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出生时,故乡就被异族侵略霸占。他的爷爷虽屈身事敌,但念念不忘大好河山被占之耻,带着这个孙儿指点江山,等待时机,起兵抗敌。
这个人深受爷爷影响,自幼便许下以身报国之愿,誓将起兵抗敌,不死不休。21岁时,敌兵再度南侵,他趁乱组织义军起兵抗敌,杀死叛徒,渡江南下,投奔朝廷。
这个人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所填之词豪气干云,英雄之气溢满全篇。出生在被金人占领的山东历城,21岁聚众起义,击杀叛徒,南渡长江,投奔南宋朝廷。但这一去,竟似龙落浅滩,至死都未能遂志如愿。如此英雄了得,却只能终老于家,无用武之地,真是可悲可叹!
“词中之龙”辛弃疾
他34岁曾写下一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恨,无奈洒下一片英雄热泪,令人唏嘘感慨。全词如下: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南来投宋,一心想着起兵抗金,收复故土家园。所以他不断给朝廷进言,申诉起兵抗金的理由,成为了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但朝廷对他却是不理不睬,原因有三: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他的爷爷曾经屈身仕金,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朝廷对此充满了怀疑。这份怀疑决定了辛弃疾的命运,他是不可能得到朝廷授权,拿到兵权起兵抗金的。
二、他曾参加农民起义军。21岁的他聚众起义,只为抗金复国。但这个经历,让南宋统治者对他更加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他聚众起义,就是生了一颗反贼的心。如此有谋反倾向的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更不可能让他领受军权。
三、他是坚决的主战派。他一生只有一个宏愿,那就是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再回家乡。然南宋朝廷苟安于长江以南,不思进取,主和派占据上风。他这样一位主战派人士,只能备受打压,沦落下僚。
建康赏心亭
他34岁时,来到南宋已近13年,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为此他怎能不心有郁结呢?他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内心烦闷愁苦,只好登上建康的赏心亭,登高望远,以消愁闷。但他心心念念的是收复故土家园,当他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不仅不能消愁,反而勾起了他的无限愁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水天相接,秋色无边,辽阔浩渺,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想借此壮阔雄浑之景,一扫内心的烦闷愁苦。但再“遥岑远目”,看到远处小山如“玉簪螺髻”一般秀丽。这秀丽之景不仅不能激起他的愉悦之情,反而惹出了他对故土的思念。想到大好河山,沦落异族之手,不仅忧上心头,觉得远处的小山们都在“献愁供恨”。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词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投射到了客观外物之上了。如此再看前两句,便觉天水相接,浩渺辽阔,清秋无极,苍凉空寂,都是词人心头难消的愁与恨。
天是“楚天”,又见“落日楼头”,空中传来鸿雁哀鸣,在这“断鸿声里”,词人更加确定自己的“江南游子”身份,对于故土之思更加浓重。但故乡家园已沦落异族之手,思家却难归。打回去吧,收复故土,却无兵无卒,没有机会,如今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着手中宝剑光亮闪闪,却不能在沙场称雄,英雄心中最大的悲哀袭击了他。英雄无无用之地的悲愤让他激动地手拍栏杆。满身力气,不能加之于敌身,空把栏杆拍遍,如此心情有又谁能理解呢?“无人会,登临意”。
落日断鸿
既如此,我要不要像张季鹰当年那样,辞官归隐呢?辛弃疾自己在问自己,他断然给出了回答:“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反问句加强了他的决心,他绝不可能像张季鹰一样,为贪图享乐,而辞官回家,致自己的理想宏愿而不顾。那么你要不要像三国的许汜一样“求田问舍”呢?词人又在问自己,他用推测语气回答道:那样的话我“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我如果这样,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像刘备那样雄才大略的英雄呢!我是不可能像许汜那样的,刘备这样的英雄才是我应追随的脚步。
辛弃疾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但他想到自己空度岁月,不能有所作为,不仅悲从中来,想起了桓温的故事:他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感慨地写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我来宋已十二年之久了,竟然把大好年华空度虚耗,何日才能北伐复国呢?像这次,泪如雨下,竟不知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英雄是多么的寂寞伤悲啊!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