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1)

孙悟空这一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从幼儿到成人,再到老人,它的粉丝几乎没有断层。大家对孙悟空的评价亦有一个基本共识,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可以说,《西游记》对于孙悟空而言,是一部他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英雄养成史。

好战的英雄成长记

《西游记》第一回写到石猴的诞生,一块仙石受天地精华,孕育出一个生命,此生灵便是后来的孙悟空。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得自然之气,由天地化育而成与众不同的独特生命体。他是具有纯真本性的大自然之子,在他的成长阶段,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没有被尘世所熏染过的自然本性。

达尔文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也可以理解为“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好战,这个“战”有两层意思,一是赋有超强的战斗力,二是不畏惧挑战。“好战”对于初出茅庐的孙悟空来说,是他在取经之前最大的特点,而且他身上的“好战”显得自大而又狂妄,不能安分守己,凡事都要当第一,绝不做老二。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2)

众猴相约,“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流出来,不伤身体者,我们拜他为王”,孙悟空自告奋勇,出色完成任务,通过竞争,他得到了“美猴王”的称号。水帘洞是一个“仙山福地”,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有“无量之福”的福地。但是他还想要更大的自由,更大的解放,他要长生不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周游四海,求仙访道,习得了一身本领,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好比为他的人生终极梦想插上了翅膀。

大闹龙宫,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大闹冥府,得到了长生不老,大败天兵天将,获封“齐天大圣”。终于,他的大打出手也得到了报应,被捉至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过,他不仅没有烧成灰,反而又多了一个“火眼金睛”的本领。从此更加嚣张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公开挑战世俗的尊卑秩序,试图建立“强者为尊”的新秩序。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3)

在孙悟空成长的初级阶段,他追求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国度。绝对的自由,永生不老,与天齐平,不分长幼尊卑,不论地位出身,“俱以弟兄相待”,“俱称朋友”。当他的理想被现实打破时,他发起了“大闹天宫”的战争。试图以暴力颠覆玉皇大帝的政权,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被如来压至五行山下。至此,他的人生被禁锢了五百年,齐天大圣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出生到大闹天宫,再到压至五行山下,这是孙悟空英雄人格成长的童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快乐,解决问题的方式便是武力,我们看到此时的孙悟空像个不讲道理的小孩,在自己的理想国度里野蛮生长,完全按照本我的动物性在行事。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本我的需求也不可能在现实面前得到满足,这一对矛盾也使孙悟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没有哪个英雄是一蹴而就的,在通往英雄的路上,遭受挫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哪怕你是个天才。在现实面前,必然受到规则的制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4)

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英雄磨练史

五百年后,重新获得自由的孙悟空,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新工作--降妖伏魔,开启了通往英雄的磨练生涯。自从拜唐僧为师,踏上漫漫取经之路后,孙悟空的人生进入了英雄人格塑造的第二个阶段。

孙悟空是一只石猴,本身赋有兽性,生活在俗世之中,又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即人的属性。但他吸取天地之精华,又有一身上天入地的本领,有着非同一般的超能力,这是超自然的神性。这三性在他的身体里此消彼长,在他成长的童年阶段,他尝到了膨胀的“兽性”所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因此如何控制他的兽性,充分发挥他的神性,积极调动他的人性,成为他能否战胜妖魔怪取得真经的关键,也是他如何修成神仙,成为真正英雄的关键。

兽性是孙悟空的原始储存库,好战好斗的原始积累,不仅使他收获了一批粉丝,将天庭政权、道教集团与佛教集团收至麾下,形成“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强大后援团。也使他声名远扬,威震八方,因此称得上“神通广大”。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5)

人性可以简单归结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普世价值观的体现。孔子赞赏“尽善尽美”,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荀子认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他们都主张真善美统一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孙悟空而言,人性是他最需要打磨的部分,也是他自我约束的基本规范。

神性是对人有利的,是创造力的象征,带有一定的不可超越性。孙悟空如何利用好自己本身所赋有的神性,为人性更好的服务,成为他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

在孙悟空的取经路上,经历了三次被逐,每一次都与人相关,都伴随着紧箍咒儿。可见,人性的磨练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说到悟空的第一次离队,却不是被赶走,而是被气走的,发生在第14回。整装上路的孙悟空,并不能真正领悟到他的使命,更不能控制他的兽性。师徒二人路遇六贼,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佛家称之为六根六尘,我们常说六根清静就是这六贼。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6)

六贼被孙悟空打死了,实际代表着悟空清除了自己的六根,意味归依正道。但是唐僧肉眼凡胎并不能理解悟空杀生的行为,于是骂悟空如此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亦做不得和尚,实在忒恶,老孙一气之下自动走人了。

刚从五行山下跑出来的孙悟空,心猿意马,因此他需要外在力量的介入来帮助他收敛肆意的兽性。于是紧箍咒出现了,专制各种不服管教,而实施这种惩罚的人便是他的恩师唐僧。有了它,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不得不诚服于肉眼凡胎的唐僧,人性的磨练就此拉开大幕。

三性当中,人性最复杂,它是兽性和神性的混合体现,有阴暗的一面,也有阳光的一面。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孟子和荀子有过一番争论,不过至今人们也没有得出个结论。可见,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7)

第27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结果是他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这一回让许多人落泪了,替悟空委屈。这一回对孙悟空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转折。经过此回的磨练,孙悟空人性的一面浮出水面,增强了身上的使命感。

如果说白骨夫人是假丑恶的代表,那么孙悟空在这回就是真善美的代言人。白骨夫人变换了三种不同的容貌,试图以假乱真。她睡觉时会变成一堆白骨,这是她丑陋的本质。残害无辜的生命,还想吃唐僧肉,这是她作恶的表现。

孙悟空在识别鉴定“假丑恶”的过程中,受尽了非议和委屈,也尝尽了做人的痛苦。他以神性的火眼金睛识别真假,得到的是猪八戒和唐僧的不理解。为行善,他尝尽了那“紧箍咒”的痛苦,为达成美的化身,他被逐出了取经团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英雄是正义勇敢力量的化身,也是每个人心中超现实的追求。孙悟空要想在人类的世界里成为英雄的化身,必然要接受人性的考验。在人类的世界里,交织的是一对对矛盾,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自私与无私,虚伪与虔诚,爱与恨等等,每一对矛盾的弱化都意味着一个终极选择。孙悟空在这一回也遇到了这样的矛盾,他用自己的智慧、坚强和勇气顶住了压力,获得了人性的升华,但却以一个不完美的结局划上了句点。作者这样的安排,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必须承受之重。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8)

降妖伏魔对于孙悟空而言并不难,神通广大和七二般变化便可轻松化险为夷。但是与人“斗”,却是一门天大的学问。人类世界里的规则,讲究一个度的问题,你可以行善,但不能善恶不分,你可以寻求真理,但不能不辩真伪,为名忙为利忙,但不能是非不分。

第56回,悟空又犯了老毛病,将一贼人杀了,唐僧将那紧箍咒又念起来,逐出团队。到第57-58回,“真假美猴王”便上线了,这个情节是《西游记》里的经典篇章。对于出现的真假美猴王,有诸多解读。从塑造英雄的角度来说,这里面折射的是对于名利的执着。妖怪吵着要吃唐僧肉,主要为了利,即长生不老。而假孙悟空的出现则是为了得一虚名,他说过一段话:

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可见,假孙悟空要抢夺的是俗世的虚名。假冒的人所冒充的都是已经成功或即将要成功的人。没有特殊目的,不会有人去冒充失败者。因为冒充失败者,既不会有名也不会有利。那么真的孙悟空是否有真有二心?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9)

孙悟空无疑是取经团队中的头号主力和业务骨干,西行取经,山高路远,拔山涉水,妖魔众多。孙悟空的职责除了降妖除魔,还要负责牵马、化斋讨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任务。况且,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轻重不好拿捏,轻了降不住妖魔,保不了唐僧安全;重了杀生太多,又会遭到唐僧、观音和如来的责罚。在尘世的夹缝中生存,委屈是难免的。正所谓英雄气短,如若真有那“松箍咒儿”,“俺老孙去也”也不是没有可能。

每个人都有心魔,英雄也不例外。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正是魔由心生,心外无魔。真假美猴王的出现,正是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矛盾心理以及摆脱矛盾心理对策的幻化形式。

随着取经的进程不断深入,在他的思想上已将尘世的伦理道德高悬于头顶,并受到现实的束缚和威胁。知恩图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君子做事当有始有终,孙悟空必须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一义务既受到道义上的压力,又受到现实的威胁。紧箍咒、菩萨、如来,都像高悬在孙悟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挟持着孙悟空,在他的心理上形成一道无形的障碍。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10)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孙悟空已受制于自我的约束,一切行动均受到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而假孙悟空则是生物意义上的,是本我的象征。我们依稀看到那个初出茅庐狂傲的“齐天大圣”的影子,凡事皆要图个虚名。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将孙悟空一分为二,造成他人格上的矛盾与冲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就幻化成了真假孙悟空。

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就好比人的心魔,它会引发个人的恩怨,也会把人引向毁灭。紧张、焦虑、恐惧、猜疑、犹豫等等,只要活着,有思考能力,这些人性的弱点就会时不时的跑出来挑战我们一下。与人斗,与万物斗,实质上都是在与己斗。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得只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对于孙悟空而言,取经降魔伏妖经历磨难,对他来说就是一场修行,通过不断的克服自身的弱点,达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人生境界。

孙悟空经过这次思想斗争,提高了觉悟,在后来的取经路上再也没有出现紧箍咒,也再没有和师父发生过冲突。他不仅坚定了自己取经的信念,关键在于适应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学会了在规则内有尺度的为人处事,他的英雄人格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稳定。

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的英雄并不为名利所左右,能左右英雄的只有自己的心,由自己的心智而决定自己的人生,是生命的觉悟,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11)

英雄的翅膀:左边两大护法,右边两大魔法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通往西天的路上,如果没有观音和金箍棒的加持,孙悟空可能要吃更多的苦头。这一人一物就好比孙悟空的两大护法,在神性的世界里为他保驾护航。但在人性的世界中,唐僧和紧箍咒制约着他的言行,好比魔法师与魔法棒。但不论是护法还是魔法,都在他的英雄人格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的猴精,唐僧是金蝉子转世的取经人,观音是西天灵山的菩萨。这三者在书中的关系很明确,观音是西天取经的发起人和号召者,唐僧是执行者,而孙悟空是保证这一任务完成的守护者。孙悟空之所以答应去西天取经,一是为了报答唐僧的解救之恩,二来是迫于天界的压力。所以,从他自身考虑,他对西天取经并没有多少兴趣。

而唐僧和观音就是专管培养兴趣的引导者,一个敲钟人,一个安慰剂。唐僧源源不断的将人类的社会道德规范植入孙悟空脑中,所以唠叨是难免的。他的作用就好比一个苦口婆心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予客观正确的引导。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12)

观音菩萨还是一向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这种拯救亦带某种不可超越性。她推荐二郎神将其抓获,又推荐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在取经路上又给予了他众多无私的帮助,最终把他送入仙神。可以说,观音对孙悟空的关心超越了唐僧。在心理上,孙悟空更加依赖观音菩萨。

有了唐僧和观音的帮助,孙悟空不仅重获自由,而且还得到了成仙的机会,这是何等荣耀!但是有着一身本领的孙悟空,好比无处安放的青春,再加火力十足的金箍棒,过剩的能量,少不了隔三差的惹事生非。取经之前大闹龙宫地府,大败天兵天将。踏上取经之路后,有了约束,但前期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能量,金箍棒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挥使。

金箍棒是男性力量的象征,是孙悟空自然本性--情欲的象征。取经之前和取经之初,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随着取经的深入,他的情欲逐渐升华,金箍棒也不再打向无辜的生命。这当然离不开紧箍咒的帮助。

孙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贡献 孙悟空西天取经(13)

最初踏上西天之路时,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很不融洽,他不愿接受唐僧所赋予他的道德规范,因此二人时不时起冲突。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观音传授了唐僧的紧箍咒,用以规范和约束孙悟空的行为。这就好比行为主义心理疗法中的厌恶疗法,手臂上套个橡皮圈,如果患者心理症状出现,就强迫自己数数,拉动橡皮圈,使自己感到疼痛,进而分心和惩罚自己,以此来控制自己心理症状的再生。

紧箍咒在心理上的象征意义是社会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孙悟空每次被赶走都与它有关,第一次自己跑了,带上了紧箍儿,第二次被赶走,被紧箍咒重罚,第三次被赶走,去求观音把这金箍取下来。到了西天的第一个愿望也是想把它拿下来,打个粉碎,可以说孙悟空对它恨之入骨。

但是,当到达西天,取经成功后,孙悟空已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得到社会认可的英雄人物,社会规范对他已经转换为一种自律,可以进行自我控制,他头上的紧箍儿自然就消失了。

妖魔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折射,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妖魔界都有。所谓英雄,并不只是才能出众率性而为、视规则如无物的人,一个这样的“英雄”,产生的正面价值有限,但产生的破坏力却是正能量的十倍。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团体喜欢这样的“英雄”。我们需要的英雄是有社会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情有义、有血性也有泪水,赋有强大韧性,将名利抛之脑后的无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