目号脉,再翻翻父亲的眼皮,轻轻走出,到另外的房间去开药方。奶奶将父亲的膀臂放入被里,再轻轻按压妥当,慌忙追着先生而出。不一会工夫,老中医再坐在父亲塌前,好像是例行公事,轻声慢语,告诫一番,病人要心宽,药疗更要静养,油瓶倒下没眼看,每天三叹,急不得,这样方才有效有望。父亲微微颔首,眼角有泪。而此时奶奶一定在厨房准备着由几只鸡蛋两把炒米一盅豆油多许盐巴做的当时最好的美味佳肴。

入秋时节天渐清凉,接近中秋,每日的夜晚仿佛也明亮了许多。父亲的病日见好转。

但在一日吃了点的鸡汤,一阵咳嗽之后,父亲又一次的吐了血。人们纷纷猜测前段时间是回光返照。奶奶的脸又阴沉了下来,可在儿子的面前却要依旧的宽慰着,将深深的痛埋藏着。儿子17岁就失去了父亲,她将又会失去20岁的儿子吗。如果可能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年轻的生命。

她终于悄悄的请来了会算命打卦的香火。那是位远房的亲戚。他在一番默念焚香作法术之后,得出结论:父亲的阳寿没有了,大限就在八月十五,月圆月满之时。那些日子,奶奶的眼睛终日红肿着。为了避开父亲的眼光,她扎上了头巾,用毛巾的边沿遮挡点虚肿的双眼。

父亲依旧变得虚弱了,听不得一点声响,胸口作闷,心脏快速的跳动着,连内衫都不能靠在胸部,只得用手支撑着。

每日里,来探望的人又多了起来。他们轻手轻脚,不再说话。老中医依旧骑了毛驴来把脉开方,照例又一番轻言慢语的“静养”“心安”的关照。

忽然一天,奶奶的脸上绽起了一点笑容,仿佛落水的人抓到了根木棒---儿子有救了!原来一个探视的亲戚带来了一个好主意:借寿!就是请来道份很深的神人香火法师,敲罗打鼓焚香作法术,再请来八个人,办一顿酒席,让他们签字画押,向每个人借一年的阳寿,这样就可以多活八年。赶在中秋月满之前,还有希望。

迫临死亡的人,不用说八年,就说多活八个月,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奶奶没有自作主张就那么定了,她要征求儿子的意见。那是一个有月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奶奶,在月下的园头土地老爷神位前磕了几个响头后,来到了儿子塌前。忐忑不安的说出了人们的主意。父亲没有说话,轻轻的叹了口气。微闭着双眼。二十岁,古代才行冠礼之年,私塾那些童真的书声还等着他去听,还没娶亲生子,宗亲的香火还没传承。八年,八年吗,就八年吗?天道安在。“好好想想,要是答应,在八月半前,就要把事办了,中秋快到了”奶奶异常的平静,“要是不答应,也听你的”。“不要做”,父亲声音,仿佛从深潭里发出的 一样,“太吵,太闹,不是在借寿,是早点送了寿呀”。奶奶一愣,忙从头上拔下银簪,去挑香油灯的念心。室里顿时亮了许多。黝黑的房梁映上了一处高光,仿佛天际蒙胧的月色。“八月半,要到了吗?”父亲喃喃自语“今天几我都不知道了”。奶奶是怎么走出去的,我不知道,后来听老父告诉我,那一夜,他一夜没睡着,闭着眼一边想着老中医的教诲,要静养要心养;一边仔细的努力听着奶奶的动静,可是前半夜一直没听到。直到后来奶奶才告诉父亲,那前半夜,她去了丈夫的坟前,哭诉了一番。

一切恢复了平静。八月十五中秋依约而临。桂花飘香,石榴垂枝,莲叶田田。父亲依旧躺在塌铺上,平静着,品尝了一点奶奶送去月饼之后,想像着如果同意敲锣打鼓请人借寿,那将是怎样的吵闹怎样的烦躁,不觉暗自好笑,在月色高挂,月光从门窗缝隙挤进室内的时候,父亲已经入梦了。那夜,他的梦很甜很香。而在奶奶心里却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奶奶特地早早的备办了中秋所需的一切贡品,八月半的月夜,奶奶一夜没睡,她给土地老爷的神位,她给家祠堂的先祖神位,她给月亮公公,只要是她能想到,她都一一摆上了贡品,烧香磕头。。。。。。

十年以后的中秋,那年父亲30岁。奶奶忙着贡品准备祭月,父亲说,借寿只有八年,没有借寿,我活了十年,还多了两年。奶奶脸上笑成了花。

再又十年的中秋,那年父亲40岁。奶奶已经不在了。父亲对回娘家过节的他的姐姐说,要是借寿,也就八年 ,我没借,又过十年,二十年了。姐姐的脸上笑成了花。

父亲50岁那年的中秋。我已经八岁,父亲抱着我,一边往我口里掰月饼,一边在给我讲吴刚嫦娥的故事。

父亲60岁,中秋,我从学校回来,带回了单位发的月饼,父亲牙很好,就着开水,没转身,三个下了肚。于是又一次给我讲起了他的那段关于生病关于借寿的故事。

70多岁了,父亲似乎老了许多,说话好像也罗嗦了不少。以至在他不知道多少次的重复起关于借寿的故事时,我居然显得了不耐烦。于是他只好常常拉起我的女儿,用准备好的小玩具或什么好吃的给她,几句话不到,便再次的说起了他那段借寿的往事。好在女儿还算听话,依偎在他的怀里,不断的问这问那。

父亲80岁那年,他咳嗽了一段时间,入春不久,忽然说想吃月饼。我说没到八月半哪来月饼,饼干不是有嘛,还有其他吃的东西,干吗想什么月饼呀。他怅然若有所失。女儿放学回来,他叫了她,陪他一起上街转了一圈,回来说,怎么没到八月半就没月饼。

这年中秋, 阴雨霏霏 .我买来了几块月饼,放在了父亲的遗像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