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到了啥 子路曾皙冉有(1)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弟子三千,培养出了“孔门十哲”、“七十二贤”,这可是史上公认的,不是吹出来的。

那孔子一般都是咋教学生的呢?

在大家的印象中,私塾老学究教授弟子,往往是留着个大辫子、摇头晃脑地在读《四书五经》,呆板、滑稽又可笑。

作为儒家祖师爷的孔老夫子是否也是这幅尊容呢?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

这在《论语》里都有具体的记载,其中《论语·先进》一篇,就很好地记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导弟子的具体做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豹眼把这篇记载复制在下面,如果不喜欢看这些枯燥的文字,那就直接看后面。

《论语·先进》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到了啥 子路曾皙冉有(2)

这一大段说得是,孔子有一天跟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聊天的情况。

大家陪着老师孔子坐着,自然是老师先开口说话了。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又是你们的老师,但你们不要因为这些就不说话了。你们平时总在发牢骚,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天生我材没有用哦!’现在咱们就说说这个事,你们畅所欲言,有啥说啥。如果有人知道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干呢?”

就在大家认真思考准备如何回答的时候,子路不假思索地说:

“如果有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经常受到外国军队的侵犯,而且国内又是饥荒连年,可谓内外交困。就是这样的困境,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只要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能让国内安定、秩序井然,人人都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一听,心想你就作吧,你是有些本事,相信你也能做到,但就不能低调一点吗?但是,孔子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微微一笑。

说好的随便聊聊,就不能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哦,孔老夫子做得好嘛。

看到其他同学发言不踊跃,孔子只好点名了,就说:“冉求,你也说说,你究竟会咋样做呢?”

在老师的鼓励下,冉求回答说:

“俺可没有师兄仲由那么大的欲望哦,如果有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的话,也是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百姓富裕起来。至于修明礼乐这样高大上的工作,俺就不行了,只好另请高明。”

对于冉求如此谦虚的态度,孔子心里非常满意,但没有任何的表示。

孔子接着点名,问:“公西赤,你也说说,你会咋办?”

公西赤说:“我不敢说像两位师哥那样说到做到,只是愿意去学习,我会把任何工作都看作是学习的好机会。不过呢,如何有机会从事宗庙祭祀事务,或者有机会参与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话,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之人。”

孔子心中嘿嘿一笑,你小子胃口不小啊,还想见天子,我早就想了,不是一直还没有机会吗?但依然嘴上不说话,没有任何表示。

在子路、冉求、公西华畅谈自己志向的时候,曾皙一直在弹瑟。这时候,知道老师就要点自己名了,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

孔子最后问道:“曾点,你怎么样呢?也一起说说吧!”

伴随着“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跟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哦,在治国理政方面不能与之相比啊!”

孔子说:“这有啥关系呢?大家不过是随便聊聊自己的志向而已,有啥说啥嘛!”

既然老师这么说,曾皙就说:“暮春时节,已经脱去臃肿的冬衣换上了春天的衣服,我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到沂河里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归来。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就心满意足了。”

听了曾皙的话,孔子沉默了很久,然后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老师没有安排之后要开展讨论,于是,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就都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

看到老师只对自己的回答发表了意见,曾皙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就问道:“老师,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呢?”

孔子很随便地说:“不过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不死心,继续问道:“那您为何单单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首先讲究的是礼让,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还有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不仅孔子与弟子们聊天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孔子最后单独对曾皙发表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到了啥 子路曾皙冉有(3)

豹眼评语

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子路留给今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撞汉,做事毛毛糙糙,傻不拉几的,其实不然。

子路年少孔子仅仅九岁,对孔子以师侍之,是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

子路性格耿直,尚武好勇,特别重义气。孔子周游列国遇到许多囧事,都是子路出面帮助摆平的。

由于年龄较其他弟子大,加上其性格使然,子路基本上是以大师兄自居,偶然还敢对老师发发牢骚,顶撞几句,子路与孔子有点亦师亦友的关系。

当然,孔子对待子路也不大留情面,有时候说话比较重。

同样是《论语·先进》记载:

闵子伺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这说的也是孔子跟弟子们在聊天,只不过在座的学生不同,这次是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

只见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勇猛的样子,冉有、子贡理直气壮的样子。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个精神面貌,心情愉悦,非常开心。

但孔子还是说了一句话:“像仲由这个样子,恐怕不得好死哦!”

有人理解这是孔子在责备子路,有人甚至说孔子是在诅咒子路。

其实不然,实际上孔子在为自己的弟子各有所长而高兴的同时,又担心子路,唯恐他有不好的结局。因而教导子路,是爱护他,希望他能够收敛一些,不要过于刚猛。否则,很可能不会有好结果,难以做到善终。

出于一个伟大老师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对子路提出忠告,这岂不是很合理、正常的事吗?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哦。

出于对子路的深切了解,对于他的能力孔子是丝毫没有怀疑的。因而当子路发表了自己远大志向后,孔子微微一笑,并不是取笑他,认为他在吹牛,而仅仅是认为子路不能做到低调。

可子路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呢,想低调也很难哦,可见孔子对弟子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直担任侍卫。后来子路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檀渊(今河南濮阳)。

史书记载,子路是“结缨遇难”,也就是“从容就义”,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子路能进入七十二贤、十哲之一,受到儒家祭祀,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到了啥 子路曾皙冉有(4)

冉求、公西华

冉求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曾担任鲁国季氏宰臣,主持经济工作。

公元前484年,冉求率领左师抵抗齐国军队入侵,他身先士卒,最终取得胜利。

公西赤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曾经代表孔子出使齐国。

冉求与公西赤都入列“七十二贤”,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曾皙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曾皙的志向就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与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

比较有意思的是,曾皙不仅要带上五六个成年人,还要带上六七个童子,这是为嘛呢?

豹眼认为,曾皙这是想学他的老师孔子,要做一个教书匠,教书育人岂不快哉?

那为何孔子说他的理想跟曾皙一样一样呢?

有人以为,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一门心思想做官,有人也认为孔子说他的理想跟曾皙一样,这是在装叉。

其实,豹眼认为,孔子是想在把天下治理好以后,天下和谐安宁,自己归隐山野,去过曾皙向往中的生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到了啥 子路曾皙冉有(5)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