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他爸都会给我讲一大堆道理,因此,我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田有理”(孩子他爸姓田)。

他一脸傲娇,且满不服气地说:“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天继续学习“姓名”传承的尊严——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在一些电视节目或图书里,每当正直勇敢的人面临威胁时,经常会这样慷慨地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1)

武松

为什么宁死也不更改姓名呢?

因为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就对血缘和传承非常尊崇,血缘和家族、亲情、支持、守望相助紧紧联系在一起,也绵延着品德、行为、才能等文化基因。所以,别看姓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做人的尊严,蕴含着辈辈相传的基因,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绝不更名换姓,辱没祖先、辱没家族、辱没民族。这是一种铁打的精神传承。

通常,姓氏会伴随人的一生,但历史上也有改名换姓的情况。

1、赐姓

古代,如果有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往往会得到帝的赏赐。帝的赏赐分为很多种,比如,赏赐钱财、珠宝、官职、爵位等,还有一个,那就是——赐姓。

皇帝会选择一个荣耀的姓氏,赐给这些杰出人物。这种赏赐成本很低,不花国库的钱,还能让人感到万分荣耀。

明代时,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七次下西洋,还抵达过遥远的印度,他就是郑和。据说郑和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马三保。因为他对明成祖忠心耿耿,辅助明成祖开创了基业,深得明成祖信任,所以,明成祖赐给了他一个“郑”姓。“郑和”就这样出现在历史上了。

赐姓也分等级,级别高的姓,就是和皇帝一个姓——“国姓”。

明代将领郑成功因为忠心爱国,而被赐以国姓——朱(明朝的帝都姓朱),从而有“国姓爷”之称。

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2)

郑和

2、改姓

除了皇帝赐姓之外,古人改姓大多是为了躲避祸害。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帮助汉高祖打下江山后,汉高祖却听信谗言,杀害了他。他的后人为了活命,四处流亡,不再敢用韩姓,把“韩”字的左边去掉,留下右边,改为“韦”姓,过得非常凄惨。

还有因为避讳而改名的。避讳就是指自己的姓氏要避开皇帝的名字。皇帝还特地规定:说话或写字时,也不能直呼其名、直写其名,要用别的字代替。

汉代时,有一位黄帝叫刘询,为了避讳,所有姓徇的人都集体改姓,一股脑姓孙去了。

例如,清朝时,清世宗为了表示对孔子老人家的尊重,下令谁也不许用“丘”(孔子名丘)字。于是,所有姓丘的人都改成了“邱”姓。这是对孔子表示至高无上的尊崇。

唐朝时,宰相裴世矩的名字中有个“世”,与帝李世民的名字有重复,裴世矩只好改名为裴矩,去掉了“世”。

就连神也受了牵连,观世音菩萨被改为观音菩萨。

皇帝为什么这么霸道呢?这是因为皇帝希望用“独一无二”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3)

韩信

3、恶姓

让帝开心的人,会被赐一个好姓。而惹帝生气的人,则可能会被赐一个恶姓。

武则天登基后,就把恶姓赐给了她讨厌的人。给曾经跟她作对的王后赐予“蟒”姓;给跟她争过宠的萧妃赐予“枭”姓;给起兵反对她的李姓族赐予“虺”( hui)姓;给不服从她的武氏族人赐予“蝮”氏。

枭是猫头鹰、是毒蛇、蝮是蝮蛇,以此为姓氏,代表着邪魔、恶毒、低贱。

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4)

武则天

4、集体改汉姓

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其中,一些少数民族改了汉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想学习汉文化,但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王朝,许多人不愿改变,15岁的太子还觉得汉服穿着热,不方便,甚至打算发动叛乱。孝文帝就杀死了太子,继续推行汉化,把国姓“拓跋”,改为汉姓“元”。

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5)

孝文帝

姓名,看起来只是一个符号、标志而已,实际上,“姓名”这两个简单的字中,蕴含着深厚的血缘传承,有着非同寻常的尊严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