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

这是“在线教育”系列第06篇文章

你首先要记住:你编写的是一节课,不是一集动画片。

——某位高人的语录

欢迎来到玉龙空间。

在上上期和上期的内容中,玉龙兄分别分享了把《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两个成语故事制作成在线课程时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这两期内容的插图中,有两册绘本貌似属于同一套丛书。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2)

恭喜你答对了。

这两册绘本都来自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画说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系列。

这个系列目前一共20册,除了《掩耳盗铃》和《刻舟求剑》,还包括《狐假虎威》《亡羊补牢》《自相矛盾》《井底之蛙》《叶公好龙》《守株待兔》《东施效颦》《画蛇添足》《熟能生巧》《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胸有成竹》《卧薪尝胆》《学无止境》《凿壁借光》《鲁班学艺》18册作品。

绝大部分属于成语故事。

你如果负责幼小衔接阶段(或者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在线课程研发设计工作,这时可能会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哎?直接把这一套丛书拿来,制作成AI课的电子绘本行不行?

很遗憾,不行。

最起码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3)

第一个问题,当然是版权。“品牌战略合作”了解一下?

第二个问题,是数量。

这我们就得从语文在线AI课的内容结构说起了。

如果你读过玉龙兄写的那篇(点击此处,跳转阅读→叫叫阅读VS小猴语文,AI课的两种模式:叠罗汉与车轮战 ),应该对这事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常见的语文在线AI课,每一个年课系列包含52周课程,每周课程包含5节课(包括4节正课和1节本周复习课)。

如果单元设计采用“叠罗汉”模式,集中一个月学习成语故事,那么需要16册绘本。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玉龙兄已经讲过了。

如果单元设计采用“车轮战”模式,一周只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那么需要52册绘本。

而这套丛书,目前只有20册,制作成AI课的话,支撑不了半年。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4)

也许你比较头铁:半年就半年,先撑一阵子再说,后面半年的内容,以后再想办法补齐!

那你就遇到了第三个问题:内容。

纸质读物和在线课程毕竟是不同的媒介。同一个成语故事,某些内容放在纸质读物中可以尽情地讲述,但到了在线课程中,必须删减。假如完全照搬,会遇到很多麻烦。

那“某些内容”,指的是哪些内容呢?

最典型的内容就是——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

这套绘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讲成语的时候,不但讲了成语故事本身的内容,还把这个成语的诞生背景一起讲了。

举个例子。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你应该很熟悉吧?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5)

但在这套绘本里,《狐假虎威》开篇第一段却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楚宣王问大臣:“听说北方各国都害怕咱们楚国的令尹昭奚恤,这是为什么呢?”大臣们回答不上来。这时江乙站出来,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6)

然后才进入正式故事。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7)

到了结尾,大臣江乙再次点题: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这才是完整的《狐假虎威》故事。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8)

顺便说一句,上面这一幅征战图,极有可能参考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红版第10册《宋襄公》的封面。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9)

再举个例子——《亡羊补牢》,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课文。

故事一开篇,你就感觉跟当年学过的课文差异很大: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国君楚襄王,即位后和奸臣一起贪图享乐,不理国家大事,楚国一天天衰败下去。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0)

后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大臣庄辛劝谏楚襄王,楚襄王很生气,庄辛只好去了赵国。五个月后,秦国攻破楚国都城,楚襄王被迫逃亡。楚襄王这才感到后悔,派人请回庄辛,向他请教。

然后,庄辛给楚襄王讲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故事……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1)

讲完故事后,庄辛为楚襄王分析天下形势,认为只要及时改正错误,还能重振楚国。于是,庄辛被楚襄王封为阳陵侯,帮楚国收复了失地。

这才是完整的《亡羊补牢》故事。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2)

其实,许多寓言类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都是这种模式:

从前,有一位君主要做一件事,许多大臣劝告,但君主不听。

这时,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

然后,寓言故事开始。

故事讲完后,大臣总结一下道理。

最后,君主恍然大悟,不再做那件事。

这类成语故事包括且不限于: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但在各种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却很少见到这些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顶多能看到一句“本文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之类的说明。

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3)

其实,原因很简单:

绘本作为一种开拓视野的课外书,可以提供较多内容,带着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完全没问题。

至于读者能看懂多少,凭的是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不感兴趣或者看不懂,只想看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那么就可以哗啦哗啦往后翻几页,直接跳过。

但课程不一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果依然保留这些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那就带来一连串的问题——

你了解楚宣王吗?你了解昭奚恤吗?你了解江乙吗?

你了解楚襄王吗?你了解庄辛吗?

这类内容看多了,你还能记清楚,哪一位大臣对哪一位君主讲了哪一个故事吗?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4)

如果你是一位春秋战国历史的狂热爱好者,那么这些问题当然都不是问题。

但对于各位小学老师,以及全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呢?

这完全是一堆陌生的名字。

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只会起到干扰作用,让人懵圈,捋不清角色关系和故事关系,甚至影响记忆成语故事本身的内容和启示。

何况,刚才提到的这几位,即使在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里,也算不上什么重要考点,甚至根本不在教学范围之内。

既没有营养价值,又影响教学效果,那还留着干啥?

如果整个故事是一个鸡蛋,那么诞生背景就是鸡蛋壳。

如果整个故事是一枚龙眼,那么诞生背景就是龙眼壳。

如果整个故事是一颗荔枝,那么诞生背景就是荔枝壳。

而作为课程研发设计人员,本身的工作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去掉这些壳,直接接触到最精华的内容。

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研发设计课程教案的时候,请去掉成语故事的诞生背景,谢谢。

和狐假虎威一样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教训)(15)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我的观点是:

成语故事绘本丛书,不能直接拿来制作成语文在线AI课的电子绘本,需要先翻阅一遍,然后对故事的诞生背景进行必要的删减。

但很多成语故事删减之后,篇幅严重缩水了。这怎么办?

这……这就需要复习一下玉龙兄之前写的那篇(点击此处,跳转阅读→《刻舟求剑》在线课程的教训:千万别给成语故事加前传和续集 )了。

在这里面,有一份详细的介绍,教你如何在不加前传和续集的情况下,让成语故事电子绘本保证足够的篇幅。

如果依然感到棘手,那么有时间我们专门再说一下这件事。

这次,就先到这里吧。

闲言碎语

目前分享的这几篇内容,全是关于语文的(而且绝大部分是关于成语故事的),下次分享一点关于数学的。

未完待续

你可能还喜欢

火花思维“识字AI课”产品调研分析报告(非正式版)

想把《掩耳盗铃》制作成在线课程,你首先需要避开4个坑

《刻舟求剑》在线课程的教训:千万别给成语故事加前传和续集

叫叫阅读VS小猴语文,AI课的两种模式:叠罗汉与车轮战

叫叫阅读《虚心好学的孔子》:名人故事or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