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里奇和他的新著《反时间管理》。 (资料图/图)
读此文的读者,大概都听说过时间管理这个说法。时间管理一向是企事业单位培训的热门话题,也是育儿和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都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一天的时间,合理规划,优化使用效率。这何尝不是一种内卷?一天二十四小时,也就能做特定的事,你再怎么精耕细作,还指望亩产万斤不成?瑞奇·诺顿(Richie Norton)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写了本《反时间管理》。
诺顿的是一位创业者和绩效辅导顾问。他的一生多灾多难:一个儿子早年去世;另外一个儿子11岁的时候过街被车撞,差点丧命;他曾经领养过三个小孩,却在诉讼中被夺走,这也是一种丧子之痛;他的夫人在车子里突然中风,一时失去记忆。面对不同悲剧,他不断告诫自己“活着是为了开创,开创是为了活着”,为此他成了“连环创业者”,不断开创新的事业,还写了一本书,叫The Power of Starting Something Stupid(有机械工业出版社中译本,名为《要成功,先发疯》)。总之,他没有被悲剧击垮,反而借助自己的演讲、辅导、写作,激励了很多人。
悲剧性事件也让他重新思索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始自管理大师泰勒。在工业生产时代,泰勒把系统的效率置于个人生活之上。人们向时间要效率,向工作要归属感。时间管理成了工业时代资方的压榨和剥削方式。
我们穷其一生,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工作耗去了大部分时间。时间管理只是让我们螺蛳壳里做道场,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打破这个螺蛳壳。诺顿说,我们很多人把优先事项搞错了。总指望等工作稳定了,财务自由了,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诺顿经过了一连串家庭悲剧之后,意识到时不我待。等赚一个亿的小目标实现了,才去考虑生活中的亲人们和心头的要事,昔日的梦想,常常为时已晚。我们应该现在就把重要的人放在核心位置,现在就把未来的梦想提上当下的日程。
作者认为,我们进入了“后管理时代”,人工智能将取代过去人类耗费大量时间所做的很多事情。我们不应该再把我们个人生活放在祭坛上,奉献给工作所需。
他认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只是在不同的低优先等级的任务中切换,切换得精疲力尽。他要我们实现工作-生活的灵活自由。人要以工作为个人需要服务,而不是相反。不要再说什么以单位为家的荒唐说法。家就是家,单位就是单位。
在事业-家庭的优先顺序上,他提出“先建城堡,再修护城河”,所谓城堡,就是自己的梦想所在。护城河则是指为我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工作与收入。大部分人一直为安全感而努力,一直在建护城河,但是护城河建好时,却已强弩之末,没有精力建城堡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作家,有一回和同事说起来,说有朝一日等不要这么辛苦工作了,就可以去追求这个梦想。同事问我:你现在去做这事,有人阻挡你吗?受其启发,我后来写了很多小东西,也曾结集成书。虽然也只是小打小闹,没多大影响,但一直在写,也是在零打碎敲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正是诺顿所要表达的概念:你要去追的梦想,不要设置十年二十年的排期,现在就开始。
此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念,大家可以在他描述的基础上去拓展与反思。例如,他提出我们不应该去管理时间,而要去管理注意力。也就是说,时间管理,无非是拼命挤压时间,他认为“行程表满满的人,生活是空空的”。而管理注意力则意味着你的侧重点是在考虑哪些事更有意义,哪些事更值得提上日程。
在家庭里,家长一般希望小孩注意时间管理,恨不得每一分钟都用得有效率。但是土地不休耕,老种同样的庄稼,都会减产,何况人呢?生活缺了休息,没有留白的时间,没法去静下来发呆,发展也会受制约的。如果说泰勒是借时间管理帮老板压榨工人的话,也有人借助时间管理帮助家长压榨青少年儿童。
除了注意力要更加留意之外,也需要思考我们是不是要有精力管理。睡眠不足,精力不旺盛的时候,耗的时间很多,不管你把日程怎么合理安排,都是没有效果的。时间管理,如果处理不妥,则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无非是把同样的一堆事,甚至不重样但都不靠谱的事,硬生生分出优先与重要,以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已。
理想状态下,注意力要和我们的时间、努力、身份、理想或曰梦想协调一致。说来简单,谁不想事半功倍,轻轻松松躺平,少干事多拿钱?那么还是有那么多事情堆着怎么办?他说有三个办法,那就是EDO法:E是Eliminate, 断舍离,也就是放弃一些和我们梦想不符的任务。D指delegate, 委派他人。O指Outsource, 也就是外包。外包的对象包括专家。显然这有一些是高成本的做法,比如外包。不过不花钱也赚不了钱,都自己弄,也没法腾出手来进一步发展。
这个EDO一说中,也有“冒险”的做法,例如委派他人,或者说授权他人,这不是自砸饭碗吗?猫把老虎的本领都教会了,还要猫干啥?所以猫要留一手。可是诺顿说你不肯栽培他人,会一直困在同样低效的任务里,永远得不到发展。诸葛亮累死五丈原,精神固然可嘉,方法实不可取。这么做只会培养一系列扶不起的阿斗。老是什么都自己大包大揽,也没法让周围人成长,帮自己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大。有的人缺乏安全感,害怕事情交出去,自己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如果周围人老是得不到锻炼,同样的任务就永远只有你个人做。你就困在这些任务的地下室里,永远无法爬到二层三层。这就是能者多劳,而多劳未必多得的职业发展困境。
书中也对项目管理展开了反思。很多人都有多个来自个人的、工作的项目在做,分身乏术。有时候我们爱好一件事,但工作是另外一件事。怎么办?他把项目分成个人项目(personal project)、人际项目(peole project) 、职业项目(professional project)、玩耍项目(play project)几种。书中提出了很多新名词,比如消除貌似有益实属无用的“隐形步骤”(Ghost stepping), 也就是一边做项目,一边做项目总结,不断在二者之间进行平衡的低效活动。如果流程高于目标,一般是不对的。一些标志着我们工作成效的象征性事务,若并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需要废除。
若是不同项目优先度重合,则可以进行项目叠加(project Stacking), 或者说是做一件事,同时达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我在学校做课程设计,和翻译没关系,虽然这种爱好和工作的分离自有其好处,但二者的平衡也让人深受其累。而同样做这种事的人,如果在高校教书,翻译则可以作为成果,充当教学素材,也可以提供个人的满足感。而我必须维持一个“白天的工作”,来养自己晚上和周末的营生。诺顿说很多人出于崇高理想,免费给非营利事业做事,结果自身难保,付不起账单,必须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来养家糊口。他画了个矩阵,y轴是挣钱,x轴是意义,这样就有了一二三四四个区间。他要我们争取做既挣钱又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做一种挣钱而没有意义,另一种有意义但不挣钱的事,把自己摊得像煎饼一样薄,最后只得靠时间管理来应付。这些说法,对事务繁多、事业进入瓶颈期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书里提出的概念非常多,不足的是,作者急于将自己的反时间管理理念和传统的时间管理区分,很多问题貌似在回答“反时间管理”不是什么,比“时间管理”好在哪里?而对这些概念本身的介绍倒有些欠缺。不过看看他提出的诸多概念,自己拿来反思,也是一种读法。
此书貌似一本自我帮助型读物,我一开始并未当回事,但是翻了一遍之后颇受启发。主要是阅历多了,知道自身不足太多,更愿意去反思,去学习。顺便说一句,这种帮助个人改进与成长的书,在美国很多,书架上有个分类,叫self-help books,它们不完全是“成功学”图书,有的只是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帮人重启思路。看起来也快,很快就可以翻完。在出版界做书有时候显得高大上,形而上,这种自助书更接地气,能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多一些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启发。一度流行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就是一本自助书,美国教育界并不排斥。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就是按照这书来组织的。其中一些浅显道理,大人小孩都能接受,它们变成了一种共同的语汇,融化到教育里,成为个人素质的组成部分。
南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