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读书 · 牧青野

灯灯说:

放弃性别固化的观念,养育勇敢自信的孩子才是关键。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1)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2)

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过年宝妈最怕收到什么?”

网友们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

“男孩的妈妈,最怕收奥特曼,女孩的妈妈,最怕收芭比公主。”

虽然是笑谈,但我们确实会经常给孩子贴性别标签。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

女孩喜欢粉色,男孩喜欢蓝色;

女孩柔弱,男孩刚强;

女孩胆子小,男孩胆子大;

女孩安静,听话,男孩好动,坐不住;

女孩文科成绩好,男孩理科成绩好……

其实,目前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在认知表现(比如数学能力),性格和社交行为,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男女之间并无明显的生物学差异 。

简单来说:男孩和女孩最大的不同,不在性别,而在个性。

如果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孩子的性别差异,

就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被固化,而这也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个性发展。

聪明的父母,早就学会了,不给孩子贴标签。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3)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4)

智慧的父母,

都允许男孩“示弱”

前段时间,带女儿去打疫苗。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看到孩子被疼哭,女孩的父母,大多都是柔声安慰,而男孩的父母,几乎离不开这三句话:

  • “坚强一点,男儿有泪不轻弹。”
  • “哭什么哭,一点都不像个男子汉。”
  • “你一个男孩子哭哭唧唧的,丢不丢人!”

其实,这还真不是个例。

因为传统意识中“男孩要糙养”的观念,很多父母在男孩遇到困境和难题时,不但不会去安抚和开导,

还会希望孩子立马面对、战胜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迎难而上,仿佛男孩生来就应该是超人。

可是,成年人的情绪尚且需要及时宣泄,更别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了。

哭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发泄情绪的方式,怎么到男孩这里,就意味着软弱呢?

科学研究表明:

男孩的大脑比女孩的脆弱得多,男孩的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更容易紧张。

电影《你好,芝华》中,男孩晨晨在意识到母亲永远离开他了后,一个人躲在床上揪着被子哽咽。

此时,周迅饰演的小姨,躺到晨晨的背后,轻轻抱着他说:

“哭出来吧,晨晨。哭出来好受一点,男孩也是可以哭的。”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5)

图片来源于电影《你好,芝华》,侵删

哭泣,只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男孩也应该有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权利。

我们的男孩,从一出生起,就被赋予了坚强、勇敢、力量的标签。

但某个特征一旦被过于强化,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就像这几年经常听到的“绅士风度”和“暖男”,本来是很正面的品质。

可现在,却逐渐变成了让男孩一味忍让后退,无条件压抑、忽视自己的感受。

曾看过一个关于“反对男性刻板印象”的公益视频,里面就讨论了这个问题:“男孩就必须有男子气概,要坚强勇敢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是的,男孩也会害羞,也会悲伤,也会感觉到恐惧。

没有一个男孩,天生就应该被定义成“强者”。

在家庭教育中,允许男孩偶尔做“弱者”,不一定非要他们无坚不摧,才是对男孩最好的爱。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6)

聪明的父母,

都不会让女孩太“柔软”

如果说男孩需要适当“示弱”,那女孩需要的,就是不要太“示弱”。

之前,女儿有次上体能课,有一个动作一直做不到位,教练看她是个女孩,就“放过”她了。

下课后,她沾沾自喜地向我炫耀:

“妈妈,教练要求男孩必须要完成动作才能休息,他说我是女孩,做不到没关系。妈妈,做女孩真好。”

《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到:人类有本能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会期待进步,但本能脑永远只想要舒适和放弃。

孩子,是非常“狡猾”的。

一旦她们发现性别可以成为优势,自然会选择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女孩可以在体力上比男孩弱,但不代表这种“弱”,能成为她给自己人生“偷懒”的借口。

《养育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

“女孩的生存空间,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和危机重重,她们的现在和将来注定比我们的更丰富也更艰难。

我们更要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来应对未知的将来。”

养育女孩的责任,就是把她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拥有极强的韧性。

职业综合格斗运动员,UFC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张伟丽。

在12岁时成为一名职业散打运动员,却在17岁时因腰部受重伤退役。

后来,她一路北上,机缘巧合下,开始学习搏击,巴西柔术。

为了能站上更高的舞台,她抓住一切空闲时间练习各种技能,还主动和160斤的男性打比赛。

坚持了很久的“苦练”,让她终于收到了UFC的邀请。

之后,张伟丽一路向前冲,在2019年的UFC格斗之夜深圳站比赛中,卫冕冠军,一战成名。

回顾张伟丽的过往,从小时候被说没有女孩样,长大后被亲人质疑,被对手嘲讽,她经历了无数人生至暗时刻,挥洒了无数汗水,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她用自己的拳头,一拳拳砸破了那些“定义”。

她用结果告诉了所有人:柔弱不是女孩的唯一标签,女孩也可以有很多面。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7)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家庭教育中,不要把女孩培养得太“柔软”,

韧性十足的女孩,在未来面对人生磨难时,更有自信,更有态度。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8)

好的教育

是不把性别当成标签

为了不让性别成为孩子的标签,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试试这样做:

1、尊重孩子的性别倾向

伊能静在一次采访中提起,儿子哈利觉得自己喜欢穿女装这件事,被媒体无限放大后,会给家人带来困扰。

听到儿子这么说,伊能静安慰他:“你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做自己,没有什么是比你更重要的。”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9)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孩子的性别倾向,没有好坏之分。

当你觉得孩子性别倾向,在通俗的定义中有问题时,比如,男孩偏偏喜欢粉色,女孩非要舞枪弄剑。

最先该做的,首先是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因为孩子的性别去制约孩子的个性。

正如伊能静在最后说的那句话:“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只是经由我的爱来体验世界。”

尊重孩子的喜好,不以性别倾向论对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2、尝试双性化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多名参与者做过调查,发现:

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这也印证了教育专家曾提出过的“双性化教育”理念。

简单理解,就是不要只培养男孩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也不要只培养女孩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男孩女孩互取所长,兼收并蓄。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具体该怎么做呢?比如:

父母可以尝试尽量不要给孩子设置“性别隔离”。

而是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和异性朋友多玩耍,多合作。

也不要过于强化性别区别。

好比有些父母就喜欢说:“男孩皮糙肉厚,苦点累点没关系。女孩身娇肉贵,要娇滴滴地养着。”

当然了,想完全消除所有性别差异,那就是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创造条件让孩子丰富和异性交往的期望,提高和异性交往的能力,拥有完善的性别人格,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10)

儿童时期怎么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11)

写在最后

性别不是孩子的标签。

没有谁规定了男孩必须是什么样,女孩必须是什么样。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开心都可以大笑,只要难过都可以大哭。

既有懂得“示弱”的能力,又有坚强无畏的品质,这才是孩子最该有的状态。

好的家庭教育,不需要追随性别的“刻板印象”。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先天个体差异,不偏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性别施教”。

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充盈的心灵,让孩子做自己,就是最好的养育。

作者 | 牧青野,少儿语言教师,家有小仙女一枚,记录育儿点滴,分享教育心得。主编 | 阿医

排版 | 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