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是有排名的。当然,排名越前的人理论上权力最大,自然剧情也多。这其中,权力最大的实际是前四名:总督兵马大元帅、总督兵马副元帅、掌管机密正军师、掌管机密副军师。这四个人分别是:宋江、卢俊义、吴用与公孙胜,属于梁山的“中央决策层”。
可是,这其中有一个人是有些特殊的,这就是第四名:入云龙公孙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剧情实在太少了。
如果不是熟读《水浒传》的人,可能只会知道公孙胜在智取生辰纲中有些戏份,之后的事情可能就不熟知了。这也难怪,之后公孙胜其实也出过场:攻打高唐州时公孙胜用法术对抗高廉妖法;攻打八卦山的时候用法术对抗樊瑞的妖法……
但是,这些剧情在《水浒传》中其实并不是主流剧情,文学价值和思想性也不大,这也就是个经典“对阵情节”,是丰富剧情用的,并不是主线。
公孙胜虽然位高权重,但其实并没有参与过梁山的核心决策,原因嘛:因为他走了。
公孙胜走的时候很特殊,是在江州众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之后。这个时候,公孙胜给出的出走理由是:思念母亲。
淡薄名利,只是思念亲人,所以要走。
这话,似乎从一个道士嘴里说出来,也挺正常的。但你别忘了公孙胜是什么人,当年要劫夺生辰纲就是他的主意。这种人不求富贵,那谁信啊。乱世的时候,有些宗教人士只是个幌子而已,并不一定真心出家,比如鲁智深就是,他一开始当和尚只是避难。
那么,宋江被救出来了,这标志着梁山的发展进入加速期,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这个时候公孙胜说因为思念老母要走了。这就不正常了。
公孙胜在逃避什么?
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看出,公孙胜并没有脱离梁山,他仍然自认为梁山团伙的一员,后续的剧情也是如此的:梁山在开疆拓土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道术上被压制的时候,还是请公孙胜过来了。而公孙胜本人也没有推脱。
其实,在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公孙胜是回归过队伍的。也正是这次他坐了第四把交椅。
可是,后来他又走了,这次走的理由有些玄学。平定淮西灭王庆后,宋江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城外陈桥驿,公孙胜想起罗真人“遇汴而还”之语,又辞行了。
这次是真辞行了,再没回去。
这就很有意思了,公孙胜到底在想什么呢?
咱们分析公孙胜这个人的派系所属,很显然,他是晁盖集团的人——一开始劫夺生辰纲的七人团队的一员。
咱们看看这七个人: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
这里面三阮和刘唐基本和谋略无关,属于武将,而吴用和公孙胜则是晁盖的左膀右臂。
智取生辰纲的七个人普遍是江湖人士
这两个人角色不一样,吴用,村中学究,也算是一个儒家系统的知识分子,顶多有些江湖气;而公孙胜,那则是纯江湖人士。
而从后来的表现,也很有意思,吴用后来和宋江走得非常近,但公孙胜走了。
这就是原因:谁都能看出来,这个时候开始,梁山的实际统治权是出现了动摇的。
吴用是有政治野心的,很显然,有传统儒家报国平天下志向的宋江更对其胃口,也更符合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于是吴用选择了宋江;而对于公孙胜,老辣的他显然看到了目前情况的不对。
宋江来了
出于江湖义气和隐士气质,他不便从于宋江而疏离晁盖。但问题在于晁盖和宋江此时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好兄弟(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危机那是未来的事情。那依附晁盖呢?公孙胜是看出来了的,此时晁盖已经事实上大势已去。
两相为难,公孙胜选择什么呢?走。
但这种走属于无奈,他仍然归属梁山这一总的团体,于是,梁山有难,他还是会过来。
之后的剧情急转之下,施耐庵很巧妙地安排了晁盖中了史文恭毒箭而死的剧情。宋晁之争没有发生,晁盖仍然受到所有人尊崇(虽然已经死了)。
这个时候,很显然,公孙胜是可以回来了,他也需要参加聚义,成为一百零八将中堂堂正正的第四。
不过,接下来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典的“因果玄学”问题了,那这个“遇汴而还”的隐喻是什么呢?
汴,首都东京开封府,这意味着庙堂,而当时的朝廷是什么样的呢?大家都知道,很显然,宋江一伙带着政治理想的人进去后,下场惨不忍睹。
而公孙胜,象征着玄学的公孙胜,如果有预测的本领,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要走。事实上,当读到“遇汴而还”的时候,梁山集团的悲剧隐喻已经出现了。
当然,也许是判定了梁山集团的悲剧,这一次,公孙胜也哭了;这一次,众人送他的金帛,他也不收了。
穿上麻鞋,背上包裹,打个稽首,望北登程去了。人世梁山一遭,就当一梦吧。
作者:云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