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

每逢中秋月圆之夜,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总会成为最应景的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实,苏东坡另有一首《念奴娇-中秋》也提出了同样的千古之问:“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2)

也许景物朦胧的暮色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也许夜幕降临之后,古人会更有时间静静地思考宇宙和人生,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漫漫长夜里的浪漫相思,星月微光里的人生思考成为古人有关“夕”的诗文中常见的主题。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你看,整个晚上都在思念远人。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3)

夕阳西下之时,也是令人惆怅之时。唐人姚合有诗:“见说忘情唯有酒,夕阳对酒更伤神。”晚唐诗人韦庄也有“今日故人何处问,夕阳衰草尽荒丘”的感叹。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饱含浓烈的感怀往事和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结尾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曲眼,将悲愁思乡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该小令也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李商隐的《登乐游原》里有“夕阳无限好”之句,看似歌颂夕阳,但后句马上笔锋一转——“可惜近黄昏”,感叹的是美好转瞬即逝。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4)

其实“今夕何夕”的提问,早在《诗经》时代便已出现。《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是情人相见、情意绵绵的夜晚:今晚是啥夜晚啊?见到我的爱人!今晚是啥夜晚啊?见到我的美人!这里“今夕何夕”的追问是一种美不可言、是一种喜不自胜。无独有偶,汉代刘向的《说苑》一书记载了一首传说为先秦时代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今晚是怎样的夜晚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能与王子同舟?“今夕”、“今日”的重复追问,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比激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赠卫八处士》一开篇也写到了“今夕何夕”的激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偶遇少年知交,感叹人生聚散不定。开头四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诗人感叹今天是什么日子能这么幸运,竟然有机会与你灯下畅叙旧情!

在历代诗人“今夕何夕”的追问中,我认为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中秋词《念奴娇-过洞庭》是将这一追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湖水万顷、扁舟一叶,中秋将至、素月分辉,想到这些年来国家和个人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分: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5)

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想到人生苦短而不免心酸,但胸襟还像冰雪般透明,于是拍船舷而高歌,也不管今晚是什么日子了!这时候“今夕何夕”的感叹,不再是与爱人执手的喜悦,不再是与王子同舟的幸福,也不是故人重逢的激动,而是一种豪放、一种坦然、一种昂奋。

我们再从语言学角度谈谈“夕”。夕的字义大家都能理解,但如果细细追究,这个“夕”字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写成这样?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6)

“夕”字在甲骨文中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7)

,在金文中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8)

,或像月缺、月亏之形,或于月形中加一竖画作为指事字的标志,其本义为夜晚,与日(白天)对称。许慎《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见。”莫,小篆写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9)

,从日在茻中,指日夕即将交替之时,太阳落入草丛之中。这个意思今天写作“暮”,表示黄昏这一短暂时间,如暮色、暮霭等。日与夕的划分,以日出(旦)至日落为白天,以日落至日出为夜晚,所以“夕”当指整个夜晚,许慎用“暮”来训“夕”不太准确。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看,“夕”与“月”其实本来就是一字,这个字既表示月亮,又表示月亮初升之时的傍晚和月亮高挂之后的夜晚。正如“日”既表示太阳,又表示白天。林义光《文源》中说:“夕、月初本同字。暮时见月,因谓暮为月,犹昼谓之日,夜晴谓之星也。后分为二音,始于中加一划为别,而加划者乃用为本义之月,象月形者反而为引申义之夕。”其实,“月”字中比“夕”多的那一划并非开始就有的。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甲骨文第一期到第四期,月字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0)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1)

。”“至于西周金文的月字均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2)

,夕字均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3)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解释“夕”时说:“象半月之形,为月的本字,卜辞借月为夕,卜辞中一至四期之夕字每加一点以与月字相区别,五期则夕字多不加点,月字每加一点以相区别。然亦偶有混用者。”原来,“夕”就是从“月”字假借而来,后来为了区别,在表示“夕”的意思时常常加上一点;但是到了甲骨文后期,反而在表示“月”的意思时加上一点,金文也是如此。这就是今天“夕”比“月”少了一笔的由来。而表示“夜”的含义时则采取了加声符变形声字的方法,写作“

无问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夕)(14)

”,声符“亦”,形符“夕”。

真是:今“夕”本是“月”,今“月”却是“夕”。文字千年变,今“夕”知何“夕”?

微信公众号 | 中国民航

新浪微博 | @中国民航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