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胜桥村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北部的贺胜桥镇,与武汉市江夏区接壤。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武咸城际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武咸快速路贯穿全境,其中武咸城际铁路在贺胜桥设有一站。全村有691户,2486人,主要姓氏有余、孟、袁、黄、杨,2014年人均纯收入9908元。

贺胜桥因桥得名。贺胜桥原名罐山桥,是一单拱石板桥。传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咸宁,咸宁人王晔带领乡村农民自卫军在贺胜桥一带抵抗元军。当时元兵驻扎在罐山,王晔率领自卫军驻守在青山。山脚下小河上的罐山桥是元军进出营寨大门必经之道。双方大战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到了第八天,王晔派手下秘密下山,让各乡义民携带响锣、稻草人,趁夜深元兵熟睡之时,将他们团团围住,敲响锣鼓,烧起大火,元兵从梦中惊醒,吓得四处逃窜。王晔趁机率领自卫军进攻,赶走了敌人。为纪念这次胜利,王晔将罐山桥改名“贺胜桥”。村名采用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没有公路、铁路交通,贺胜桥连接斧头湖,是通往嘉鱼、法泗、汉口的重要港口,街上有各种店铺、米行20多家,周围一带农副产品均由此交易,满集竟达4千余人。1934年金水闸建成后,市场逐渐冷落。

1982年,贺胜桥茶厂一职工利用107国道(时名武长公路)过往车辆多的优势,在公路旁搭棚办起贺胜桥第一家以炖土鸡汤为特色菜的路边餐馆。鸡汤清醇可口,价廉色正味香,深受过往司机欢迎。当年餐馆销售土母鸡近两万只。之后众多下岗职工纷纷效仿在武长公路两侧或搭棚或租赁房屋,开餐馆,以经营土鸡汤为主,招徕过往司机和其他食客。至1995年贺胜桥路边餐馆发展到78家。最有名的3家是正宗刘鸡汤馆、和平鸡汤馆、旅宁餐馆,并先后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品牌。其中和平鸡汤馆营业收入500多万元。顾客已由过往司机扩大到途经此地的南来北往的客人,有不少是慕名而来。餐馆也由当初茅屋瓦房改成楼房,甚至有的欧式外形,装饰华丽。1997年,《湖北日报》对贺胜桥镇餐饮服务业作了专题报道。随后,市、区两级政府正式命名其为“鄂南茶乡美食一条街”。2002年京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大量过境车辆改道京珠高速公路,贺胜桥鸡汤一条街经营进入低迷时期,但仍有10余家继续经营,且生意红火。2003年后,贺胜鸡汤馆与武汉市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鸡汤保鲜技术,将鸡汤送进超市销售。不仅如此,还在武汉、咸宁城区开设多家分店。2014年,贺胜桥鸡汤实现营业收入6000万元,完成税收420万元。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北名村贺胜桥村)(1)

贺胜桥村人文历史较深厚。明代贺胜桥上屋孟人孟养浩,科考入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任户部右给事中。万历二十年因皇室建储直谏,触怒神宗,遭棍杖,削职为民,回乡隐居。万历三十三年受命主修《咸宁县志》,全志六卷8类。光宗即位(1620年),重起用养浩任太常寺少卿,晋升佥都御史,不久,出任操江提督。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任户部右侍郎。同年,因忧劳过度卒于任上,监察御史陆师贽草《代养浩请恤典疏》,赞其“才雄三楚,气塞两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