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仅因为风景秀丽而令人神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是引来无数游客。在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新增7项,加上之前的第一、二、三批,目前我省共有85(1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吧。

贵州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门户网站于2014年12月3日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贵州省占15项,其中7项名列新增名单,8项名列扩展名单。至此,我省共有85项(1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本次7列新增名单包括土家族民歌、阿妹戚托、布依族转场舞、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仡佬族三幺台习俗、布依族服饰、侗族服饰。

▼其中,仡佬三幺台是道真自治县仡佬族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据介绍,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动用“三幺台”。“幺台”是方言土语,结束的意思,“三幺台”顾名思义,一轮宴席要经酒、茶、饭三道程序才算结束。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

布依族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4)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5)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6)

▼布依族服饰,男子上穿大襟或对襟短褂,头上大都缠以蓝色或蓝白方格头帕。

老年男子有时穿长衫。妇女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大致可分为着裙和穿裤两种。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7)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8)

贵州省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贵州占20项,其中新增项目8项(10处),拓展项目12项(14处),8项新增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等,具体有亚鲁王、侗族刺绣、赛龙舟、布依族“三月三”、侗年、歌会(四十八寨歌节)、月也、苗族栽岩习俗。

▼其中,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仅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录。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9)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0)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1)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2)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赛龙舟在贵州苗族被称为“龙船节”,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3)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4)

▼贵州布依族过三月三,青年男女到山上对歌,按当地流传的说法,天上的歌仙听到谁的歌声动听,就送给谁一个金嗓子,害虫听到金嗓子唱歌,都不敢出来害庄稼。因此,当地又称“三月三”为“歌仙节”。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5)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6)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7)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8)

贵州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贵州占39项(61处),其中新增31项(49处),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传统舞蹈、民俗等方面。

具体有仰阿莎、布依族盘歌、珠郎娘美、苗族贾理 、苗族民歌(苗族飞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芦笙音乐(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布依族勒尤、 黔剧、毛南族打猴鼓舞、瑶族猴鼓舞、彝族铃铛舞、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枫香印染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瑶族医药(药浴疗法)、 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苗族独木龙舟节、 苗族跳花节、苗年。

▼其中仰阿莎,意为清水姑娘,是苗族人民心目中的美神。《仰阿莎》是苗族民间的一首爱情神话叙事长诗,内容丰富、曲折动人、脍炙人口、情感交融,在苗疆大地上传唱不衰,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19)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0)

布依族盘歌又称酒令,是用原生态布依族语言创作、演唱的,是一部古老的布依族口传叙事史诗。布依盘歌在布依人中口头传唱千百年,它是布依人的一部无字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1)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2)

彝族铃铛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3)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4)

▼苗族织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而织。苗锦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克经。只显影纬不露经线。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花纹生动活泼,反面呈不规则状。纬线并不贯穿整个幅面,花纹轮郭边界与地纹之间的交接处,留有一定的空隙,俗称“水路”。如细品味,很有些雕刻镂纹的立体效果。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5)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6)

苗年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苗族人认为,一年只有热、冷两个季节,二者交替的农历十月,既是热季的结束、冷季的开始,也是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在苗族人口占83.6%的贵州省雷山县,你能看到最为隆重、盛大的苗年庆祝仪式。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7)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8)

贵州省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中,贵州占31项,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

具体有苗族古歌、刻道、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铜鼓十二调、苗族芦笙舞、木鼓舞、花灯戏 、侗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安顺地戏、木偶戏、布依族八音坐唱、苗绣、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毛龙节、水书习俗。

▼其中,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29)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0)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芦笙曲与萨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1)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2)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3)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4)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5)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6)

皮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我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7)

贵州千户苗寨遗产(原来我们贵州人的遗产这么多)(38)

↑老祖宗留下来的种类如此繁多、内容如此丰富、涵盖范围如此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贵州的名片,也是我们贵州的宝贵财富。生活在这片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我们何其荣幸。

☻不错过贵阳那点精彩事、八卦事、新鲜事!请搜索关注TM0851 (贵阳那点事)

☻爱我贵州,宣传贵州。手拉手,心连心,我们都是贵州人gz8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