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宓莹,她挂在脸上的盈盈笑意总让人忍不住亲近。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特级校长,宓莹在汇师小学扎根和奋斗了29年。实习在汇师,工作在汇师,成长在汇师,她的青春年华和这所百年老校紧密相依。“汇师”这两个字对她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1)

(资料图,下同)

1994年,宓莹从师范毕业后就进入汇师小学,扎根一线教学,2009年她走上管理岗位,担任校长重任。刚一上任,办学体制改革、两校合并、多校区管理、平稳过渡等一系列任务就接踵而来。

面对挑战,她不急不躁地带领着全校师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十多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1个校区、24个教学班,到如今3个校区、58个教学班、2600名左右师生的百年老校,宓莹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不断用管理的智慧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用真心善待每一位教师 是领路人更是推动者

汇师,有“汇英才而聚之,汇菁英而育之”之义。在这样一片沃土上,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都在实现着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成长的背后,是宓莹校长对教师的赏识与包容,对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2)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3)

汇师小学现任副校长刘汝敏,工作第二年就与宓莹搭班教学。她坦言,作为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刚开始着实有点手忙脚乱,好在宓莹的言传身教,让她掌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到后来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课程建设,直至现今走上校级干部的岗位,刘汝敏心怀感激地说:“我成长进步的每一步,都源于宓校长和整个教师团队在背后不断地引领和推进。”

宓莹深知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能让老师在一天天的忙碌工作中,产生疲劳感或倦怠感。”她提出一人一策,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好个人发展规划,让每个老师个性化地发展,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4)

她洞察青年教师平台有限,发展动力不足,又牵手师训部开设青训班,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个专业成长的平台,还从国外引进哲思课程,帮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触类旁通。

正是这种眼光、胸怀和赏识,使得汇师人才辈出。十年来,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一批优秀教师走向中层岗位,一批管理干部脱颖而出。在她任期内,先后有13位教师走向了不同的岗位,其中有9位担任了校级干部,两位教师担任了区教研员,为徐汇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很多高质量人才。

在坚守中创新 守护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

宓莹常跟教师们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终点也是人,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人来展开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5)

在以人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下,宓莹传承了汇师百余年来贯彻的“三全一坚持”的办学思想,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关心每一个孩子、全面优化学校工作。在她的办学理念中,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真实状态,充分挖掘孩子各自所长,守护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加丰富的课程体验,她带领课程部研发课程,借助信息化平台开设了80多门选修课,成立了近40个学生社团,飞碟杯、扎染、气象科普等一个个特色品牌课程,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和兴趣,为他们打开了一片片新天地。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6)

“从体育、艺术到科技、思维训练,从普及、兴趣、到入门、专题化,我们用更丰富的课程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特长发展和转化的机会。”宓莹说,鼓励老师开发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展点。

学校知名的校本课程“京韵润童心”,最初是作为一个普适性项目引入。当宓莹发现国粹京剧成为一部分孩子们所喜欢的课程后,她通过街道的牵桥搭线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源,不断完善课程开发的过程,为一些有天赋的孩子铺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当看到课堂教学规范有余,但活力不足,她干脆“不破不立”,打破以往教学的一些常规经验,联同教学部构建“生态课堂”,引领课堂教学的转型,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她还带动教师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综合活动”,按照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的原则,调动多学科资源,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宓莹用实际行动向教师们传达,课堂应该是灵动的、交互的、有效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程,只有让孩子喜欢上课堂,才能喜欢上老师,从而喜欢这所学校。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7)

笑迎挑战,让学校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当“双减”与疫情不期而遇,践行“减”之道、体现“增”之效显得尤为重要。宓莹笑着说,作为校长的职责,就是在面对各项任务、各种挑战时,都能迎难而上,让学校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学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8)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9)

落实“双减”首抓课堂效率。在多年探索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宓莹带着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开展“推门课”常态活动。听课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教室,即听即评,了解老师课堂教学最真实的状况,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显示成效后,宓莹又带领全学科的教研组聚焦作业管理,开展高质量的作业体系创建的研究。从“音乐创作”到“低碳生活”,从阅读打卡到绘画思维导图,在宓莹看来,“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指向了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迁移,用有趣的作业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与观察力,更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今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上海全面启动中小学居家在线学习。如何让学生安心且高效地居家学习?宓莹迅速召集学校资深教师组建核心团队开展研修活动,依托“空中课堂”教学视频资源,推出师生实时互动的“停键式”线上教学模式,将20分钟观课、20分钟互动进行巧妙融合。老师们找准“停键”时机,开展提问答疑,利用“停键”时间,最大程度激发线上教学的互动性、有效性。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10)

宓莹告诉记者,“空中课堂”不仅促使学校全学科的老师们更精心地备课,老师每天开启摄像头和孩子们见面,熟悉的模样、亲切的话语也安抚了孩子们焦躁紧张的情绪,极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11)

在宓莹的带领下,汇师小学在教学五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上总结了方法和经验,后来被囊括在《有一种教学,叫明白》和《有一种成长,在汇师》两本书中。汇师的经验和模式得以被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和借鉴。

扎根乡村教育的“平凡人”(扎根基层教育29年)(12)

春风化细雨,润物悄无声。十余年来,宓莹传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与梦想,带领着汇师的全体老师厉兵秣马,收获累累硕果。学校获得了教育部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示范校等50余项称号,在市、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她继续以自己的智慧与担当,践行着做好校长的誓言与责任,为每一个心怀教育梦想的教师插上翅膀,用教育的温情呵护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把汇师小学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打造成徐汇卓越教育的典范样本。


2022-11-22 10:35

来源:上海徐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