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关口代表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关口代表什么(龙说夜郎汉阙出现在墓葬)

古代关口代表什么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州省金沙县后山乡汉墓的墓室东侧前端,出土一块伏羲女娲画像石。在墓室西侧对称处,同样出土一块正方形画像石,长宽0.7米,厚7厘米,与擎日举月的伏羲女娲画像石大小形制完全相同。该画像石图案明快简洁,四周带边框,上、左、右饰波浪纹,框内阳刻双阙(què)。现在问题来了,“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被镌刻在墓葬里?

汉代双阙画像石 金沙县后山乡汉墓出土

古义“阙”同“缺”,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其最初的意思就是缺口。古代中原地区的城垣或城市,至少会留一条供人马行走的进出通道,通常留在南面,为这条通道专门打开的一个豁口或缺口,就叫“阙”,非常形象。从春秋时期开始,仅仅留一个豁口难免有碍观瞻,于是古人便对缺口进行装饰,通常是在缺口两端修筑高台或楼屋,成双而立,这便是最常见的“双阙”。当然,也有因“经费紧张”只修筑一边的,称为“单阙”。后期也出现专门彰显帝王风范的“三出阙”,即道路正中修建一座主阙,左右两侧对称修建两座子阙。

登临阙上,极目远观,一览丘壑,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阙,门观也。”东汉刘熙《释名》亦云:“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因此《尔雅·释宫》有曰:“观谓之阙”。又据《庄子·让王》里中山公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意思是人在江湖,心系朝堂。东汉士大夫高诱注:“魏阙,王者门外阙也,所以用悬教民之书于象魏也。巍巍高大,故曰魏阙。”故“阙”除了“观”,也有“魏”“魏阙”之说。也许因阙之巍巍高大,也许正如高诱所说阙上悬示皇家法令,象征威严,故“阙”多用于宫门,常常代指皇家宫殿或朝廷。如晋朝崔豹《古今注》曰:“阙,观也。古者每门竖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耳熟能详还有岳飞《满江红》末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就是等到收复旧日山河之际,定要面向皇宫朝廷,报告胜利的消息。

汉代以来,特别是东汉,阙开始大肆盛行,不仅在宫殿、陵墓、宗庙、府衙、官邸,甚至一些有地位的富户民宅,都可以修筑阙。依据其修建地点和功能,一般分为宫阙、城阙、祠庙阙、墓阙、宅第阙等。同时,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也逐渐成为彰显门庭地位的一种象征。只是汉代木结构的阙容易腐朽,不能长久保存,故现存汉阙均是石阙,以1939年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考察的四川雅安北郊高颐墓阙比较有名。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立于益州太守高颐墓前,东阙残,西阙完整。每阙由主阙(高)和子阙(矮)组成,称为子母阙。相对来说,子母阙因宽大稳固,比单体阙显得大气。同样,从古建筑形制上讲,重檐阙又比单檐阙显得高级尊贵一些。金沙县后山乡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镌刻的正是更加高级的双层重檐阙。至下而上依次为阙基、阙身、枋石、斗栱石、腰檐、上斗栱石、阙顶(顶檐),尽管只是以画像石的形式呈现,但汉代石阙的基本构造形制均完全遵循。按照上述分析,在汉代墓葬修建或镌刻“阙”的形象,仅仅只是为了象征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和巴蜀文化有关联的地区,汉阙出现在墓葬,还有更深层的寓意。

1939年梁思成考察四川雅安高颐墓阙(西阙,子母阙) 图片来源:雅安史志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又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无论是“天门”还是“玉门”,都是供“日月所入”的天之门户。值得注意的是,金沙县后山乡汉墓这块双阙画像石与伏羲女娲画像石大小一样,对称安放,很显然是作为一对出现。伏羲女娲是擎日举月的神仙,作为具有门户功能的阙,出现其侧,即代表墓主人也能够“日月所入”,进入天国。换句话说,墓主人含笑黄泉之际,依旧念念不忘九霄之外的仙境,希望通过塑造双厥之门,升天成仙。在巴蜀川渝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一些画像中,则表现更加直观,即在双阙图像的门额上方,直接榜题“天门”二字。据此可知,位于贵州中部略偏北的金沙县后山乡这一区域,至少在东汉时期,是明显受到了巴蜀文化的辐射和影响。

双阙榜题“天门”图像 巴蜀汉代墓葬出土

(撰文: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