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

良渚文化双孔玉钺(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221)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

良渚文化玉璧(良渚博物院旧藏)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26)

三叉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属冠帽上的饰物。其外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三叉上一般都有钻孔,中叉的孔均为上下贯通的竖孔,两边叉上或为竖孔,或为牛鼻状隧孔。出土时中叉相对处往往有玉管相接,使用时应是贯穿于一起的。根据纹饰一般有素面、一面纹饰、双面纹饰之分;依据背面特征有平面和有凸块两类;依据钻孔可分为中叉贯孔、三叉均有直孔、两叉有系孔、两侧有穿缀孔及底部有铆孔等。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

良渚文化镂空兽面纹玉牌饰(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55)

平面略呈三角形,整器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雕琢为兽面纹。两角各对钻1个圆孔为眼,眼两侧以线切割技法锼扩成弧边三角形的镂孔,组成眼眶和眼睑,周围再用阴刻线勾勒。两眼之间的额头有不规则的长条形镂孔,鼻孔为阴刻的卷云纹。鼻下端有弧边十字镂孔,可能为嘴。眼眶以下的两侧各有1个锯齿状突起,很像青蛙的爪子,十字镂孔及其两侧的形态更像青蛙的后腿,所以整件器物像一只蹲伏的青蛙。宽7、高3.9厘米。

反山M16:3透雕璜形佩的形制和纹饰与此甚为相近,这类图像中与神人兽面像中的兽面像有所分别,与龙首纹也不同,但是大眼的特征完全等同于崧泽文化晚期陶器上滥觞的圆和弧边三角组合纹样,有研究者认为是“亦龙亦兽”的过渡图像。同时,这两件玉器特别纹样的雷同也反映了两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6)

良渚文化玉鸟(1986年反山遗址M14:259)

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良渚文化的玉坠件器形很多,有半圆形、月牙形、牌饰、三角形、半球形、鸟形、龟形等,体量小、制作精致,它们一般与玉管、玉珠等组成组佩件,为项饰、手腕饰品或脚饰等。长4.36、两翼宽5.33、厚0.93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7)

良渚文化简化神人纹玉方锥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23)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较特殊的一类,见于大中小各等级墓葬,跟管、珠一样是良渚玉器中最普及和最平民化的器类。但玉锥形器的使用仍有很明显的等级烙印,如琢纹或集束状的锥形器都只见于等级身份较高的显贵者墓葬。锥形器一般上端做成锥尖状,下端一般做成短榫状,往往有小孔,也有无钻孔的。出土时一般位于人的头部至脚端等多处位置,其用途有玉簪说、玉砭说、实用箭镞的玉礼化说等,但位于头部呈集束状出土的应是头饰。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8)

良渚文化玉管串

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玉珠的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9)

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镯(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1:30)

白色。外壁用减地浮雕方式雕琢四组顺向环镯外壁的龙首纹。龙首重圈凸眼,眼睛上方阴线刻划一对短角状纹样,短角的后方以示意性的浮雕显现近方形的两耳,阔鼻,鼻梁部位阴线刻划双线菱形图案,内填刻椭圆形纹样,阔鼻下竖刻短线表示嘴巴。出土时高出墓底约20厘米,原先应放置在葬具盖上。高2.65、外径8.2、孔径6.1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0)

良渚文化球形隧孔玉珠(1987年瑶山遗址M7:78、79)

球形,有牛鼻形隧孔,直径2.1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1)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坠(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56)

垂囊形圆柱体,整器制作精致。一端有圆凸榫,并对钻小孔,另一端圆尖。中部一道阴刻弦纹将器表分成两部分,上部光素无纹,下部用浅浮雕琢出2只眼睛和两个鼻,并以阴线刻饰。长3.2、直径0.9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2)

良渚文化玉珠串(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57)

南瓜黄,玻璃光泽强,均鼓形珠,个别留有线切割痕迹。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3)

良渚文化玉鼓形大珠(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23:24)

鸡骨白,器呈鼓形,中间对钻一圆孔,光泽感好,两端面上均留有线切割痕迹,其中一面单向,另一面相向。长3.2、最大直径3.2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4)

良渚文化椭圆形玉缝缀片(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35)

南瓜黄,器呈椭圆形,正面弧突,背面较为平整,近中部钻有横向的隧孔。长2-2.1、宽1.1、厚约0.6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5)

良渚文化带隧孔牙形玉饰(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33)

南瓜黄,偏浅兰色,光泽感好,呈盾形,正面弧突,背面平整,且钻有一横向的隧孔。长2.2-2.25、厚0.55-0.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6)

良渚文化玉管串(1991年瓶窑镇汇观山出土)

圆柱形,中间对钻一孔,大部分为白色,其中一节残缺。部分夹杂黄褐色或青灰色筋斑。长1~3 、直径0.9~0.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7)

良渚文化玉管串(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32)

南瓜黄,其中2件束腰形,8件“单面钻”的标本是钻孔后的玉管一分为二而成的。长0.9-3.8、直径0.6-1.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8)

良渚文化玉筒形器(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23:95)

南瓜黄,磨制较精,外壁向内弧凹,呈束腰状。出土时位于上肢两侧,整器呈高筒形,从墓内的其它随葬器物定位分析,可能为腕饰。通高3.98、外径7-7.07、孔内径5.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19)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0)

良渚文化玉璜(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23:67)

半璧形,两侧对钻有小系挂孔。正面略弧突,中间以减地浅浮雕雕琢神人兽面纹,其中神人兽面纹之神人以宝盖头结构浮雕代替,兽面纹有椭圆形眼、鼻梁的椭圆形刻划以及曲尺形鼻部,兽面纹眼部为管钻,与鸟形象的主体结构一致。高5.75、宽13.88、厚0.8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1)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26)

南瓜黄,左右两叉平齐,上端略向外突,中叉较低,有竖向直孔一个。一面有精美刻纹:左右两叉刻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神人头戴羽冠,方形脸庞,单圈眼,嘴内用阴线刻出上下两列平齐的牙齿。中叉上端饰五组直向羽状纹,象征正面的神人像;下端阴线刻兽面图纹。高4.8、宽8.5、厚0.8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2)

良渚文化玉卯孔端饰(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141)

端面大且弧突,外壁内凹。卯孔管钻而成,尚留有明显的台痕,管钻芯中心部位经过打磨显得内凹。高4.13、端面直径4.8、卯孔面直径2.96-3.05,卯孔外径1.3、深1.4、管钻壁厚约0.1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3)

良渚文化玉长管(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9)

对钻孔,钻心偏离,硬性物质直难以接贯穿,对钻孔一侧边缘有直向的擦痕。通高12.48、最大直径1.4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4)

良渚文化玉长管(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24)

光泽感好,孔内壁经过打磨,仅一端依稀可辨横向的钻痕。一端钻孔内壁可见纵向的擦痕,是否打磨还是使用痕迹不明。

长9、直径约2.7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5)

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长管(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2:7)

长圆柱形,中间钻孔但不规整。器表浅浮雕并阴线刻琢出图纹,图纹以2周凸棱分成上、中、下三组,每组一周上下各四个圆凸,上圆凸中阴刻圆圈,周围以圆弧阴线相连。长6.75、直径1.5、孔径0.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6)

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镯(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1:30)

整体作宽扁的环状,内壁平直,外壁浮雕4个凸面,利用外壁的宽平面琢刻同向的“龙首”形图纹,并延伸至镯体上下端,组成立体的龙首图纹。高2.65、直径8.2、孔径6.1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7)

良渚文化成组玉半圆形器(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23:14-17)

南瓜黄,偏灰褐色,微沁蚀。器呈半圆形,正面弧突,背面弧凹,钻有三对隧孔。可能为额饰。高4.5~4.2、宽7.17~7、厚0.56~0.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8)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29)

良渚文化镂空兽面纹玉牌饰(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55)

器形平面如倒置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器体扁薄。全器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琢出神兽图纹。宽7、高3.9、厚0.42厘米 。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0)

良渚文化玉带钩(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53)

南瓜黄,略呈长方体,表面略有凹弧,制作精致,底面平直。一端横穿直径圆孔,另一端挖琢成深槽状的弯钩。圆孔及弯沟内均打磨光亮,底面有1道弧线状切割痕迹。长5、宽2.75、厚2.2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1)

良渚文化玉瑗(1989年瓶窑镇采集)

绿色带棕黄色斑纹,扁薄圆形,中部有一小孔,厚薄不均。直径11.5 、孔径5.5 、高0.9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2)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3)

良渚文化玉龟(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7:39)

南瓜黄,偏黄褐色,沁蚀。头颈前伸,中部有一道折脊线,四爪短小,作爬行状,背上有纵向脊线。腹部平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长3.2、宽2.22、厚0.5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4)

良渚文化简化神人纹玉琮式管(1987年良渚镇安溪瑶山采集)

白色,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中间钻对孔,有4个凸面,凸面夹角大于90度,每面直向浅槽分割图纹,以转角线为中轴琢刻神人纹,图案被四周浅槽分成六组,整器共24组。高10.2、射径22.5、孔径1-1.1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5)

良渚文化玉琮式管(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2:21)

方柱体,中间对钻孔略偏。图纹被2条横向凹槽分为上、中、下三组,均以转角线为中轴刻简化的神兽图纹,整器共有12组神兽图纹。高3.5、射径1.4、孔径0.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6)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7)

良渚文化带盖玉柱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8)

器盖:南瓜黄夹白色筋斑,一面平直,另一面弧凸;平面有一对隧孔。厚1.6、直径3.8厘米。

玉柱形器:南瓜黄夹白色筋斑,扁圆柱体,中间钻一小圆孔。一端面有弧线状切割痕。高2.9、直径5、孔径0.7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8)

良渚文化玉冠状器(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174)

又名玉梳背, 南瓜黄,光泽感好。冠顶切割呈宝盖头结构,其下为近圆形的对钻孔,对钻略有错位。两侧边内收,下角凹弧。下部切割为短榫,上有两个对钻孔,对钻孔略有错位。高3.02、上端宽5.76、榫宽3.9-4.2、厚0.59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39)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冠状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2:1)

玉冠状器,又称玉梳背,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冠状器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海盐周家浜三十号墓中玉背象牙梳的出土,证明了它实为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此件器物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器的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高5.8、宽7.7、厚0.3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0)

良渚文化玉锥形器(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107)

白色,光泽感好,横截面为圆形。长9.6、最大直径1.07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1)

良渚文化简化神兽纹玉锥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2:25)

长条方柱体,一端锥尖,另一端有小榫,其上对钻孔。中部刻简化神兽图纹,用一横上下凹槽分成两部分。每组神兽纹以转角线为中轴,上端饰弦纹带,左右相邻两组共享一圆圈表示的眼睛。长8.9、宽0.9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2)

良渚文化简化神兽纹玉锥形器(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2:11)

长条形,首端圆锥,尾端有凸榫,对钻小孔。有柄端呈圆角方柱形,正背两面各用极浅的浮雕琢出简化神兽图纹。长10.2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3)

良渚文化玉方锥形器(1999年瓶窑镇采集)

绿色,间有棕黄色斑纹,长方柱体,一端钝尖,另一端有突榫,上面对钻二小孔,器身有加工玉器留下的切割痕,此器抛光精致。长11.6、直径0.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4)

良渚文化玉钺(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221)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5)

良渚文化玉钺冠饰(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177-1)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6)

良渚文化玉钺端饰(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177-2)

【玉鉞】上端面留有双向片切割痕迹,其中中间部分还保留有断茬。玉钺上端一角缺损,但切割成台阶状,与另一也切割成台阶状的“补缺”的玉件相吻合、拼接,其中两者的切割面均经打磨,补缺玉件的顶面也保留有双向的片切割痕迹,但切割的状况与玉钺体顶端的不一致,也可以证明原来这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长14.1、上端宽9.3、刃部宽11、最厚约0.9厘米。

【玉钺冠饰】整器横截面呈扁椭圆形,椭圆形卯孔为一排实心钻掏膛而成,实心钻可辨6个,卯孔底部划磨而成凹弧状。卯口约0.6-2.2,深约1.2,整器高3.35、宽约6.9、最厚1.25厘米。

【玉柄端饰】整器横截面呈椭圆形,上部突榫部位钻有卯孔,两侧各钻有横向的固定卯销的小孔,端面切割呈橄榄形凸块。椭圆形卯孔也以6个一列的实心钻掏膛而成,卯孔底部也经过划磨而成凹弧状。卯口约0.65-2,深约1.5,卯孔底部磨划成凹弧状,整器高3、宽6.2、最厚1.7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7)

良渚文化斜边玉璧(2003年后杨村遗址M4:60)

白色夹杂灰色斑纹。切割琢磨成扁平的近圆形,其中有管钻的圆形孔。整器最具特色的就是器身边缘都是呈现斜边,形成一面大,一面小的效果。出土时与一木漆盘镶嵌。厚1.2、外直径23.2、内外径22.3、孔径4.7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8)

良渚文化玉璧(1990年余杭区仁和镇东塘金家墩龙头嘴采集)

青灰色,带有大量白色细纹,夹杂黑、白、黄褐色斑,中部有一对钻圆孔,孔壁留有错位台痕及细旋纹,中厚边薄,近缘有两处切割痕迹,器表平素无纹,抛光精致。厚0.9直径23.5孔径3.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49)

良渚文化玉璧(1988年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石料一厂采集)

青灰色,带铁褐色斑纹,扁薄圆形,中有一对钻圆孔,孔壁留有错位台痕及旋纹,器形完整,器表光滑,抛光精致。厚1.5、直径22、孔径5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0)

良渚文化玉璧(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M14:223)

南瓜黄,抛光精美,凹缺部位也打磨较好。器呈圆饼状,中间钻有一对钻孔,但孔内壁打磨修整较好,上下几乎贯直。整器比较规整,仅依稀可辨两面的线切割痕迹。直径16.2、中间厚1.3,边缘厚1,孔外径6.2;孔内径6.0厘米5。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1)

良渚文化玉琮(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50)

基本完整,微受沁。南瓜黄,矮方柱体,内孔较大,孔壁有1个规则的浅圆孔。顶端较平整,底端不平整,似依原料大小切割后留下的不规则形态,但经打磨光亮。在转角处刻琢出角尺状凸面,依坯体不规则的形态而大小不一。其上各刻一组非常简化的神兽图纹,两侧阴刻半圆线意为耳。神兽图纹刻琢后再刻以圆弧线表示脸庞,可能为管钻而成,因此在上端弦纹带上留有圆弧线,但不连贯。高4.2、射径11.4—11.7、孔径6.4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2)

良渚文化带片切割痕玉料(1973年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石矿采集)

灰色带棕黄色斑点,整器呈长形,一面有片锯切割后留下的痕迹,割痕有高低台阶,此器对研究良渚文化玉器加工工艺具有极高的参考、研究价值。高5长12宽5.1-6.4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3)

良渚文化素面玉琮(1978年余杭区瓶窑镇吴家埠采集)

乳白色,并带有绿色及灰色的细筋斑,器呈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部有竖向对钻圆孔,孔壁光洁,在四立面留有切割印痕,无射口,无神人兽面纹,通体素面,然在其上下两端,均已勾划出射口圆圈及弧形转角框线,从而可以确认其为尚未完工的玉琮半成品。高7、宽8.5、射径5.8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4)

良渚文化简化神人纹玉琮(1975年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茅山采集)

青灰色,方柱形一节玉琮,内圆外方,转角处刻有简化神人纹,面刻两条突棱,宽鼻,圆眼,对钻一孔。此琮制作规整,抛光精致。高5.2、射径8.1、孔径6厘米。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5)

良渚文化玉琮(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M7:34)

南瓜黄,中空矮柱状体,内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边方形。四个角各有一个顶视为角尺状的凸块,其上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图纹。高4.4、射径7.5、孔径6.4厘米。

文章来源于良渚博物院官网

博物馆良渚玉器(良渚博物院馆藏玉器欣赏)(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