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写元宵节之夜的诗词里,有一首最令人难忘的词作。它把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写得声情并茂,以至于我们读这首词时能想象到那个元宵节的夜晚是多么的浪漫。因此有很多人把辛弃疾的这首词当做一首爱情词作来看待。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1)

这首词就是著名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2)

其中那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成了古往今来传唱不衰的爱情名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这首词根本不是写爱情的。而词中的“那人”也非灯火阑珊下的绝代佳人,它实际上是有两层意思。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3)

宋淳熙元年,金人压境,南宋国势衰弱,统治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整日歌舞享乐。心忧天下的辛弃疾文武双全,满腹经纶,想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可是他到处寻求机会,却苦于没有门路。元宵之夜,看着统治者们只知道饮酒作乐“笑语盈盈”,他的心中愁绪万千,只得独自叹息。而这里的“那人”指的是与作者一样能看清现状,居安思危,有着报国愿望的人。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4)

而第二层意思是说,“那人”就是指作者本人,作者看到众人只知苟且安乐,不思国家安危,不愿和他们一样同流合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自喻明志,希望自己和词作中的“那人”一样,洁身自好,孤芳自赏。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同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曾有人赞美他道:“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关于他,历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5)

南宋时,由于金人的入侵,很多土地沦落到金人之手。这时候,山东地区有个农民叫做耿京,他在农民中发动起义,辛弃疾也是山东人,同样拥有爱国热情,所以他很敬佩耿京,于是组织带领了两千多人加入了他的队伍。

之后,在耿京和辛弃疾的带领下,起义军打了多次胜仗。一日,耿京派辛弃疾去南方和朝廷商量一起抗金的事。在辛弃疾不在的这段时间,起义军中一个叫张国安的人将耿京暗杀,随后逃到了金国的兵营里。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6)

因为没有了领袖,起义军很快就解散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悲痛又愤怒,他要为耿京报仇。

于是,辛弃疾精挑细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穿了金军的军服,扮作金军模样,在当天晚上,偷偷混进了金国的营帐。张国安此时正在和两个金军将领喝酒,两个金军将领想要反抗,辛弃疾左右两刀,将他们砍死。随之,辛弃疾和手下巧施手段,骗过门卫,将张国安偷偷从金军大营中劫了出来。最终,张国安被砍了脑袋。

辛弃疾表达相思(灯火阑珊的元宵节)(7)

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辛弃疾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而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人,心中自然有莫大的抱负。他怀着一腔爱国的热血,誓要上阵杀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赶走金人。可是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使他报国无门,白白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岁月。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将自己的愁绪寄托在诗词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