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保琳
老北京人很早就爱吃面食,做法五花八门,蒸、煮、煎、烤、炒等种类繁多,今天不妨盘点一下老北京那些主要的面食美味。
炸酱面、麻酱面与打卤面
日常生活中,老北京人不仅喜欢吃面,而且还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主要有抻面和手工切面,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以便滚上干面,免于枯连,最后攒成把,双手拎起抻长,截去两头连接处,马上放入沸水锅内;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而切之,成为丝状。还有做宽形“板儿条”的,煮好后各有不同的“浇头儿”,这种做法被分为以下三种:
炸酱面
炸酱面:老北京最经典的面食当然要数炸酱面了,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面,是用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些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这时,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溢。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炸酱等,还有木须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称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萝卜缨,并浇上过年剩下的腊八醋;初夏则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
麻酱面
麻酱面:即芝麻酱面,是老北京一道夏季美味可口的面食。主料是面条,可以是切面,也可以是手擀面,还有一种是棋子面。辅料是芝麻酱、盐、凉白开水、醋、蒜、腌胡萝卜丝、黄瓜丝、菠菜、韭菜、豆芽菜、扁豆碎等。操作工艺首先把面条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改入冷水中泡凉,浇上芝麻酱和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热放入酱油内,还要放米醋,再放上腌胡萝卜丝、青蒜、小水萝卜丝、掐菜、香椿芽等。吃起来有如扒糕、凉粉的风味,食之清凉爽口,酸咸适中。
打卤面
卤面:老北京传统美食,制作讲究,卤色红润,鲜香诱人,营养丰富,俗称“打卤面”。民间办红、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面”招待亲友,一律用打卤面。打卤通常是以煮猪肉的汤或以羊肉煸锅,放上口蘑、木耳、黄花,以淀粉勾芡,打上蛋花,浇一层花椒油以增加香味。也有不勾芡的,汤内加鹿角菜,成为清汤的浇汁,称“汆儿卤”。
吃这些面常常到切面铺,老北京的切面铺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小饭馆。那时唱“数来宝”的挨门乞讨,他们唱到:“切面铺,耍大刀,帘子棍儿盘寿桃。”从唱词中可以知道,当时手工切面,切出来的面条如竹帘上的竹条。切面铺的面积一般在四五十平方米左右,进入店门后,一边为红案,一边为白案。往里走则是接待顾客的座位,方桌、板凳都用碱水擦净。桌上放着一个小坛子,内插竹筷,另有盛醋与细盐的小盆各一个。使用的饭碗、盘子、碟子等食具,多为河北磁县所烧的粗瓷。当年崇文门北羊市口有一家“荣源恒”,应该是该行业的佼佼者,味美适口,因而老北京人对其有深厚的感情。
烧饼、馅饼和馄饨
老北京人爱吃的面食还有烧饼、馅饼和馄饨。
烧饼
烧饼:当时做烧饼的种类很多,有芝麻烧饼,是用粗白面,也叫黑面发面,就是带点麸皮的面粉,那时机制面粉叫“洋面”,做烧饼一般没有用洋面的。面中加碱、矾、盐,做时每二十个或三四十个烙一炉。把面摊开,抹上芝麻酱,撒上花椒盐,再裹起,分成小块,擀成饼,刷点碱水,沾上芝麻,先烙后烤。过去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名点有肉末烧饼,就是精白面粉做的吊炉烧饼,价钱自然贵一些。闲园菊农《一岁货声》说:“其炉如四尺屋,上贴烘热,稍小而尖者曰驴蹄。”又云:“吊炉、高面一派,味殊胜。”
马蹄烧饼是典型的清代小食品。马蹄烧饼分“椒盐马蹄”和“白马蹄”两种,前者色红,故称“红马蹄”;后者色白,故称“白马蹄”,因为都是用吊炉烤制而成,因此又通称“吊炉烧饼”。据说慈禧太后曾梦见吃烧饼,次晨早膳正好有肉末烧饼。太后大悦,认为给她圆了梦,便赏厨师尾翎和银子。从此,肉末烧饼便出了名。过去,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的马蹄烧饼夹肉末,配以鸡丝汤面,即成为便餐中的主打。
螺丝转
烧饼还有一种称为“螺丝转儿”,是将极薄的多层半发面面片,刷上芝麻酱、花椒盐,盘成圆锥形的火烧,先烙后烤而成。上有均匀清晰的旋纹,状如螺壳。特点是食之外皮酥脆,内瓤松软,味道咸香。年轻牙口好的可将它放在微火上烤,将内外水分全部蒸干,成为“干嘣儿”,用手一拍即碎,吃起来嘣焦酥脆,别有风味。
馅饼
馅饼:因馅与饼的形状而得名,大致可分三种:一是“肉饼”,其馅以肉为主,以菜为辅。常见的有羊肉、白菜;牛肉、大葱等馅,肉饼是馅饼中最大的,一般论斤称售。二是“馅饼”,以羊肉、西葫芦;羊肉、白菜馅为多,直径多为10厘米左右、厚度不足1.6厘米,放铛上半炸半烙而成。三是“门钉馅饼”,个头比馅饼略小,但要厚,成圆墩形,烙成焦黄状,如城门上的门钉,故称。卖馅饼的多代卖稀粥,饼、粥配套,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便餐。
馄饨
馄饨:老北京的馄饨首先分京式、南式两种,南式馄饨是清汤皱皮馄饨,在南味馆子中卖。《同治都门纪略》中咏《致美斋馄饨》写到:“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喉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京式馄饨则不同,是骨头浓汤煮的,馄饨锅一般都用较深的“掬口”锅,锅中间用一块铁皮隔开,一边煮骨头,一边不停地滚开着汤,以便随时煮馄饨。京式馄饨盛出来时,先在碗底放点酱油,滴点鸡油或猪油,盛好后,上面洒点京冬菜末、虾皮,放点香菜或豌豆苗,添点绿意,又提香味。
说起老北京馄饨,还有个故事。清伍宇澄《饮渌轩随笔》中有一条记载:“京师前门有隙地,方丈许,俗称为耳朵洞者。雍正间,忽来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许人,于隙地筑楼,市馄饨,味鲜美。虽溽暑,经宿不败,食者麇集,得金钱无算。”
过去,老北京的馄饨以“东华门侯”、地安门外天汇大院口上的“馄饨范”两家较为有名。尤其是范家馄饨肉鲜、馅大、汤肥,四季佐料不同。南式馄饨馆,有名的要算宣武门外的“妈妈馆”。清人得硕亭《草珠一串》竹枝词云:“苏松小馆亦堪夸,南式馄饨香片茶。可笑当垆皆少妇,馆名何事叫妈妈?”南式馄饨与北式馄饨不同,虽是清汤,但馅好,汤内加蛋片丝,亦别有风味。
老北京的馄饨铺一般都备有挂面、鸡蛋,甚至还代卖烧饼。顾客可向摊主要馄饨“卧果儿”、馄饨煮挂面等小吃。
荤饺、素饺和汤面饺
饺子是一种北方食品,叫做“扁食”。俗语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因饺子形似元主,为象征招财进宝,春节期间不论副食丰俭,主食必为饺子。老北京的饺子主要有如下做法:
饺子
荤饺子:一般家庭仅为羊肉白菜馅、猪肉韭菜馅两种,富户讲究的还有牛肉酸菜馅、牛肉芹菜馅、猪肉冬笋馅、牛肉胡萝卜馅、猪肉三鲜馅,此外还有海参、虾仁、玉兰片三鲜馅,鸡、鸭、口蘑丁三鲜馅等。除夕晚宴、正月初三至初五食之。大馅馄饨亦为正月初三至初五食之,通常均为青韭、菠菜、猪肉馅。
素饺子:即全素煮饽饽,以炸货、黄花、木耳、香菇、胡萝卜丝、大白菜为馅。除夕夜接神以为供品。正月初一食之,象征全年“吃斋”。老北京人平时吃的素馅饺子种类更多,高档馅料的多做成烫面蒸饺。馅料可根据季节随时变换,如春天吃鲜菠菜、小虾米仁馅的水饺,称“菠菜篓儿”;夏天吃茴香或西葫芦水饺,讲究的吃白花藕馅、鲜莲子馅,甚至别出心裁地做成清茶叶馅;秋天则吃蟹肉馅的,不过多为蒸饺。
汤面饺:在老北京也很普及,但是他们都是以小吃摊的形式出现。汤面饺小吃摊,往往是一辆约有两张桌子大特制的车子,中心是一个炉灶,放有蒸锅和小蒸笼,一边是面案子、馅盘架子,卖的人一边包,一边蒸,一边卖。在车子的三面边上,有一圈木沿,车边放两三条窄板凳,是顾客的座位。卖饺子的老板做起来很快,又擀面皮,又包馅。擀皮子用两条小木棍,包时把皮子托在左手虎口上,用一根五寸长的小竹片,挑点馅子,往皮子上一抹,大拇指和二拇指一合便是一只。纯肉馅子,不咸不淡,味道极好。用小笼蒸,速度快。蒸熟的饺子,个个挺立,皮子透明,里面的馅子鲜红油亮,一咬一嘴油,味道鲜美。
无论吃哪种饺子,讲究蘸醋。根据馅料的不同,所蘸的佐料也不同,如吃菠菜馅饺子要蘸芥末醋,吃羊肉白菜馅饺子要蘸蒜泥醋,春节期间则用腊八醋,吃韭菜馅饺子要蘸姜末醋,其他一律用净醋调以少量香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