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

鲁成公 二年(前589年),齐顷公 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 下摆上阵势,与⺻克率华山全景领的晋军进行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 ”,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 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 ”取水,始得趁机逃脱。

——《左转》华山春秋时期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

华山之恋

“兹山何峻秀

绿翠如芙蓉”

我想喊着李白一起

走在周末的华山

听听他给我讲一讲当年

进入华山的故事

我们不谈战国多荆榛

不谈大雅久不作

只谈华山的垂辉映千春

只谈蚀此瑶台月

你有千古的故事

我有百年的醇酒

湖水两岸,碧映夕阳

走进我华山倒影窗前的新居

把酒问清泉

这水是大明湖的水

这莲是明湖人家的莲

这景却是华不注之后的新华山

---斩云剑旅行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5)

新生活,新主张,新景致,新坐标,新济南,这里是华不注的老华山,这里是赵孟頫 笔下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的另一个新版本--华山新貌。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6)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7)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8)

华山不高197米,但盛名却悠久著名,历史的甚远可以延伸到春秋。它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克率华山全景领的晋军进行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9)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0)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1)

华山,古名华不注,又名金舆山,俗称华山,海拔197米,因山势像朵莲花注水而得华山名。一峰独立,平地拔起,旁无连附,直入云霄,奇秀险峻,苍翠欲滴,为泉城——济南胜景“齐烟九点”之首,为明人刘敕《历乘》所列历城十六景中“孤嶂凌霄”一景。“鹊华烟雨”为古济南八景之一。每当夏秋季节阴雨连绵之时,半山腰上云雾缭绕,烟雨蒙蒙,酷似仙境,当地人称“华山戴帽”。元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赵孟頫就此景曾留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千古绝句。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3)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飘然而至来到齐州,乘船至华不注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盛赞济南华山的诗句。元代赵孟頫一幅展现济南北郊美景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誉满天下,其中的点睛之笔正是华山。清代以前,传承“忠孝”文化的华山以其青翠秀泽一度跻身济南三大名胜。围绕着这座千古名山,华山片区蓝图徐徐展开。华山再建,不仅是恢复当年的景致,更是重读那段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4)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5)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6)

正在重建的华山风景区,虽然新貌还在建设过程中,但是,却吸引了许多摄影师前来采风,住在附近的摄影师@诸葛视界告诉斩云剑,希望这里越来越好,让更多的摄影师和市民享受一段新华山的新景祥,同时,他听说斩云剑想发布一篇关于新华山的文稿,不顾劳顿为斩云剑提供了几幅新华山的片子。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7)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8)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19)

新华山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也于上个周末在华山脚下环山绕跑,提升了华山坐标的气场。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0)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1)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2)

 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新华山的水还是济南七十二泉的水,来自大明湖的水直流而下到达脚下,所以,站在华山湖岸,你能听到大明湖的风和夏雨荷的莲。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3)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4)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5)

湖岸新居成了济南市居民的新定居方案,这里风景宜人,可以追寻李白笔下的“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6)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7)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8)

华山之所以闻名遐迩,还是源于清朝以前华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成名于一战、一诗、一画。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29)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0)

一战

成名于齐晋“鞍之战”传承忠孝文化

史料典籍中对于华不注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绘。在这位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饱览过山川秀色的地理学家眼中,华不注山的俊秀仍然可圈可点,让他不惜笔墨抒发溢美之词:“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1500年后的现在,记者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千姿百态的嶙峋怪石和苍劲葱郁的古木仍然存在,一草一木都印着曾经第一名山的历史印记。

很多济南人都知道华不注,却不知华不注山离奇曲折的成名史。春秋时期,华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华不注却一战成名,名扬天下。

一脉山川,优渥的自然景观是其成为游览胜地的首要条件,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景观得以传承千年的内在价值。“除了‘一忠’逄丑父,华山还有‘一孝’闵子骞。”耗时十余载成书《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的作者,也是华山脚下居民的王庆华这样认为,在历城区洪家楼附近,有一条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闵子骞命名的道路,即闵子骞路,其“鞭打芦花”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其实葬于华不注山下,后迁坟于别处。

时至今日,华不注山下的华阳宫内,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孝子闵子骞和忠臣逄丑父,领受着千年的香火和后人的凭吊。华不注亦因千古忠臣和孝子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1)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2)

一诗

李白看到的华不注山峻秀、绿翠

初次听到华不注,会觉得是个好奇特的山名。有人考“华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为这座山从正南面眺望,平地而起,奇绝峻拔,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难怪古人为其起了这个如此奇怪的山名。自“鞍之战”之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光中,华不注稳坐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天气条件比较好时,从济南市区东北处的位置往东北郊的方向望去,一座奇峻高耸的山脉从平原旷野中拔地而起,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享有盛名的华不注山,也就是华山。深秋的季节百草凋零,华山也褪去了春夏的绿色,主峰呈现给今人的似乎是经历了山河巨变和历史沧桑的褐灰色。即便如此,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峰,仍然昭显着险峻的气韵。自从一战成名后,华不注山迎来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毫不吝惜笔墨地赞颂着这座千古名山。

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诗仙李白飘然而至,在紫极宫加入道籍不久,乘船来到华山,于是就有了《古风·昔我游齐都》的名篇,诗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大概是华不注俊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的美妙联想,诗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并驾鹿而去:“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这是幻梦?还是想象?或者是诗人陶醉于山水之美而飘飘然,不禁有飞升之念?或许更是紫极宫的道箓使他心情畅快,从而好山好水看不足吧。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两次到济南,第二次是在元太宗七年(1235),他应好友李辅之邀请,在济南历时20多天,还有散曲家杜仁杰为伴,饱览了济南的湖光山色,还写下了数首吟咏华山的诗文。其中《咏华山》一诗写到“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他还在《济南行记》一文中描述了华山周围大片水域的情况,“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如今的华山,周围已经是大片的拆迁场地和农田。想象一下,当年浸在水中的华不注,是一种怎样的盛景!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3)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4)

 一画

赵孟頫绘就《鹊华秋色图》,华山名扬天下

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都见识过里面所收藏的多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画,其中一幅《鹊华秋色图》举世无双。画面描绘的是当时济南北郊一带一片辽阔的沼泽地,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杉树叶子染黄,传递着浓浓的秋的信息。高耸入云的华山,正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

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才气英迈,曾在济南做官。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得知这样的情况后,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从此,华不注又随着这幅国宝级名画而更负盛名。据说此图在清代流入宫廷,乾隆帝见后赞叹不已,后又专程来济到华不注亲眼观赏鹊华美景。至今镌刻在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门前的抱柱联,就是赵孟頫盛赞趵突泉的名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他将华不注放在和大明湖相媲美的位置,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直至清朝,华不注一直稳居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华山脚下的华阳宫,近期也正在重新修葺。院内紧挨着四季殿台阶处那株相传曾经落过凤凰、名曰“落凤柏”的古柏,树龄似已有千年。曾经见证过华不注当年盛景的这株古柏至今仍顽强地活着,诗仙笔下的景致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重现。华阳宫里的晨钟暮鼓,也依然一声声传递着沧桑。(本文章节来自《爱济南》客户端)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5)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6)

这个周末,斩云剑带着无人机掠影了几张华山空中的片子。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7)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8)

据园区承建方介绍,华山生态湿地公园是按照“泉城新名胜、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的,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9300亩,最终形成水域面积约3700亩,综合了山、泉、湖、河、城、人、文、娱、景、绿等要素,力求运用传统园林手法打造新的旅游景观和城市名片。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39)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0)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1)

告各位朋友,目前的华山正在修建中,估计在11月中旬具备进山赏景状态。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3)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华山正面。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4)

早期的华山门前的景致,照片来自网络。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5)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6)

从空中鸟瞰华山局部的秋天还是很美的,这幅照片来自@诸葛视界摄影师提供。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7)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8)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49)

自驾的注意↓

目前由于园区交通容量有限,只有清河北路入口有2个大型停车场可供自市民停车使用,建议市民、游客选择公交或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并尽量错峰游览。

景区早8点到下午5点提供免费停靠班车,

乘坐公交↓

BRT4、70路、89路、130路、526路(社区公交)等,在宋刘村站下车,沿新黄路向东步行约700米,到达园区西侧入口(泺华路与光华大道交叉口);

乘坐526路公交车(社区公交)在华山珑城华阳郡站下车,步行约800米到达光华大道,沿光华大道多个入口可进入园区。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50)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51)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5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一千年前的李白也来过(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