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令月,风和气清。转眼就到暮春,三月初一正好赶上了清明。
哀往而乐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恐怕是许多人对清明最深刻的印象。
确实,清明是个扫墓上坟的日子,阴雨连绵更适合节日气氛,然而,清明却正处于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据《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由此,就有了《帝京景物略》中,清明当天都人“哀往而乐回”的奇特景象。即,出门扫墓上坟时,“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哭就哭个痛快。
清明 祭扫
但是哭完可不急着回家,“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趁着这大好春光,玩就玩个痛快!
清明 踏青
插柳·戴柳·簪柳“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踏青之时插柳戴柳簪柳,是清明的一大习俗,这在宋代到达了高峰。
插柳,多是插在屋檐、门前;戴柳,就是将柳条编成圈待在头上,或编成小圈戴在胸前;簪柳,则是将小柳枝或柳叶戴在头上。
清明时节,门前插柳,就如同端午门前插艾蒿一样普遍。不仅如此,出行之时车马轿子也要插柳。《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正因为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戴柳,当时的清明时节,柳条紧俏,以致“满街叫卖杨柳”,毕竟,城内的柳树早已光秃秃。有诗为证: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山塘棹歌插柳枝》杨韫华·清
清明 卖柳
明清时期,京城插柳戴柳的习俗就是承袭于此,不过柳条有了特定的佩戴者——妇女儿童。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惟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椹。”
清明不戴柳 死后变黄狗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众说纷纭,有说是纪念介子推的,有说黄巢起义时以戴柳为号,还有的说柳树可免虿毒、驱邪、名目的……
由此,坊间还有了“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等谚语。
不过,最早关于戴柳的记录可追溯到唐朝。清人富察郭崇《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问》:“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fú xì,古代每年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的祭礼)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chài,蛇蝎一类的毒虫)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唐高宗将柳圈赏赐给群臣,以免虿毒,据此推测,这种风俗在唐朝就已经流传较广了。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即柳色。至晚自唐以来,柳树就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阳光一照,更是如烟似雾,春光无限。
柳荫街和柳的不解之缘北京就有很多和柳树有关的胡同,像柳巷、青柳巷、南柳巷、柳荫街、双柳树胡同……
这些胡同,得名多是源自胡同内的柳树,如今,想要在胡同里赏到如烟的柳色,柳荫街是个好去处。但这柳荫街之名,却是得自解放后,如今胡同内的柳树自然也就不是老树了。
柳荫街位于恭王府西侧,南北走向,南部略向东倾斜,分为两岔,分别起自定阜街、前海西街,北至羊房胡同,胡同整体俨然一个“人”字形。马路两侧,多是高墙大院,有恭王府、涛贝勒府等府邸建筑,还有辅仁大学本部旧址、和坤家庙、司铎书院等历史遗迹。
一听恭王府、辅仁大学,就有说不尽的逸闻、讲不完的故事,时值清明,我们不讲故事,只看看柳荫街和柳的不解之缘。
杨柳湾:杨柳依依 一望无际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栈。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杨柳湾》李东阳·明
明代时,此地曾是月亮河河道的一部分,因河道两侧多杨柳,文人骚客为此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杨柳湾”。
据《日下旧闻考》引《燕都游览志》:“德胜桥……东行……绿柳映坂,缥萍映波,黍稷粳稻,畇畇(yún yún,形容田地整齐)原田,高城数里,古色如一薜荔(一种藤蔓植物)墙。转而南。得藜光桥,径僻,岸无行人,古槐浓樾,覆荫如罨(yǎn)画溪。
这段话描写了,作者乘船从德胜桥到如今柳荫街南口,沿途的景致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局部
正如其所描绘的,杨柳湾沿岸不仅绿柳依依,还有畇畇公田。巍巍城墙,景色连绵,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障。而过了李广桥转南,河道两岸人迹罕至,惟有古槐遮天蔽日。河水倒映着槐荫,宛若“罨画溪”。
这里的罨画,有必要解释一下。本意是指浙江长兴县的一条小溪,沿岸景致如画,就是因为太好看了,后用来形容色彩鲜明的绘画。
您可以根据这段游士逐波而行的记录,感受一下:
夹岸多古木,朱藤翠竹,虬结参差;朱藤雕栏,逶迤映带;花时仕女竞游,如在画中;涟漪澄湛,下视见底;锦碛鲜磷,一一可数。
是的,柳荫街这一带的河道,就是和这种江南水乡的婉约景致一般无二!
由此,许多来京的江南游子到此一游,都会引发其思乡之情,尤其是杨柳湾一带的水乡稻田,更是直击灵魂!
于是来自浙江海宁的查嗣瑮同学(清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有了“秋来南客多乡思,不堪荷花看稻花”的感叹。
而对于江南来的吃货来说,每每途径这处“江南泽国”,总会有“秋风莼鲈之思”(莼,即莼菜,鲈,即鲈鱼,一想就鲜美得要咬掉舌头)。
据了解,杨柳湾旧址在后海小花园、航鑫园宾馆、羊房胡同东侧及柳荫街北侧这一带。
杨柳湾旧址 如今的什刹海儿童乐园
在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都是槐青柳绿,一到盛夏,“芰荷芦荻,时与凫繄鸥鹭上下浮沉”,再加上这里位置偏僻,遗世独立,自然有京城百姓、文人墨客经常关顾,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凉入田田静绿铺,小楼吟眺慰羁孤。名花寿自能千古,美酒豪应尽百壶。东观神仙同翰墨,西涯风月为榛芜。烟波抛却空留滞,惭愧吾家老钓徒。——无题 张维屏·清
柳荫军民文明街:英魂永存 柳荫常在清末,此段月牙河西侧土路称李广桥西街,东侧土路称李广桥南街。
1948年北京地图(局部)上的李广桥南街、李光桥西街
解放初期,1952年,政府对“四海”进行综合整治,月亮河河道变为暗沟,上铺沥青马路,统称“李广桥南街”。
1965年更名为柳荫街,寓意柳荫常在。1983年更名 "柳荫军民文明街",这是为了表彰当地驻军与柳荫街居委会开展的军民双拥共建活动。
后一次的更名,和柳荫街分叉口附近的那座烈士塑像分不开,烈士原是徐向前将军的警卫战士袁满囤,1982年2月24日晚,他为抢救两名落水工人牺牲,年仅21岁。
人们为纪念英雄,在街心花园立了他的塑像,并有徐向前元帅为其塑像写下题词:“优秀警卫战士袁满囤烈士”。
从元代的西涯泽国,到明代的月亮河,杨柳湾成为几代文人骚客向往之处,并延续了长达500年的历史。
而在杨柳湾消失的13年后,李广桥南街改名柳荫街,“柳”的意志得以延续。
此后又是17年,随着袁满囤烈士的牺牲,胡同新的主题变成了“双拥共建”,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阳春三月,绿柳依依,下一个17年,下一个13年,下一个500年后,胡同又会成为何种模样?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郭康松,戴柳、插柳风俗考论
张春波,清明话柳
佚名,坊间珍闻——什刹海访谈录158页,杨柳湾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ctext.org-8-82
渌水庭院,新浪博客,月牙故道寻芳草 茶余饭后话柳荫
北京为什么有这么多草厂?
春分时分 花朝时节 一起来逛烂缦胡同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