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汉武帝派李广利等讨伐大宛的战争,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代价,可是又为改善汉与西域诸国关系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1、汉武帝伐宛原因

汉武帝的伐宛之举,并非是一次轻率的军事行动。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1)

若将史籍所载、今人所说予以梳理,即可概括出以下五种主要说法,其中前三说与汗血宝马有关:

一是为了将汗血宝马当作玩物和用于礼仪说;二是将汗血宝马补充军马说;三是“天子好宛马”说:四是大宛杀汉使、劫财物说;五是为巩固西汉“威德”说。

总体来说,巩固西汉“威德”说,较为合理。

(1)当作玩物和用于礼仪说

《汉书·西域传》云:

“孝武之世…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这里“汗血之马,充于黄门”一说,显然是汗血宝马被当作玩物和用于礼仪的一条重要文证。

据上所载,似乎汉武帝为王公贵族寻找称心玩物和为备礼仪之用而伐宛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如果从汉武帝不惜引起“天下骚动”,断然派数万大军伐宛的史实来分析,把当作玩物和用于礼仪视为伐宛的主要原因,显然是欠妥当的。

(2)补充军马说

为补充对匈奴战争所需军马是汉武帝伐宛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在史学界有着较大影响的观点,法国的吕斯·布尔努瓦力主这一观点。

布尔努瓦说:

“汗血马是一种个头很大的战马,其用处特别大。”

在汉朝与其宿敌匈奴人的战争中,马匹起着主要作用。

“无论如何,汉朝政府也特别急需马匹以补充军马。因为在公元前121至前119年对匈奴的战争,使它损失了2万多匹战马。”

布尔努瓦的这些话,似乎讲得很有道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汉史书中尚无将汗血宝马用于补充军马的哪怕是一条文证。因此,这些话只不过是臆测之辞而已。再就当时历史而言,经公元前119年汉匈大战,匈奴势力已基本削弱,“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从此匈奴已不足对汉构成威胁。

特别是汉武帝伐宛的时间在此后十多年,这时对匈奴大的战争已不存在,对军马的需求已不如以前迫切。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2)

试想,在急需补充军马时不伐宛,而在不太急需时却又伐宛,这种情况能够说明补充军马说讲得通吗?

(3)“天子好宛马”说

汉武帝喜好、钟爱大宛汗血宝马,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当初,他在得到大宛国汗血宝马时,认为比乌孙马“益壮”,故欣然命名为“天马”。后来,《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又记载说“天子好宛马”,于是仅派往大宛等国的使者就多得“相望于道”。

还记载说“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因此,又派遣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国,“以请宛王”汗血宝马。

从以上来看,汉武帝喜好大宛国汗血宝马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是否据此可以认为,他的“好宛马”思想就导致了讨伐大宛的战争呢?

其实是不能的。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在张骞第一次出使回来后就得知了大宛国汗血宝马,但当时并未发动讨伐大宛的战争。此后,所派汉使都曾报告大宛国将汗血宝马藏匿于贰师城,“不肯示汉使”,他也未发动讨伐大宛的战争。

而再到后来,当大宛国杀了汉使,抢劫了财物,激怒了汉武帝,这才发动了讨伐大宛的战争。这说明,汉武帝“好宛马”思想,不可能是发动讨伐大宛战争的真正原因。但这并不是说,汉武帝的“好宛马”思想,对发动讨伐大宛战争连一点影响也没有,这只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和根本性的原因。

(4)大宛杀汉使、劫财物说

在大宛国杀汉使、劫汉使所带礼物事件发生之前,汉武帝曾遣友善使者前往“请宛王”汗血宝马,而在此事件发生后,汉武帝便“大怒”,并发动了讨伐大宛国的战争。看来,大宛国杀汉使、劫财物事件在西汉伐宛战争问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据此是否可以认为大宛国杀汉使、劫汉使所带礼物是导致伐宛战争的根本性原因呢?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3)

有关这一点,大宛国贵人们曾商议说:“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马而杀汉使。”

这一说法认定大宛王杀汉使、藏匿汗血宝马是伐宛战争的根本原因。其实,从伐宛的西汉方面来说并非如此。

据史籍大量记载,在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到大宛国杀汉使、劫汉使所带礼物的这一时期,汉武帝正在大力开拓西北疆域,并致力于建立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宛国杀汉使、劫汉使所带礼物,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直接原因,但更准确的说,它只能是汉朝伐宛战争的一个导火线。

(5)为巩固西汉“威德”说

汉武帝是伐宛战争的主要决策者。有鉴于这一情况,他的意愿和言论,在说明伐宛的根本原因方面,必然具有特别的说服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在向汉武帝的报告中,建议在西域建立“威德”,武帝欣然同意。当时汉武帝欣然接受了张骞有关在西域建立“威德”的建议。

此后,汉武帝在西域建立“威德”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汉武帝的《西极天马歌》说: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天马之歌》也说:

“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这两首天马歌,虽然都是大宛国汗血宝马东入中原前后的作品,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汗血宝马东入中原之前汉武帝在西域所建立“四夷服”“九夷服”之“威德”有所反映。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4)

汉武帝苦心经营西域,建立“威德”,实属不易。因此,西域小国大宛挑战汉武帝“威德”,那汉武帝无论如何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当车令等被杀、所带礼物被劫时,汉武帝令李广利率军伐宛以巩固西汉在西域“威德”是势所必然的。

2、第一次伐宛战争

太初元年(前104年)秋,汉使车令等被大宛国所杀,所带礼物被劫,汉武帝得知消息便大怒。

当时,曾出使过大宛国的姚定汉等人向武帝建言道:

“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破宛矣。”

汉武帝以姚定汉等人所言“为然”,从而发动了第一次伐宛战争。这次伐宛战争,汉军仅到达大宛国东部城市郁成城,就被宛军所打败,故无功败还。

汉武帝为伐宛,任命其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出征军队主帅。

又任命赵始成为军正、浩侯王恢使导军、李哆为校尉,制军事。

汉武帝在组建伐宛远征军时,尚未调遣王朝中央所直接统帅军队为主力,而是仅“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即发属国六千骑兵和郡国数万恶少年两部分人员出征。郡国恶少年有数万人,占了出征军队的绝大多数,所以,这支远征军战斗力并不强。

太初二年(前103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从河西走廊出发西征大宛国。先途经“盐水”地区,再从楼兰地区分兵南北两路西行,最后约从今喀什附近西越帕米尔高原,先到达大宛国境内(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西汉通往大宛国沿途诸小国,当得知李广利率军西征,莫不感到惊恐,因而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即固守城池,不给西征汉军提供食物,企图使汉军缺粮困顿。

在此情况下,汉军被迫派兵攻打各城。当城被攻克者,守城者就给汉军提供食物,若攻不克者,汉军只好停顿数日而离去。汉军在经历长途艰难跋涉、多次战争与给养缺乏以及兵员锐减的折磨,最终到达了大宛国东部城市郁成城。

郁成城是大宛国郁成王的都城,也是大宛国东部较大的一座古城,驻守军队较多,且有较强战斗力。先前奉汉武帝之命,持千金与金马等贵重礼物前来“请宛王”汗血宝马的车令等,就是在这里被杀的。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5)

李广利所率数万伐宛大军,当到达郁成城时,兵卒已“不过数千”,而且“皆饥罢”。汉军在对己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发兵攻打郁成城,不料反被驻守郁成城的宛军所打败,并“杀伤甚众”,汉军伐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在此情况下,贰师将军李广利便与校尉李哆、军正赵始成商议说:“(汉军)至郁成尚不能举(攻克),况至其王都乎?”于是决定率军东归。

李广利在大宛国郁成城战败后,率领剩余兵卒,又艰难行军数千里,回到敦煌玉门关下。这时,所剩将士已不过出发时的“什一二”。

当时,李广利因战败未能获得汗血宝马,尤其未能达到巩固西汉在西域“威德”的目的,因此,难以回报武帝之命,于是带着愧疚的心情向汉武帝奏报说:

“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汉武帝得报,为之大怒,于是当即遣使传诏玉门关说:“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就这样,李广利所率东归将士被汉武帝阻拦于玉门关外,等候新的命令。

3、第二次伐宛战争与首批汗血宝马的获得

西汉第一次伐宛战争的惨败,极大地震惊了王朝统治者,诸朝臣并为之展开了激烈争论。西汉统治者在权衡各种利弊的情况下,断然决定扩充西征军队,坚持进行第二次伐宛战争,并使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获得了大批汗血宝马。

西汉王为了取得第二次伐宛战争的胜利,在汲取第一次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更多更有效的备战措施。

1、备战措施

李广利所率领屯驻玉门关外的汉军仅剩数千人,从第一次伐宛战争失败的教训看,实在不能胜任第二次伐宛战争的重任,因此必须大力扩充军队。

当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继续由李广利任贰师将军,率军伐宛,另又把校尉人数增至“五十余”:

(二)“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达“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

(三)又带了水工工匠,并“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

这次西汉伐宛,可谓是倾全国之力的壮举,兵员之众,辎重之丰,为前所未有。然而,北方草原之匈奴,仍为西汉的心腹之患,尤其当伐宛军队从河西走廊西行后,匈奴是否乘机南下侵扰河西走廊,就成了西汉统治者最为担心之事。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6)

为防万一,西汉统治者便采取了“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这就是说,为了有效防御匈奴南下侵扰,西汉在原有戍边甲卒人数的基础上,又征发了十八万甲卒去到酒泉、张掖二郡之北戍守,同时还设置居延、休屠二县,作为酒泉郡北部屏障,以利保卫酒泉郡的安宁。

(2)艰难的征程

李广利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率军第二次伐宛,起程于敦煌之西。当时因将士众多,沿途西域各国不便提供粮食,于是分军为数支,分别从西域南北两道西行。汉军出发时近十万人众,声威震惊西域诸国。

当时,一些小国闻汉军至,便开城迎接,“出食给军”;而另一些小国则闭城固守,拒绝为汉军“出食”,所以,汉军总是一边艰难行军,一边进行作战。汉军在途中的作战,主要是“捕楼兰王”、屠“仑头”“破郁成”城和围攻大宛城。

“捕楼兰王”

在李广利率军出征之际,匈奴欲出兵半途拦截,阻止汉军伐宛。当时,出征的汉军很盛,匈奴未敢阻拦,但又不甘心,于是派遣骑兵前往“役属”于己的楼兰,并试图“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正巧当时驻防玉门关的汉将任文俘获了匈奴兵,得知了上述情报,并及时报知了汉武帝。

武帝随即下令任文“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此后不久,任文捕得了楼兰王,并将其送至长安,交汉武帝斥责时,楼兰王便对答道: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汉武帝听后觉得楼兰王的话诚恳直率,于是将其“遣归国”,继而也派使者去楼兰国“候司匈奴”,匈奴从此再也不敢“亲信楼兰”了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7)

屠“仑头”

“仑头”,又称轮台,治乌垒城,位于今新疆库车县东部。“仑头”地当西域要道,与乌孙同为西域强国,汉使往还,其多劫掠。当李广利率军到达时,“仑头”既不迎接,又不“出食”,在汉军攻城时便采取固守策略,一时难以攻下。汉军不得已便连攻数日,终于攻克,继而对“仑头”进行了“屠”城,即毁坏其城,杀其居民,从而扫除了伐宛要道上的一大障碍。

“破郁成”城

“郁成”即郁成城,是大宛国郁成王的都城,位于大宛国东部。在李广利率军第二次伐宛时,由校尉王申生、故鸿胪壶充国等所率千余汉军到达了郁成城外。郁成王督军守城,“不肯给食汉军”。

由于这时王申生所率汉军距汉军主力有二百里之遥,所以郁成王颇轻蔑,为此王申生等派人予以斥责。

可是,郁成王不仅“食不肯出”,而且还派人窥知王申生等所率军队人数日渐减少情况,于是在一日早晨派遣三千宛兵攻打汉军,结果王申生等被杀,汉军大败,仅数人逃脱投奔贰师将军处。

李广利得知情况后,遂令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军前往攻打郁成城,结果城被攻破,郁成王仓皇逃往康居国。上官桀乘胜率军追往康居。

康居王得知汉军已破大宛,遂将郁成王交给了上官桀,上官桀“令四骑士缚守诣大将军。四人相谓曰:

‘郁成王汉国所毒,今生将去,卒失大事。’欲杀,莫敢先击。上邦骑士赵弟最少,拔剑击之,斩郁成王,赍头。弟、桀等逐及大将军”。

这样,汉军便报了郁成王杀汉使车令等的旧有之仇,并对李广利攻打大宛国都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攻大宛城,获得汗血宝马

大宛城是大宛国都城,又名贵山城,位于郁成城西北约千里之地。李广利率军到达大宛城下时,兵卒仅剩“三万人”,宛军随即对汉军发起攻击,汉军便用弓弩进行反击,宛军被迫退入城中。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8)

大宛城中原无水井,早先曾引河流入城,以解决城内居民饮用。为围困大宛城,李广利遂下令部下将河流改道,断绝城内水源,并先后围城四十余日,继而毁坏了大宛城外城,俘获了宛贵人勇将煎靡,宛人大恐,退保中城。

在此危急形势下,宛贵人中有人提议道:

“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马(即汗血宝马)而杀汉使。今杀王毋寡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

其余宛贵人听后都以为有道理,于是共杀王,持王头至贰师将军处,并提出如下约言:

“汉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同时声言:“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城)内,康居居(城)外,与汉军战。汉军熟计之,何从?”

在此情况下,李广利便与赵始成、李哆等商议说:

“闻宛城中新得秦人(当时的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而康居候汉罢(罢,读“疲”,即困顿、疲惫之意)而来救宛,破汉军必矣。”

汉军军吏皆以为李广利所言为是,于是同意了大宛贵人的约言。接着,大宛国放出汗血宝马,让汉军自己挑选,并给汉军提供了粮食。汉军便从大宛国汗血宝马中挑选了最好的汗血宝马数十匹(一说三十匹),中等以下牡牝汗血宝马三千余匹。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9)

这是西汉从大宛国获得的首批汗血宝马。随后,汉军便拥立与汉友好的昧蔡为大宛王,并结盟而罢兵。至此,第二次伐宛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4、伐宛战争的影响

李广利奉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率军奔赴万里之外讨伐大宛,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这既是一场胜利之战,又是一场损失惨重之战。

其对西汉的影响(或作用)自然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对西汉的正面影响主要是:

首先,直接起到了巩固西汉开拓西域的“威德”。

在此之前,西域诸国“役属”匈奴,受匈奴“童仆都尉”控制,但当李广利打败大宛国,获得汗血宝马,进一步改善了同西域诸国关系,从而大大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和影响,客观上起到了巩固西汉开拓西域的文治武功和已建立的“威德”,为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次,使西汉更多的人(使者、将士等)有机会亲历西域,多方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中原人对西域的知识逐渐增多了,而在李广利伐宛战争胜利之后,中原人对西域的知识则进一步丰富了。这对后来丝路贸易的发展、中西交往的频繁打下了基础。

第三,伐宛战争的胜利,使建立了军功的西汉将士有幸得到了升迁和获得了奖励。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间(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10)

当初,汉武帝为了能够给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封侯,就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并令其率军伐宛。因此,当战争胜利后,汉武帝便采用提升官职和赏赐黄金的方式嘉奖李广利等将士。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又封身斩郁成王者骑士赵弟为新時侯。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适过行者皆绌其劳。士卒赐直(同值)四万金”。

伐宛战争的胜利,也给西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是兵员、马匹等的严重损失。

在第二次出征伐宛时,出发恶少年与边骑“六万人”,而“负私从者不与”(即“负私从者”不计算在六万人之内),另又“发天下七科适”为贰师将军运送军粮。

以上合计人数远在六万人以上,而返回玉门关下者却仅有军人“万余人”。在出发时,有“牛十万(头),马三万余匹,驴、骡、橐它以万数”,“负私从者”“七科适”所驱赶牛、马等也未计算在数内,但当回到玉门关时,仅有“军马千余匹”。

仅此便可知这次战争所造成损失的惨重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