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唐朝宰相,著名诗人。

如果你没反应过来,请步行至最近的小学,自觉接受回炉升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没错,他就是《悯农》的作者。

这首诗很久以前,就存在于小学课本,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李绅的形象,一直都是「伟光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开始传出杂音,说晚年的李绅,奢靡之极,特别爱吃鸡舌,做饭的佣人,每餐都要杀死三百只鸡。

简直耸人听闻。

许多小朋友听说后,都觉得三观毁尽,开始鄙视李绅的为人。

但真的是冤枉他了。

「爱吃鸡舌」的故事,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有好心的记者,专门求证此事,绕了一大圈终于确定,这根本就是一则违背常识的谣言。

每餐三百只鸡,那一年就是两万余只,这么大的需求量,搁在今天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莫非唐朝的养殖业,已经提前步入现代化了?

幸亏李绅早已不在世,否则背了一个这么大的黑锅,岂不是要哭晕在厕所。

这些年,被网络带跑偏的,不仅有诗人,还有诗句。

比如「云英未嫁」「春风十里」,这些听起来十分美好的语句,本义都是用来形容歌妓。

这是热播剧《知否,知否》中,最明显的一处错误。

「云英未嫁」源自晚唐的诗人罗隐。

罗隐虽然又土又丑,却因为才华过人,与歌姬有过几段恋情。

年轻时,一穷二白的他,曾赴京赶考,路经钟陵(江西进贤),偶遇营妓云英。

这个云英,可不是一般人。

不仅相貌出众,才华超群,而且身材极佳,A4腰I6腿,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与能在掌中起舞的赵飞燕有得一比。

才子遇上佳人,一般都会上演香艳剧情。

两人一番对饮之后,便有了肌肤之亲。

临别前,罗隐还信心百倍地表示:“待我金榜题名,娶你可好?”

云英满心欢喜,一直就在钟陵,傻傻地等着心上人。

这一等,就是十二年。

再次相见时,罗隐仍是布衣之身。

云英有些心灰意冷:“罗秀才为何还未脱白?”

老罗满脸羞愧,长叹一声,便写下了这首《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有什么可说的,这都是命啊。

被网络带跑偏的诗人和诗句,被网络带跑偏的诗人和诗句(1)

而「春风十里」,则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你嫣然一笑,如含苞待放,十里粉黛,都黯然无光。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之时,留赠一位十三岁的雏妓。

不得不承认,他夸妹子的水平,简直秒杀同龄人。

毕竟「风流杜牧」,可不是浪得虚名。

在他的寄赠诗中,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写给歌姬。

几朵梅堪折,何人手好携。 谁怜佳丽地,春恨却凄凄。 ——《不饮赠官妓》

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 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

还有著名的「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以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都与歌姬有关。

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杜牧笔下的绮丽之句,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声色之娱,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绪和感悟。

他对歌女有调侃,有戏谑,但更多的是尊重和欣赏。

可以说,杜牧是晚唐少有的,视歌妓为知己的诗人。

他的这种文风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两宋。

比如贺铸的《晚云高》:

秋尽江南叶未凋。晚云高。青山隐隐水迢迢。接亭皋。 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玉人何处教吹。可怜宵。

秦观的《八六子》: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还有姜夔的《琵琶仙》: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无一例外,这些词里,都化用了杜牧的诗文,字里行间,也都有扬州、青楼与歌妓的身影。

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如今时代已变,且语言可以有很多种引申义,用这些句子,来夸一下心仪之人,未尝不可。

我不反驳。

但有个建议,对于你喜欢的语言,不管看上去多美,至少得知道它的本义和出处,否则人家有意损你,你可能还会一脸傻笑地表示谢意。

或者一时兴起,想拽两句美文,装装文化人,结果费了好大劲,弄出来的,却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比如这位喜欢用繁体字发微博的流量大叔,已经被打脸好多次:

已经第二次提到这位大叔了,真不是故意,我其实挺喜欢看他的戏。

但是没办法,只要一搜索「错用 诗句」「假装有文化」等关键词,满屏都是他的反面例子。

网络时代,流量至上,很多时候,人物、诗句或者所谓的名言,都被用来炮制谣言、熬制鸡汤,哗众取宠,赚取流量。

讲真,这年头,想要读点历史,长点姿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睁大双眼,谨防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