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有一股吹捧大清的明君圣主的风潮,网络上也有很多拍马文章。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把对于清朝的江山稳固起到真正非凡的作用的人给忘记了。清初,把多尔衮给忘记了,提起多尔衮就是和孝庄的缠绵故事。

同样的,也把晚清的一位真正的明君给忘记了,反而把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寄托在了慈禧以及清末新政的时候。这个被人忽略的明君就是咸丰皇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简介(死于忧患的清文宗)(1)

人们形容咸丰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皇帝。说咸丰死于忧患是没问题的,因为他死时是从北京城逃出来的,英法联军刚刚打破北京城,万园之园圆明园被烧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刚刚签完。而且太平天国依旧存在在南方,依旧强大。但是,要说咸丰生于安乐,就是明显的太过抬举道光皇帝了。咸丰继位前十年,大清刚刚签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王朝的统治危机只要不是谁都看得出来。咸丰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坐上皇位的,而且果不其然,初一继位,屁股还没坐热就爆发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我们可以这么说,咸丰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悲剧皇帝

曹操曾经评价自己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设使没有咸丰皇帝,恐怕大清要早亡五十年,根本不可能苟延残喘到辛亥革命。还能搞出一个“同光中兴”的泡沫。

如果没有咸丰皇帝,那么史书恐怕也要说一句,清之亡,实亡于道光,或者实亡于嘉庆,甚至实亡于乾隆。咸丰皇帝对清朝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其个人面对变局的应变能力远超其父祖,胆略才识也远超父祖。

抛开一般的打击贪腐奢华,扭转乾隆以来的官场风气不说。他对汉族大臣们的重用提拔,真正放权,也是不能不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简介(死于忧患的清文宗)(2)

首先就是诏命曾国藩组建团练,就地镇压太平军。其他的地方上各种人,无论官员还是秀才各种人,只要你能招到兵,还能搞到钱,然后还能跑去镇压太平军,就立马发官帽子,要多大给多大。是真正的,招来一个班做班长,招来一个营就做营长,要是招了一个军立马就是军长。不幸战死了,也立即追封褒奖。是真正的把大权放下,不加以一点限制的。

也许很多人以为这是王朝危亡时期正常的应对,但是并不是每个王朝末期的君主都有这样的放权的勇气的。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不敢放权,最终吊死煤山。元顺帝也不想想放权,一直到明军北伐之前,还在和各地起来的权臣军阀争权倾轧,最终仓皇出逃。

能够大胆的放权就是魄力,所以我们看到在太平天国平息之前,清朝统治稳定之前,清朝统治集团特别是满汉之间是团结,基本没有争权夺利。情况稳定之后,汉人大臣继续掌握全权,即便由倾轧,也不剧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简介(死于忧患的清文宗)(3)

洋务运动的准备工作实际也是在咸丰皇帝时候做的,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结束,清朝马上就能开始洋务运动,一丝阻碍都没有。

对于,清朝不了解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咸丰的魄力。清朝是满洲贵族统治的国家,咸丰之前,清朝的大权全部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而从咸丰开始,大权逐渐转移到了汉人手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实际上是在改变清朝的统治基础。这是雍正想干没干成,乾隆压根不想干的事情。至于嘉庆道光是既不想也没本事干,只能维持着。敢放手改变已经是了不起了,更加了不起的是咸丰还基本改成了。

自咸丰之后,五十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发生过满汉之间的剧烈冲突。没有出现兵戎相见的事情。辛亥革命之后,北洋的大员们多以前清故臣自居,对清室多加礼遇。也没有真正发生大规模的清算运动,这都是咸丰的功德。

我们可以大胆的做个假设,如果天假以年,咸丰不是英年早逝,而是像他的祖先们一样长寿,更加推进的融合满汉,更加大力的推进洋务运动,那么很多说的君主立宪制可能真的能建立,我们国家的很多耻辱就可能不会发生……

历史没有假设,一代明君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就驾崩了,只留下后世无尽的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