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相当于这样,你去一个陌生而偏远的地方旅行。你偶遇了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独自一人,第一次你看到她那饱经患难的脸独自吃饭,第二次你看到她孤独的注视着一个死火山口,第三次,你看到她一个人在一个相对人迹罕至的旧墙后面悲伤的哭泣,泪流满面。
一个七十岁的老妪独自在一个偏远,陌生的地方哭泣。
她开始了她的述说,在一个陌生人面前。
“是的,先生,我在哭……我并不经常哭。”
“是的……不,不……我简直……就像一条被抛弃的狗。”
从她的角度看,她曾经有过幸福的生活,多说两句题外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时刻,也都有不幸福的时刻,只是人们“偏心”只记住了那些不幸福的时刻。
她有过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健康的孩子。然后呢,用她自己的话说:“但是自从他八岁那年,他父亲送他进了寄宿学校,一切都完了。”
从此他每星期只回一次家,然后是去巴黎上中学,竟然一年只回家四次了。她惊讶于她儿子每次的变化,又忧伤于这种她并不曾了解的变化。
儿子长大了,在学习法律,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去找她的儿子,希望可以和他一起生活。“但他已经养成年轻人的习惯,他让我明白我妨碍了他。”
再后来,“几乎再也没见过他”,他去了英国,他结婚了,生了个女儿,“但是他娶的那个英国女人却仇视我。”他和他的岳父一起生活。
“您明白吗?他们得到了他,他们把我的儿子据为己有了!”
于是我一年到头在外旅行,我像一条被抛弃的狗。
故事结束。作家给此篇取名为不足为奇的悲剧,非常的贴切。
父母养大一个孩子,最终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感到“好像被抛弃”,这是不足为奇的,甚至可能是人生之常态,尤其在当代城市农村的两极分化更会加剧这种感觉。
常见,并不就意味着好,以文中老太太的视角去看,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更会伴随着她直到她的死亡。
生不生孩子现在是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要生孩子呢?反之,不生孩子到了老年究竟会不会很悲惨(是在有钱的情况下)。即使有钱,去养老院,之前知乎上看有经历的人讲述,似乎并不好。养孩子呢,当下这个环境,一个普通家庭,许许多多还要父母帮助带孩子呢,说到回报,做为子女也是非常无力。
那么养大一个孩子,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比如说一边在农村一边在城市,农村的老父母会不会有文中老妪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呢,我想,是很可能的。
普通家庭来讲,我想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不,是有的。一种思想上的解决。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他们自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养育是一场缘分,分开不过是缘分尽了。
之前有想,养大一个孩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给父母以人生的意义。
这里就牵扯到一种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占有欲。人都有占有欲,但是说到底人又什么都占有不了,凡是你想占有的东西,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甚至最后那个小盒子也是占有不了的。
养孩子当然也是一样,这里呢就需要一些道家思想。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就是为而不争,待功成之日,挥一挥衣袖,飘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