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陈皮、橘红、化橘红是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三种不同中药。但在使用上比较混乱。人们经常将橘红与橘皮(陈皮)混为一谈,或将化橘红作橘红用。

生物本源

同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及其栽培变种,因二者加工不同分为陈皮与橘红(橘皮类橘红)

橘皮是于橘在成熟成熟时采摘,剥取果皮,阴干,因为新鲜的橘皮味较辛辣,故橘皮历来以陈久者为良,因此又称为陈皮

橘成熟时采摘,剥取果皮,去掉橘皮内部白色部分后(或直接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称为橘红。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

橘红好还是陈皮好(陈皮橘红与化橘红)(1)

化橘红与上述两种重要同科不同种。化橘红则来源于同科植物化州柚(按语:严格上后者不应作为化橘红的来源,只因化州柚在现代以前受产量稀缺原因,应用上便有用普通柚代替使用,旧版药典将柚也列为化橘红的来源,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柚皮效用与化州柚较之甚远,这也是大部分止咳中药和中成药虽标称有“化橘红”,但实际效用却甚微之原因。后文详述)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与上述“橘红”相较,为柚类 皮橘红)。在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后,将果皮割成5 ~7瓣(即俗称的“五爪”和“七爪”),制成形,干燥,切丝或块,生用(旧时传统制法)。而经现代生物学研究,化州柚的幼果的药用成分含量更高,故现代逐渐开始以整个幼果切片或切丝作为药用。本品作为本草学收载首见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文献中记录为“化州橘红”。

橘红好还是陈皮好(陈皮橘红与化橘红)(2)

橘红好还是陈皮好(陈皮橘红与化橘红)(3)

药理与功效

关于陈皮与橘红的功效,古代文献中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圣济经》:“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凡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应用橘皮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经验,现代医药工作者一般认为:橘红性燥,有燥湿化痰之功;橘白则能化湿和胃而无燥烈之弊。今《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陈皮和橘红分别收载,并将二药的功能与主治加以区分:“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院胀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橘红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差异:橘红的标志物为橙皮苷(C28H34O15,化橘红的标志物为柚皮苷(C27H32O14

橘红为橘皮外层红色部分,温燥之性胜于橘皮,功能为利气、消痰并兼发表散寒,可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化橘红气香,味苦、微辛,无发散之性,但性偏温燥,燥湿化痰之力较胜,兼能消食,故多用于咳喘痰多、呕吐呃逆、食积不化、脘腹胀痛等。尤适用于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喘、痰多、胸膈胀闷。

简而言之,和中理胃宜用陈皮;下气消痰药宜用橘红;烟酒过度,造成胸中痰滞,咳嗽气喘,宜用化橘红

历代混用情况及正本清源意见

从橘红药材发展史来看,橘红是在橘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橘皮去白取“红”用于下气消痰,导致分成橘白、橘红。清以前所说的橘红多系指橘皮去白的加工品。明末清初化州橘红因其疗效确实,已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受到当时医家及官家的赏识。康熙、乾隆年间已有许多关于化州橘红记述,加上其后的许多文人的宣传,遂引起世人的注意。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所说的橘红,已常指化州橘红,尤其是南方省区及沿海交通发达的省市更是如此。

又因为橘皮类橘红与化州橘红历史上的沿革和发展,也造成了品种的交叉和混乱。但清代用药总的趋势是化州橘红可作橘红入药,而橘皮类橘红却不能代化州橘红,也就是说处方写橘红,可根据当时各地习惯配付化州橘红或橘皮类橘红,而写化州橘红、化橘红时则不能代以橘皮类橘红。在实际使用上,在建国前中医处方写橘红多付橘皮类橘红,写化橘红付柚类皮橘红入药,但以橘皮类橘红用量为多。后因橘皮类橘红加工费时,产量低,50年代起产量逐渐减少,到60年代己基本绝迹,被柚类皮橘红所代替。当前无论调剂配方或配制成药,一律配付柚类皮橘红。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化州志》卷二·物产则记载:“(化橘红)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釐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直一金……化州橘红赝者多而真者难得,今广东柑橘橙柚之皮皆充。

事实上,化橘红之所以称为“化橘红”,正是因为其与橘红的药效相仿,但又优于其功效,故药材名前冠以“化”字,以表产地。据《化州志》,当时“化州药属凡得五十有九,皆非道地材,惟橘红最为佳品”,如若处方上不写“化”橘红,药肆常以橙橘柚柑等皮冒充入药。

清代中叶,化州全县种植化州柚尚有20多公顷。至清末民初战火频繁,当局不重视中药的发展,导致化州柚果树损失严重。化州柚产量减少,市场上逐渐产生以其他品种柚皮混充的现象,市售药材中也逐渐开始以其他柚皮作为代用品。

1977年版中国药典首次建立“化橘红”,包括化州柚和柚两个植物来源。1985年版及以后各版中国药典中化橘红均包括化州柚(也有称“毛橘红”)和柚(也有称“光橘红”)两个品种。事实上,解放以后,化州柚产量一度萎缩,致使化州柚来源的化橘红难以为继。中国药典把柚列入化橘红来源之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毛橘红的基原植物为化州柚。外表面绿褐色或黄绿色,密被茸毛(这是本品最显著特征),手摸似柔绒毡样感,可见细小的凹点稀疏分布。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除色。果瓤酸苦不能食,气芳香醇厚,味苦。

光橘红的基原植物为柚。外果皮黄绿色或黄棕色,无茸毛,皱纹明显,凹下小圆点密布。内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脉络纹。表皮断面不整齐,外缘有1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油室较毛橘红大,内侧柔软而富弹性,香气较弱,味苦、微辛。果瓤可食。

经广东省药检所、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广东药科大学有关专家以各种科学方法测定,毛橘红与光橘红两者原植物及显微构造存在外果皮绒毛、茎非腺毛等显著差异。毛橘红总黄酮含量、柚皮苷含量均高于光橘红。前者野漆树苷含量为后者的10倍,指纹图谱也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毛橘红在祛痰、镇咳、消炎作用均优于光橘红。由此可证,道地药材毛橘红质量显著优于光橘红。

橘红好还是陈皮好(陈皮橘红与化橘红)(4)

毛橘红(正品化橘红):表皮密布金色绒毛。

橘红好还是陈皮好(陈皮橘红与化橘红)(5)

光橘红(赝品化橘红,普通柚):表皮无绒毛,皱纹明显。

正是由于化州柚曾经的稀缺及药肆冒充入药的行为,导致化橘红药材市场杂乱,历版中国药典也因此将化橘红描述为多来源药材。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药典中化橘红项下“柚的干燥外果皮”,是化州柚匮乏时期出现的药材替代品。从分子水平来看,化州柚与其他柚类品种存在一定遗传距离,且二者的有效成分含量、药效作用差异也很大,化州柚来源的化橘红药材显著优于柚类品种的药材。因此化州柚和柚品种不可混为一谈,也不应相互替代。

如今化橘红基原植物化州柚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有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且有效成分和药效方面优势显著,学者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将化州柚规定为化橘红药材的唯一来源,以避免今后用药的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