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大明王朝的俩兄弟-朱祁镇和朱祁钰。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孙皇后所生的朱祁镇继承皇位,成为了历史上的明英宗,而朱祁钰也被晋封为郕王。这一年,朱祁镇八岁,而朱祁钰更是只有七岁。朱祁镇与朱祁钰二人年龄相仿,从小相伴长大,关系自幼便非常要好。在朱祁镇亲政前,朝政主要由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孙太后主持,在加上“内阁三杨”的辅佐,政局也是非常的平稳,这也给朱祁镇和朱祁钰创造了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当然,朱祁钰也能充分认清自己的身份,保持对于自己这位兄长皇帝的敬重,这也使得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以至于朱祁钰到了就藩年龄后,朱祁镇并未让其前往外地,而是直接留在北京就藩。

大明王朝朱祁镇全集无解说(大明王朝之朱祁镇)(1)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挑唆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临行前,他委以了朱祁钰监国重任,直到此时朱祁镇依旧对于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是极度信任与器重。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了个全军覆没,就连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诞生了明朝史上耻辱般的土木堡之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而朱祁镇做了瓦喇的俘虏,在塞外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这个时候大明也炸开了锅,皇帝被抓,太子还牙牙学语呢,再加上瓦喇乘胜追击大举进犯,靖康之耻恐要重现。这个时候孙太后赶紧从牢里把于谦请了出来,他稳定朝纲。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坚定朝臣和将士们包围北京的决心,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孙太后没有立此时年仅两岁的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帝,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听到这话的时候,朱祁钰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是真的拒绝,而不是像之前那些禅让的皇帝假惺惺的推辞三次再继位,朱祁钰却是真的怂。但是没办法,大敌当前,这皇帝,不当也得当,于是他重新起用于谦,于谦也不负众望,打赢了京城保卫战,一年之后也迎回了朱祁镇,不过这时候他已经成了太上皇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时候,当皇帝貌似已经上瘾了的朱祁钰开始动起了小心思,他害怕自己要将皇位还回去,于是先下手为强,把太上皇囚禁在了南宫。皇位暂时保住了,朱祁钰开始要做出点政绩了。他重用于谦,开始变法图强,大明出现中兴之像,朱祁镇也就是在这样严密而又高压的监控之下生活了整整七年。然而,对皇权的贪婪还是让朱祁钰欲罢不能,他不光想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还想让权力在自己的后代手中传递下去,而不是再交还给他哥哥的儿子。朱祁钰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沂王,从而成功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正是这一点点的贪婪,造就了他悲剧的人生。自他废了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开始,报复的火苗在南宫熊熊燃起。

大明王朝朱祁镇全集无解说(大明王朝之朱祁镇)(2)

太上皇朱祁镇勾结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一场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而朱祁钰则死于非命,不久于谦也被诬陷入狱,最终惨死。还废黜了其帝号,并赐谥号为“戾”,称其为“郕戾王”,随后更是只以亲王礼仪安葬在北京西山,不准其葬入帝王陵园之中,以对其进行报复。

朱祁镇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一副祸国殃民的做派,宠幸宦官,残害忠良,一场“土木堡之变”把祖宗的家底败的差不多了,被瓦喇俘虏,却不能慷慨就义,腆着脸苟活于世,没想到还撑到了回家。刚回来还算收敛,不过朱祁钰却对他不好,屡次给他穿小鞋,生怕他抢了皇位,又把他打入南宫,软禁起来。不过朱祁钰太心软,没有狠下杀心,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朱祁钰,他绝对是一位英主,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他都算得上是位明君。瓦剌兵围北京之时,朱祁钰临危受命,在危急关头,他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知人善用,启用于谦等能臣干吏,然后励精图治,选将练兵,最终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让明朝不至于陷入亡国的境地。而后,在击退瓦剌后,朱祁钰又开始对于明朝上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改革,由此使得被朱祁镇弄得支离破碎的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

复辟的朱祁镇继续重用奸臣,让他的“返乡团”们把持朝政,不久之后就再次爆发石曹之乱,让大明朝又一次在朱祁镇手中被搅得乌烟瘴气,一代王朝就此开始走向没落。兄弟俩的权力之争,却给一个国家带来了由盛而衰的惨痛代价。不过朱祁镇有一个比较大的成就,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可能是他对于大明王朝、对于宫墙内的人来说是唯一的贡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