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作品,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窦娥的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详,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窦娥的三桩誓愿,到底伤害了谁?

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窦娥的三桩誓愿到底伤害了谁)(1)

第一桩,血溅白练,原文写道“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肥仔白练上”顾名思义,便是倘若窦娥有冤,那么她遭刑后血将全部沾在挂起的白练上,这是完全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但是因为艺术都具有浪漫气息,因此这桩誓愿应验也是可以理解的,既表明了窦娥的冤屈也并没有伤及无辜的人,于悲壮中带着一丝残忍的唯美,很符合戏剧的特色。

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窦娥的三桩誓愿到底伤害了谁)(2)

第二桩,六月飞雪,原文写道“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顾名思义,倘若窦娥有冤,那么她死后将在三伏天(大约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下旬)内天降大雪。且不说浪漫主义色彩,单说在朗朗夏日突降大雪,还要盖没尸首,起码也是二三十厘米厚度的雪量。如果放在现实社会,这桩誓愿的实现到时会伤害谁?是当时的黑暗统治者吗?是错判案情的官员吗?是迫害她的张驴儿吗?不是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天冷有衣穿的人所受的影响是最小的,那么是谁呢?

没错,是无数无辜的老百姓。

突降大雪,起码粮食的收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果蔬会被冻死、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会活活冻死,所以说,誓愿虽然浪漫,却不值得推崇。

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窦娥的三桩誓愿到底伤害了谁)(3)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原文写道“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桩誓愿依然应验,即便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有人工降雨的条件下,亢旱三年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那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亢旱三年又会对谁的影响最大呢?

还是普通老百姓!

作为被压迫者,无论收成是否有变,这些普通百姓所交的赋税是不变的,他们无权无势,有的只是靠天吃饭的劳力,生活本就艰难,碰上收成好时,尚且可得一些余粮,收成不好便要挨饿死人,想想这亢旱三年对楚州的影响有多大。

后两桩誓愿的应验虽然也能证明窦娥的冤屈,然而这样的誓愿未免过于残忍了些,即便有再大的冤屈也不该带着沉重的怨气去报复无辜的人。

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窦娥的三桩誓愿到底伤害了谁)(4)

有人说,也许窦娥是想用一场大雪来洗刷世间的污浊,用三年亢旱来向世人表明她的冤屈之重,用生命最后的余热来唤醒更多愚者。

是的,这只是艺术,不可深究,艺术本身就是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的,我们宁可相信窦娥是一时之气,也不愿能将其归于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以上文字仅代表一些个人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