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外向南约30公里某村堂妹子家。 娶亲的队伍八点出发去榆林城迎娶新娘,在新娘家完成各项礼仪,准备在十一点准时返回新郎家。 新郎家这边早已把喜公公喜婆婆按当地习俗扎扮起来了,喜婆婆的“水牛角”辫子,红脸蛋,活脱脱像年画中的年娃娃。
喜婆婆
喜公公则被带上官帽、“炒面盒”“三花脸”,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喜婆婆要对待媳妇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喜公公则要摆起架子,充当好自己的一家之主的角色。
喜公公
扎扮好的喜公公喜婆婆和早已穿好秧歌队服的自己本家、亲戚以及村里的村民一起在村里的广场,欢欢喜喜的等待迎接新媳妇入家门。
广场里秧歌扭起来
娶亲队伍一到村口,在鞭炮声中,广场锣鼓喧天,唢呐齐奏,秧歌扭起来了,大约扭半个小时后,在喜公公喜婆婆的带领下秧歌队缓缓启动,后面跟着新娘新郎及送亲的队伍回到家里。
回家
然后院子里搭建的台子上,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婚礼。
婚礼现场
婚礼结束后午饭准备的是粉汤炸糕;晚饭上宴席各色炒菜、炖肉跟城里饭店一样上菜。 晚上给远路的亲戚们准备住宿,大炕上挤着大人小孩啦家常格外的亲切温馨。 第二天早饭羊肉“饸饹面”,饭毕后举行传统的“结缘发”仪式,也就是新媳妇认婆家亲戚的一种方式,爷爷奶奶、外婆外爷、叔伯婶娘、姨姨舅舅都要给新娘一个红包,过去是新娘回一个自己做的“针簪”或鞋垫之类的自己的手工,如今改为新娘回一块毛巾或是袜子等等的不尽相同,看自己的经济条件。这种习俗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结缘发”仪式结束后又上宴席,跟头一天晚上一样的菜式,但是多了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 宴席结束后亲戚朋友就可以离开了,四顿饭几百号人,吃的热闹,吃的开心。 现在村里也都简化办婚事,吃四顿饭的很少了,大都是在城里办一次宴席就可以了。 我堂妹子在村里办事就为了热闹红火,实际也是一个给多年不见的亲戚们一个见面谈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