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我几乎每天都跟一位身在北京的好友聊天,我们经常分享南方和北方的天气、人文、饮食。

时光飞逝,新一年踏入一月份了,北京已经下过三次雪,身在广州的我,还在夏天和秋天之间俳徊。

有意思的是,我经常喜欢吐槽广州没有冬天,但是春天的湿冷很要命。而北方的朋友却太羡慕屡屡入冬失败的广州,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寒风凛洌的北方幸福感太低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1)

张爱玲早就说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哪怕是身居皇宫。

我们都习惯羡慕别人的生活,都希望能过上跟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有人说过,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

城市规划师李昊却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作为城市规划师,李昊一直游走在世界各地,他把游历世界城市看成既是工作,也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他还把自己的流氓为《中国国家地理》、《世界遗产地理》、《新周刊》、澎湃新闻 等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及供稿,作品还曾被《孤独星球》推荐。

李昊把自己走遍千山万水的经历都写进了新书《城归何处》。他自诩这本书不是理论读物,而更像是他给城市的一封情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

带着对未知世界无限的想象和好奇,读完了这本《城归何处》,跟随城市规划师的视角从下面三个角度分享一下我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01| 足球、音乐、电影三大主流文化捍卫城市名片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是这样说的:“你喜欢一个城市的理由,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而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提示了答案。”


(一)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理所当然成为不少城市的名片

李昊在《城归何处》中提到,在他年少无知的时候,有两个重要途径认识国外的城市,一是地理课,二是足球节目。

近年,恒大集团入驻广州本地传统的足球队以后一直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前两年广州恒大夺得国内联赛七连冠的时候,我发过一条朋友圈:“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广州,我们拥有史上最强的冠军球队,心满意足矣。”当时北方的朋友还玩笑说很羡慕呢。

作为女球迷,我是看着广东卫视的英超直播长大的。小时候不懂英国的足球队是按原则取名字的,总喜欢一些名字读起来简单易记,且比赛成绩好的球队。

后来才知道,由于英国的足球文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足球俱乐部有些是以城市命名,有些则是以当地文化或者俱乐部主的喜好来命名的。

例如利物浦,那是以城市命名的;曼联则以曼彻斯特(城市)加上当时这支球队是由铁路工人联盟组建的,所以就以曼彻斯特联队来作为球队名了,简称曼联。像阿森纳,虽然是伦敦的球队,但伦敦有多支球队,作为百年老俱乐部,他们的球队名称意为“兵工厂”。

作为中国球迷,由于国家队的战绩已经让国人彻底绝望了,所以我们大多会支持地方队或者国外的某大牌俱乐部或者是一些技术显著且球风赏心悦目的球队。

但我们喜欢的球队都只以个人喜好为主,没有太多文化的依托和情感依赖。在国外,喜欢哪支球队很多时候都是世袭的。很多小孩都是自小跟随父辈去支持一队喜欢的球队,不管好坏,会一直忠诚地支持到底。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留学英国的朴茨茅斯大学,他说当地的球迷每到周末就穿着朴茨茅斯队的球衣满大街地跑,那种欢欣的场面堪比重大节日。

那位老师还说,他不懂足球,但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以为朴茨茅斯是英超最强的球队了,后来才知道该队其实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连朴茨茅斯这样一个小球队都可以让城市的球迷如此雀跃,更别说像皇马、巴塞罗那、米兰双雄、利物浦、曼联、切尔西、拜仁慕尼黑、巴黎圣日尔曼等等顶级豪门是怎样在每周的赛事让球迷血脉沸腾的了!

可见,足球为城市注入的文化灵魂是多么激动人心、荡气回肠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3)

(二)电影用镜头带我们快速看遍城市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爱在罗马》中,一对情侣站在高处俯瞰罗马城。千年古城的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有层次地在画面中展开,让观众一下子就融入了被称为“永恒之都”的罗马,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同样地,以城市为故事主线的多部电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迷失东京》、《午夜巴黎》,还有前些年由许鞍华导演的香港获奖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些以城市和区域为故事主线的电影,不但用长镜头为观众呈现了城市之美,更让我们快速通过影片去体会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还记得前年我去摩洛哥的时候,为了重走一次阿汤哥的《谍中谍》之路,还特意绕路去了拉巴特,并且在直布罗陀海峡转了一圈。亲临其境以后,电影那种快速时空穿越的场景虽然还能在脑海浮现,但更多的是看到实景的自然平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4)

(三)总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一座城

自从前几年赵雷的《成都》火遍大江南北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城市是民谣如此重要的歌唱对象。

李昊几乎把全国各地有地方特色的民谣都搜了一遍,并且记录在《城归何处》了。虽然很多地方的民谣我们都甚少听过,但是在当地文化看来还是值得传诵的。

像我们在广东地区,每当跟外地朋友谈起我们的地方文化,他们总能说起一两首粤语歌曲是他们一直喜欢的,甚至可以为此学习粤语的。

前几年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尽了北漂民众的心声,唱出了身在一线城市奋战却没能真正生根的无奈。

无论你所在的地方和你的故乡有什么故事和风情,总有人能写成歌曲不时勾起你的回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5)

所以说作为现代大众文化的标杆,足球、电影和音乐正捍卫着世界各大著名城市的名片。

02| 小事故事多,诉尽你和我

邓丽君当年有一首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晓的歌曲《小城故事》,时至今日回听依旧韵味十足。

《小城故事》唱的台湾鹿港三义小镇,歌词非常简单易学:“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但由邓丽君柔美的歌声加上这温婉的歌词,让这一首40多年前的《小城故事》成为了经典。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小城镇,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寻找原始的乡村风味,只能在没有过度开发的小城镇才会有了。

近年我国的大部分农村也逐步现代化了,前年我在云南一个少数民族山上的寨子里住了一个星期。

当时完全是因为想看茶山和自然景观上去的,后面被山里的原生态深深吸引住了。在山里每天过着被大自然各种鸟鸣叫醒、走出房门就能随手摘到新鲜蔬菜的日子,实在太写意了。

还记得有一次寨子里的村宴,把我们几位游客也邀请过去了。村长的儿子跟我们说,“现在网络发展得那么好,我们这些生活在深山里的人有出头了,茶叶不需要经过太多二道、三道贩子才能卖出去,所以我们的收入都上去了,但是我们没有太多的想法,有了钱最多就是把家里的房子盖好一点,也不会想着做什么大事,这样过日子也心满意足了。”

每一座小城都有他独有的文化和故事,世界看多了也就这样了,但是听到的故事和见到的却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日本茶道文化的主题“一期一会”阐述的,就算是同一个地方同样的人在不同时间相遇也会有不同的故事。

有时游走不同的城市只是换一种心情看看别人的生活,正如《城归何处》作者李昊所说的,“走过了那么多的城市和乡村,蓦然回首却发现,漫漫人生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粒尘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6)

03|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能灵魂放飞的地方

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但其实去了很多地方以后,发现看故事看人文比看风景更有意思,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故事。

记得还在读书的时候,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更多的地方。现在呢?我觉得更多不时换一下环境,放松一下紧绷的工作压力,实现身体和心灵的自我放飞吧。

很喜欢李昊在给书写的前言里面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看尽云卷云舒。我想,真正的生活,一定是这样的。城市是为了自由和美好的生活而存在,它能给予我们繁华与荣耀,也给予我们宁静与平和,最重要的是,能为我们提供仰望天空的角度。”

是的,城市既给了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又给了我们更多的希冀和盼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能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见识更多超越平淡生活,还能在漂泊累了以后回到自己的家园,重拾那一份安稳与宁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7)

结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是这样评价《城归何处》的:“借一双眼睛,让你知道城市世界的精神;偷一颗心,让你体会城市时代的爱与愁。”

而城市传承与发展则提倡:“保护自然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李昊在后记中阐明自己写《城归何书》的初衷,是因为:“梦想的城市或许永远无法到达,但文字能记录下我们在寻梦过程中的点滴思绪。通过书写城市,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探寻人与城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岁月的侵蚀、世事的难料,才能水解恐惧与焦虑,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明朗。”

不同城市之于我的感觉更像《浮士德》里面说过的这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所以世间千城千面,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地方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生最美的归途是看尽千城依然不改初心,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8)

参考书目:《城归何处》--李昊

图片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