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3)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4)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5)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6)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7)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9)

本期推荐作品:

岱鳌山下一村花——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章乐飞

从岱鳌山下的岱鳌村回来,心情总是不能平静。村外,田畈里野花摇曳山头上山花怒放;村内,池塘溪岸花团锦簇,房前屋后花圃井然有序。是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把村庄屋舍打扮得太美了。说它是美丽美好美妙美艳美满的村庄一点也不为过,说他是谐美秀美俊美壮美的村庄更是恰如其分。美要鲜花点缀。美好的自然环境离不开五彩缤纷的花朵。倏忽想到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想起先生晚年养花送花的一则趣事。

在北大燕南园一座不大的院子里,花红叶绿,四季芬芳。每当花开时日,老人见院墙外有学生走来,便摘一支花拄起拐杖,蹒跚绕到院墙外,赠送给每一位路过的学生。时有不熟悉老先生的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怀了,便加快脚步慌张而逃。当同学们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时,老人手捧鲜花的伟岸身躯慈祥面容便在心里刻下终身不能忘却的印记。其实,老人赠送的何止是手捧的那一枝普通的花朵啊,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美学宗师无言的暗示,也是一个老人对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的祈望期盼。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0)

朱光潜先生就是从岱鳌山下的岱鳌村的一栋稻草屋里走出,步入村庄塾堂、县中学堂、国家高等学堂而出国留洋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成为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先生若是健在,看到生他养他的家乡遍地山花烂漫如此富庶美丽,一定兴奋不已感慨不已而心满意足的。

昨夜下了一阵小雨。早晨,天又放晴了。空气湿漉滋润,轻风扑面,满目清新柔和。

夜里下雨白天晴,打得粮食没处盛。说了几千年的乡村俗语是很灵验的,看来今年又是个稻谷涨破壳的好年成。

小车下了省道,上了村村通水泥路。乡村水泥公路虽拓宽了,但七拐八弯的路况只能慢行。又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已经脱贫的全县最边远、曾经最贫困的麒麟镇岱鳌村。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岱鳌村贫困的帽子终于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2013年10月,中央首次提出,要精准扶贫。此时中国农村有贫困人口8249万,这确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攻坚战。2014年初,枞阳县岱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是151户,人口461人。

2015年,中央就扶贫工作提出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春风送暖,万物向阳,全国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苏醒了。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1)

2016年初,岱鳌村经过精准核实有贫困人口125户371人。要在2020年如期脱贫,确是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

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是“筛子田”——漏水漏肥;地是山地,易旱也易涝渍。2014年村集体收入是空白;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5000元。岱鳌村不但是穷得叮当作响的一穷二白村还被山外人讥讽为“三鞭子都赶不动”的懒人村。

如此贫困的懒人村能赶上新时代脱贫致富的步伐吗?

人勤春来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火烧眉毛。

说句心里话,我是带着疑问来到岱鳌村的。这是铜陵市农委副调研员、岱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崔光庆与我见面的第一句话,当是他的真心话。

岱鳌村支部书记姚钱尧告诉我,2018年,岱鳌村摘掉贫困的帽子。2020年,岱鳌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不信?到贫困户家走走,你就信了。是的,生活从饥寒到温饱,贫困到富裕,丑陋到美好,痛苦到幸福,中国人民奋斗了几千年,如今真的变成现实了。在接下来的走访中,让我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激动人心的亢奋状态中。

扶贫是一双丹青妙手,脱贫就是一个蛟龙翻身。岱鳌村北倚岱鳌山,山下是10余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地。全村31个村民组,962户,4015口人就生活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冈上。有雨小旱,无雨大旱。有史以来,缺水一直是困扰岱鳌村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绊脚石。五年前,大小当家塘淤塞,雨季来临,白花花的雨水一淌而过;雨停了,冲里田也好,冈上地也好,不过三日,就让太阳烤的白净净的,像个游手好闲的小白脸。2015年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78万元,加固塘坝、清淤山塘13口;2016年、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达到200余万元,清淤当家塘31口。曾庄水库除险加固、渠道修复及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如今,每个村民组的当家塘,既保证了大旱年景的农田用水灌溉,又扩大了养殖水面。塘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其间有鱼儿在水草里追逐嬉戏。岸上塘埂是砂石路或是青一色的水泥路。绿树掩映,百花烂漫,村舍俨然。一村一韵,一步一景,到处是鸡鸣狗吠,鸟欢人悦的景象。漫步其中,恍惚误入桃花源仙境。

扶贫人如酿蜜,其艰辛不言而喻。脱贫人似喝蜜,甜在心头。不过,不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和甜蜜的。

世上事就怕“认真”两字,真抓真干什么困难都迎刃而解了。扶贫工作组和岱鳌村支两委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突破口,五年来,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达243万余元。贫困户新建房屋57户,修缮房屋22户。光伏项目有60户贫困户受益,受益资金42.91万元。自种自养222户次,补助生产成本28.23万元。三保四护居家就业40人,补助资金17.39万元。就业培训62人次,补贴1.895万元。社会兜底扶贫补贴51.042万元。47户自来水安装,补贴9.4万元。这是一串冰冷生硬而又温暖变化的数字,但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掩藏的是多少贫困者和扶贫人的暖心故事;掩藏着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革故事。

岱鳌村勇敢探索新模式,盘活山场、林地、耕地、水面等资源,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扶贫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年上台阶:2017年村集体收入是4.0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是13.95万元;2019年一跃上升到57.58万元;2020年高达70万元。

贫困户走出了贫困的阴影,生活在如饴如蜜的美食里,如诗如画的风景里。

“靠山吃山”这是岱鳌山人的口头禅。岱鳌山山脉方圆也只有十几平方公里,庐江、桐城、枞阳人都争先恐后的上山“寻吃食”,再富裕的一座山,也坐吃山空了。改革开放后,年轻人从“凡事要听老人言”的俗语中醒来,再不“守山吃山”了,他们融入到南下北上的打工潮中。打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却无法改变山村贫穷愚昧落后的面貌。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2)

2014年,岱鳌村被列入贫困村,一潭死水掉进一块石头,虽然惊起一阵涟漪,但仍然是死水一潭。贫困是“癌症”,谁也不信也无法相信如今的一个“决策”,一个“口号”就能治愈一个贫困了几千年的几十代人的“绝症”。

2016年底,又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岱鳌村村部前停下一辆小车,从车里走出一位穿着简朴、举止端庄的男人,他就是铜陵市农委副调研员、岱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崔光庆。与村支两委同志的一番客套之后,话题就转入扶贫脱贫。村支部书记姚钱尧虽年过半百,可谓是每一根毛孔都集聚着青春力量的人。他高中毕业就跻身农村基层工作岗位,从村文书到村委会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三十年,他对岱鳌村每一个自然村庄里的角角落落,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山头上的丘丘壑壑最清楚不过了。每一个家庭都要脱去贫困?这不是嘴巴一张一合这么简单的事情。山里人不企望大富大贵,只期望“日有三餐,夜有一宿”就心满意足了。一个村部的几间瓦屋建了几年,连装修的钱都凑不了,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村支两委开个会像是打游击——一会儿借东家,一会儿借西家。村集体的账户上只有几千元,谁舍得去动?扶贫?把什么去扶?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3)

崔光庆说,我们这次来就是和你们结亲的,和贫困户结亲。姚钱尧笑笑,说,天干无露水,人穷无亲戚。崔光庆皱了皱眉头,又舒展开眉头,相视微笑。姚钱尧早就听说村里要来工作队了,他在为工作队的吃喝拉撒犯愁呢。自入了村干这行,哪一年没有镇里干部驻村或联系村里工作的,除村集体添了一笔不菲的开支外,有何益?如今扶贫,又能耍出什么新花样?。姚钱尧说,村部没建成,您看这条件太简陋了,不知你们城里人可习惯啰。崔光庆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哪能看不出村书记的想法。吃住就别管了,说说贫困户的情况吧。姚钱尧说,贫困户像是人得了“癌症”,癌症能医好,贫困户也就脱贫了。崔光庆笑,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帮扶啊。说说看,有多难?姚钱尧从崔光庆的微笑和和善的眼光中似乎捕着到了什么,眼前这位市里下派的干部与以往县里、镇里下派的干部好像有点不同,但又说不出不同的所以然来。

崔光庆,岱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姚钱尧,岱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两位都有近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走到了一起,磕碰出青春时期理想的火花。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4)

“从村民们急需要做的事情做起,争取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崔光庆说。原来,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社员群众在背后称呼扶贫工作组是“吃喝组”,是到基层来镀金的。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崔光庆认为只有脚踏实地干出样子来,才能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缺水犹如锁紧岱鳌村人手脚的一根麻绳。如若治贫,那就先从治水开始。扶贫工作者与村支两委统一了认识,决定从疏浚各自然村的当家塘开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岱鳌村的当家塘一直没有清淤过。所有的山塘让淤泥填满,垃圾塞满,水草长满。说得好听点似一块湿地,不好听的呢,就是一口垃圾池了。村民们怨声载道,村支两委也深感愧疚。崔光庆找到切入口,先清淤各村民组的当家塘。在清淤山塘的日子里,他变成了一个来到岱鳌村的打工者。到工地时比别人早,走时比别人晚,像一个泥猴子穿梭在一个个山塘间。在曾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崔光庆了解到该水库曾发生过渗漏、坍塌,造成二三亩农田水冲沙压时,他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坚守在工地,紧盯工程质量,直到水库大坝加固工程竣工。

如果说当家塘清淤工程让崔光庆与岱鳌村的各村民小组长结交成知心朋友的话,那连接村组公路工程让崔光庆的火热心肠与村民们融为一体了。

春日暖阳,行走在直通家家户户的水泥路上,心情与路面一样干净敞亮。远望岱鳌山上,奇峰峻岭、云雾飘渺;近看农家小院青砖黛瓦,房前屋后花圃错落有致花红草绿,还有村庄间的小路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目之所及,处处似城市公园一角,花团锦簇花枝招展花香扑鼻。

“现在,你从家里起步,走遍全村各个自然村落的每一户人家,那怕是阴雨三天的日子,你的皮鞋一定还是干干净净的。”

“扶贫干部真扶贫,村支两委真干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不好的事情。”

……

你与每一位村民相遇,说到村干部或扶贫工作队时,他们都交口称赞。其实,刚开始时,可不是这么回事。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5)

譬喻说,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水泥路修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且不要村民掏一分钱,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啊。然而,在村组公路实施工程中,关乎到每一家村民的个体利益时,问题就来了。为了撤除一座厕所、猪圈,甚至于移植一棵树、移动一堆柴垛都要废除九牛二虎之力。崔光庆没有退却,知难而上,哪里出现了矛盾,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他把每一户农民当作父母,当作兄弟,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谈心交流,直把问题的疙瘩解开。2017年清明节前后,连接村组的水泥路工程刚刚动工,江庄村民小组的一户村民因水泥路走向问题与施工人员闹出矛盾而使工程停工。为了不使矛盾升级,修路工程顺利进行,崔光庆接二连三地赶到该村民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陈述事情的利弊关系。第三个晚上,该村民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愿意向施工方人员承认错误,赔偿砸坏的工具。也就是这个晚上,崔光庆在回来的路上一不小心跌入山塘,幸好塘里没水,捡了一条命。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6)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村民们对新上任官员,总要装腔作势的做几件事表现自己才干而显示威风的嘲讽。崔光庆也没有落去套俗,紧接着烧了第三把火。按村民们的说法,就是火烧村干部屁股,把村干部们的工作精神、工作热情燃烧起来了。

如何让党总支成为扶贫的“主心骨”,建设美好乡村的领头人。崔光庆在思考着,姚钱尧也在逐磨着。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崔光庆说,让村支两委的干部见见世面,开阔眼界,“换换脑筋”。大张旗鼓地组织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和种植大户人员远赴浙江安吉学习白茶种植技术、赴金寨县学习大别山黄牛饲养技术、赴芜湖无为县学习龙虾养殖技术。这种考察学习活动,在村级领导集体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雨后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那一片片缓缓移动的云朵在缓缓移动,似被岱鳌村的青山绿水篱落人家的美景仙境吸引住了,流连忘返不知归去。

岱鳌村与他相邻的村落确实有些不同了。你眼神凝视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人眼前一亮。曾经的黄土岗是“望天收”的山地,如今是茶树、桃树、梨树等各种经果林作物。远望,树木葱茏,花草满地;畈田里已经起臺的油菜,浓绿与淡黄相染,生机勃勃,气势磅礴。

“眼见着乡村好起来、美起来,我就扎根村里不回城里了。”从外地来到岱鳌村,如今应聘为岱鳌村扶贫专干的戴杏琼说。村组水泥路、村民广场都安装了路灯。你们晚上来我们村,夜景也好看,不差你们城里呢。

“一个村庄结束了黑灯瞎火的历史,这在哪朝哪代见过?”一位拄着拐棍在散步溜达的老大爷指着村部前的路灯,那炫耀地口吻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和自豪。

绿水青山,白墙红瓦。干净整洁的小山村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方庄村,村民朱奋强高兴地说:“我在外打工并在江苏落户,很少回家。这次回来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老家了。”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7)

2017年度,岱鳌村被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岱鳌村在硬件建设上,以村组水泥路互通为契机,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在每一口山塘的周围设环池塘步道,建亲水平台;每家房前屋后设置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出门随手可摘菜,关门院内可赏花。村庄内有百步长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宛若是一座乡村公园。

2018年,投资12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党建活动中心和就业扶贫驿站,配置完善的公共就业硬件设施,实现面对面集中办事和一站式服务,村民办事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何处来?我们不禁疑惑重重。

“我刚到岱鳌村报到时,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000元。”岱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崔光庆说,5000元对于一个4000多人口的大村来说,修不了一条路,建不了一座桥。

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在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崔光庆看来,再按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永远也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村庄面貌。

“发展扶贫产业是脱贫的一剂药方。有了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利于贫困户增收脱贫。”岱鳌村党总支书记姚钱尧说,让村民“单打独斗”,发展缓慢,成效也缓慢,甚至于没有成效。岱鳌村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主攻方向,流转土地建设扶贫基地,扭转了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窘况。

村书记姚钱尧把我们一行领到一片山冈上,说“种植白茶,可算我们村的破题之法。”他指着青翠欲滴正在长着个子的一排排茶树苗说:“这片白茶苗基地300多亩,有22户贫困户贷款入股、32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垫资入股,今后他们能享受到的分红收入,村集体能获得租金收入。”

岱鳌村地处枞阳县后山区,田少山场多,4500多亩的集体山场此前多为杂树,不但没有为村里带来益处,天气干燥时节还要全民动员防范森林火灾。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岱鳌村依托扶贫帮扶单位,多次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实地考察,寻找盘活山场资源的路径。

岱鳌村推进白茶种植项目分两期推进。村两委又多方动员,将本村在外经商的两位能人姚雨生、汪飞“请回来”参与到承包经营白茶种植项目中。2017年,村集体发包30亩、租金1.2万元;2018年发包80亩、租金3.2万元;2019发包150亩、租金6万元;2020年白茶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仅租金这一项村集体年收益就达20万元。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8)

有了白茶产业这个“先例”,村里扶贫项目招引开始“滚雪球”。大鹏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落地,流转山场1580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养殖项目入户,流转稻田500亩;还有江庄组的龙虾养殖项目、下洲组的林下养殖项目、光明组的米面和菜油加工项目,就连隔壁阳和村村民王宜会也到岱鳌村承包流转土地120余亩打造花卉苗木基地。

产业兴起如雨后春笋,竞相拔节。到目前,岱鳌村的集体山场已经基本盘活到位,一个村已经涌现出15个家庭农场、2个合作社、3个农业加工企业、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个行政村能创办个有效益的企业,就有就业岗位,那么,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想不脱贫都难。”贫困户邹来发朝我们微笑,满脸的笑意里似乎隐藏着一丝羞涩。

“三鞭子赶不动岱鳌山”是关于岱鳌山最远古的传说。故事的大概是说秦始皇的权力虽然达到了顶峰,能够驱赶、移动他统治区域内的高山峻岭去填平大海,扩大统治领域。然而,他在举鞭驱赶岱鳌山时,连抽三鞭岱鳌山岿然不动,只给岱鳌山抽出三个小豁口。这故事是嘲弄秦皇帝呢还是说岱鳌山特别神奇?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其实,山下的百姓又将故事的内容作了延伸——对游手好闲的懒惰人的一种谴责一种嘲弄。

村民们也认为,有一部分贫困户是因为手懒、脚懒、思想懒造成的,是一种“睏在床上不想好”的懒惰情绪支配了他们的人生观念,躺倒在贫困线越懒越贫。

在大鹏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内负责打扫卫生的五保贫困户邹来发向我们一行人敬烟。他也不隐瞒自己的观念。他说,过去一直认为人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了,何苦还劳心扒骨地去苦干挣钱。他摇了摇手中的烟盒说:“普皖,13元一包,这够得上小康的生活水平吧。不过,这得感谢姚书记,是他让我改变了一个人的活法。”他吐了烟圈,接着说:“现在啊,不但要吃好喝好,也像左邻右舍一样,种花养草。”原来,在邹来发来公司上班前,他整日睏在麻将场里,有钱是赌,没钱也是赌。大鹏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步入正轨,急需大量员工。当村书记姚钱尧动员五保户邹来发去公司上班时,邹来发说,叫我去上班?你们村干部甩包袱吗?不过问我们五保户了?为了让这头犟驴、懒驴卸下思想包袱,姚钱尧不仅仅是做思想工作,甚至于与他签订了“承诺文书”。如近,60岁的老人在公司上班,一年还能挣到上万元的收入,怎不让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的了?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9)

大鹏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是集黄牛饲养、水产品养殖、苗木花卉种植及销售的龙头企业。基地有13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入股,每人每年能享受到2400元固定分红。吸纳贫困户务工人员20余人。

如果说邹来发是因懒而生发的贫困,不能让人怜悯、同情,那梨园组的余传胜确让人心酸,唏嘘不已。

余传圣不到50岁时,妻子就病怏怏的了。因妻子身体不好,他只好在家里守着自己的一点责任田,忙里偷闲的跟砖匠后面做点小工维持家用。也是家里穷,妻子一发病就到村镇卫生院看看,一年稍有盈余的收入刚好填补一口药罐的无底洞。2014年秋,妻子又发病。余传胜东挪西借的凑了一笔钱带妻子上了趟县医院,一检查妻子得的病是尿毒症。从此,余传胜手牵妻子一边与疾病抗争,一边与贫困抗争。他做梦也没有梦到,他能从债坑里爬起来,昂起一个男子汉的头颅。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0)

2017年4月,崔光庆了解到余传圣家庭情况后,利用在市农委工作的优势,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对其进行精准帮扶。

2015年,余传圣开始尝试养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

2017年4月,余传圣获得了农业项目补贴7.5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饲养了1万余只媒鸭,年纯收入有10万余元。他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2户贫困户就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017年,江庄组贫困户施根来,承包水田150亩养殖龙虾。

2017年,梨园组贫困户余传明和曾庄组贫困户朱正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块使,共同承包水田670亩种植水稻,亩产达1700余斤。成为山区有名的水稻种植大户。

2018年,下洲组贫困户王会林养鸡5000余只。

光明组姚佐龙从事多年的米面和菜油加工,年收入可观,一直生活在自满自足的滋润日子里。扶贫工作组帮助姚佐龙进行市场调研,扩大生产规模。如今生产的米面不仅畅销本地,还在枞阳、桐城、铜陵设了销售处,贫困户就业高峰时多达10余人。

在采访结束时,我对村支委老姚说,我们再到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去看看。他欣然应允,又从文件盒里取出一叠材料递给我说,朱光潜故居也计划按原来模样筹建,规划在这里面。我接过端详,原来是《麒麟镇岱鳌行政村岱鳌特色自然村建设规划》文本。

岱鳌村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度开发岱鳌山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旅游景区,让村民们能够在乡村多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振兴路上更多更好地嵌入其中。姚委员指着规划文本的亮点,滔滔不绝地说。看他那兴奋的样子,岱鳌村乡村旅游的线路已经形成,游客们正一批一批的向岱鳌山涌来。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1)

岱鳌村确实是一方奇异的山水。山上有原始的自然景观,山下有历史的人文景观。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在岱鳌村吴庄组,他幼时居住的房屋虽然毁坏了,但房屋基脚尚存。来到吴庄村民组,朱光潜曾经居住的老屋上杂草丛生,瓦砾遍地。细细辨析,尚能看出十二间前后进院落墙壁的基脚来。遗址前方有一山塘,水清岸绿,有山雀戏水漾起粼粼碧波;周围已经绿化,花草树木随地形就地势点缀其间。在老屋遗址的北边隔壁,是一栋三间小楼房,廊檐下坐着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他对我们一班人的到来浑然不觉,仍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我走近老人身边,询问老人高寿。老人合上书,抬头望我们一行人。我接连说了好几次,老人举起手指做手势并大声地说:“九十四了。”

“了不得,九十四岁了,看书还不戴眼镜的。”我不禁小声嘀咕。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2)

陪同我们的村干部说,老人是朱光潜先生的侄儿,有一肚子的故事。前些年,年轻人还喜欢围他转,听他谈文呢。现在,耳朵听不见,眼睛好。

老人握书的左手落在左腿的膝盖上,右手在大腿上来回摩挲。他看看我们一行人,又望了望远方……我端详着老人的模样,仿佛看到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端坐在书房的窗前,享受《厚积落叶听雨声》的诗情画意。

美好的乡村不能没有读书声。在岱鳌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图书阅览室里看到一群专心致志读书的村民,在岱鳌小学的图书室里看到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知识能够改变贫困,知识也能够抵达幸福。只有喜欢读书,拥有文化知识的新时代村民才是真正美好而幸福的。

美在岱鳌。岱鳌村的明天将以更高层次的美好呈现在世人面前。

-END-

来源:枞阳在线

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聚焦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3)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枞阳报社)为枞阳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枞阳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媒体平台有《铜陵日报•枞阳新闻》、枞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枞阳在线”、“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微博,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抖音号,枞阳在线视频号、枞阳融媒头条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部分来源于网络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特此声明。

枞阳在线 往期荐

主编丨谢正平 视觉总监 | 王章志

责任编辑 | 吴福成 值班编辑 | 余珍珍

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