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要宾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931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渡江战役中,泰州作为东线指挥部成为战役的集结点和进攻发起点,泰州靖江地区作为东线起点,也被誉为“东线第一帆”升起的地方。“东线第一帆”率先在泰州扬帆渡江,有其特殊因素。

渡江战役详细时间(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1)

地处“不南不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区和地貌对战斗过程本身,以及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泰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纵跨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泰州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淮河流域南北两侧与长江、黄河没有完整的分水岭,北部与黄河连为一体,南部则与长江连为一体。因此,无论黄河还是长江都可将其看作本流域的自然延伸部分。地理学家用淮河界分南北,事实上淮河流域属于真正的不南不北之地。历史上,以黄河、长江流域各自为中心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构成两大区域,政治上也往往成为两大集团。每当南北政治集团分裂时,交战地自然在淮河流域这一不南不北的区域。淮河流域并非独立地理区域的特点,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即长江、黄河流域互相以淮为屏障的结果,导致淮河流域成为兵家必争区域。泰州境内江淮分水岭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该市,境内河流大致以通扬公路为界,路北属淮河水系,路南属长江水系。民间甚至有泰州市区(海陵区)属于淮河流域,下属的泰兴、高港、靖江是长江流域的说法。这一特殊的战略位置,使泰州成为渡江战役的东线进攻发起点。

跨过长江天堑的江北集结站。长江历来被兵家视为难以逾越的天堑。渡江大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是兵种单一,大多数北方战士不习水性。渡江作战东路军所在的长江下游段,河道进入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江阔流缓,自江阴往东,水面更宽,入海口呈喇叭状,宽达80公里。水位在每年四五月间开始上涨,春汛来临时,水位猛涨,浊浪排空,航渡十分困难。两岸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长江像一道天堑横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怎样克服这道天堑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课题。参战部队需要在长江北岸一边想方设法筹集渡江的船只,加紧演练江河乘船战斗的技战术;一边派出侦察兵渡过长江,侦察对岸的敌情和地形。经过筛选,江阴要塞对岸的泰州地区成为渡江东线大军的首选。因为江北的泰州地区正处于江阴要塞对面,向南突出,境内多条河流直通长江,便于屯集、隐蔽船舶,入江便利。从泰州渡江南进,可以以最近的距离直插江南金坛、宜兴、吴兴地区,切断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阻断南京、镇江之敌退往上海及杭州的道路。在这一情况下,粟裕率三野机关于1949年4月5日到达泰州白马庙,成立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

隐蔽战线的全力配合。粟裕选在泰州驻兵,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以正对面的江阴要塞为突破口。作为国民党防御的重点,蒋介石和汤恩伯对江阴要塞的防务极为重视。江阴要塞属军级单位,下辖炮兵总台、守备总队、游动炮团、工兵营,约有7000余人,易守难攻。但早在1947年,华中工委为准备配合我军渡江作战,已经开始在要塞进行渗透。渡江作战前夕,国民党江阴要塞已被我地下党员所控制,要塞司令戴戎光已被架空,江阴要塞地下党员已经做好接应大军渡江的准备。要塞地下党当时接到的任务是:保持60里防区,控制3至4个港口,不开枪、不打炮,迎接我军登陆。

坚实的群众基础。泰州作为革命老区,党的基层组织在该地区开展工作较早,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泰州许多农民宁愿自己挨饿,用野菜、树皮甚至“观音土”(高岭土)充饥,也要把粮食捐借给部队。为了支援造船,一些人把床板、门板甚至棺材板都捐了出来。在渡江战役中,泰州地区担负了粮草物资供应的主要任务。根据一个军每天需要备足8万斤米面、15万斤柴草,以及油盐蔬菜等大量副食的计划,泰州筹运工作在1949年3月25日前就提前和超额完成。渡江战役期间,泰州地区59万多人参加支前,接近全社会劳动力的一半,泰县的界河村因全力支前,达到无一个青壮年在家的程度;随军船工、担架工、挑夫、车夫等常备民工5万多人;各地党组织抽调3000多名干部带队出征。泰州在这场战役中支援物资人民币1.2亿元,小车1.88万辆,渡江船只4496条,调运粮食10475.2万斤,草4523万斤,挑子5.02万副,担架5987副。由于渡江战士多数不习水性,泰州一些渔民利用河道、湖泊帮助渡江士兵进行上下船、摇橹划桨、游泳救护等水上技术训练。一些船工还利用江面,帮助大军进行航渡演习。他们当中一些人还成为了随军作战的支前民工,送解放大军渡江。兄弟船、夫妻船、父子船、祖孙船,泰州船工冒着炮火,军民同心,勇往直前。泰州人民为渡江战役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成为这座城市奋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也铸就了渡江“东线第一帆”精神,成为这个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