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识分子,很多人眼前也许呈现出一副学究的模样,但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如果以受过高等教育而论,已经广泛地分布在各行各业,在专业界、企业界、媒体界、公共服务岗位、公益岗位等广泛分布,我把这样的知识分子成为弥散性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具有专业化、结果取向与由下而上草根竞争型的特点。比较来说,在所有的知识分子里面,这个群体已经是主导的知识分子了。

而相对集中在校园科研文化单位的知识分子,则具有与社会相对隔离、趋于行政化与行为个体化的特性,因此我称他们为学院式知识分子,他们的总量也有很大提升,但是从比例来说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主板块。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薄吗(知识分子多了也许你也是)(1)

以我的观察而论,弥散性知识分子讲究社会奋斗,重视抓住机会,对于奋斗空间与竞争结构具有自然的接受度与肯定度,具有明确的建设性与群体协作性;而学院型知识分子更具有个体行动能力,与体制互动度高,高度争取行政资源,但也对体制弊端具有强批评性。弥散性知识分子在实践中与社会人群具有更强互动,而学院型知识分子具有为民请命的主观意愿,客观上与民众脉搏距离相对更大。弥散性知识分子中的现象级人物能给更多人带来新事业轨道,而学院型知识分子中的现象级人物往往贡献的是惊世骇俗或者引人侧目的观点。

幸而有了互联网,学院知识分子正在成为相对格式化知识也是我称的地板型知识的主要卫护者,而网络才为动态开放的天花板知识传播提供了平台与通道。不幸的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格式化教育的启蒙价值正在弱化,而客观的蒙昧效应正在上升,因此持证的形式知识分子与社会所需要的新知新能分子之间的剪刀差的加大,说明了今天的学院知识分子作为新知引擎的作用非常薄弱,因此需要更多打破学院与社会边界的知识合作与知识贯穿模式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薄吗(知识分子多了也许你也是)(2)

当缺少互动张力的时候,知识也会停滞与腐败,因此我们需要在方法论层面留意加大知识张力的机制。在弥散性知识分子中,因为社会化与市场化的竞争无处不在,因此优化的压力机制也无处不在,而在学院型知识分子中,这样的压力则更像机关化的压力游戏。

仅仅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我认为至少有三件事情可以做:一是本院校毕业生不能留校任教留院工作;二是学校担任行政职务的领导不应该是分配院校资源的主导者或者受益人;三是应用型院校教学内容与师资应该不只是贯彻产教融合原则还要贯彻以产主导原则。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薄吗(知识分子多了也许你也是)(3)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薄吗(知识分子多了也许你也是)(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