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故事开始时,盛家的门面人物盛纮仅仅是一个六品小官,在众多世家中毫不起眼。

《知否》故事结束时,盛家已是名满天下的金陵盛家。门面人物盛长柏,两朝元老,入选名臣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从一个门第寒微的小官之家到“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金陵豪门,盛家发迹,靠的是什么?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1)

盛家发迹,可以归结为子孙争气,读书有成。原著番外《锁香檀》之中,当了祖母的王大娘子就说:“老盛家祖宗烧了高香,个顶个儿孙会读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这并不是本质原因。

盛家发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连续四代都娶回来贤惠能干、特别能持家而且家世显赫的媳妇。

注意,感叹号来啦!是家世显赫的媳妇!

要是没有连续几代娶回来好媳妇,盛家的发展,不过如此。

盛家的原生基因并不“兴盛”,反而有些过剩。

盛家最初发家,是盛老太公趁着改朝换代之际,巴结上几个大官,靠着官商勾结,才挣下一份家业。这是盛家跳出「原始阶层」的第一桶金。

盛老太公见识不错。他手里有了钱,就积极为了家族的百年基业打下基础。他娶的老婆是家世没落的官家小姐,生下三个儿子。有了儿子,他就积极聘请名师教孩子读书,走科举路线。

这一招成效显著,一代有成——他的老二高中探花,娶得老婆还是金陵侯府千金徐氏,日后的盛老太太。

盛老太公害怕死后三个儿子互争家产,于是他不等自己咽气,就亲自主持分家。

盛老太公的做法算是深谋远虑了。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2)

但父母再怎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挡不住子孙不争气。

盛老太公的老大,人品最为低劣。宠妾灭妻败光家产不算,还枉顾儿女性命。他听信歌姬出身的妾室的挑拨,亲生女儿生病一分钱都不出,任由其小病至死。

盛老太公的老二,就是那个探花郎,宠妾灭妻,害得高门出身的原配正妻徐氏失去独子,夫妻俩几近决裂。探花郎在父亲去世不久后,也因病撒手人寰。

盛老太公的老三,也是一个极品。吃喝嫖赌一样没落,却很长寿。探花郎死后,想谋夺二房的财产,碍于盛老太太没有成功。分来的家财见底后,靠盛家大房接济,有一日过一日。

盛家老一辈的人生故事,可以看出盛家遗传的基因真不优质。宠妾灭妻、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他们算是占全了。

盛家基因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 转折点是盛长柏和盛明兰兄妹俩。

这意味着盛家基因改良工程,成功了。

康姨妈和王大娘子姐俩给盛老太太下毒,事情败露后,盛明兰发誓要给盛老太太一个公道。

明兰主导的“讨公道”过程,非常艰难。

她的老爹,盛纮一点都不给力。盛纮对嫡母是面子工程,尽管盛老太太对他有养育再造之恩。

盛纮对岳母王老太太的感恩,比对嫡母还多几分。盛纮一直觉得当年王老太太不嫌弃他的家底和门第,肯把嫡女王二小姐嫁给他,是真心赏识帮助自己。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3)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4)

在王老太太的求情攻势下,盛纮几度动摇,准备把这件事情轻轻揭过。明兰几次反击成功。但王老太太问她,是不是该顾忌一下长柏的前途以及华兰、如兰两人在婆家的情况,明兰明显要招架不住了。

关键时刻,盛长柏赶回来了。他没有如王老太太预想的那样,替母亲撑腰,而是选择和明兰站在一条战线上。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5)

盛长柏认为,康姨母是王家的烂果,不把康姨母处理掉,王家和盛家永无宁日。

于是,盛长柏牵头,处罚方案留其性命,把康姨妈关进内狱,相当于判了康姨妈一个无期徒刑。

内狱是皇室主管的专门关押犯错的贵族女子的监狱。没有皇帝许可,不能放人。这样就断了王老太太事后救援的可能性。

这件事情过后,盛长柏和妻子海氏接过给盛老太太养老的任务。夫妻二人对盛老太太的尊敬发自肺腑,绝对不像盛纮那样为了封建礼法而粉饰太平。盛老太太历经夫妻决裂、夫君早逝和养子淡薄等人情冷暖后,在长孙盛长柏和孙女盛明兰这里,终于收获了真挚的亲情。

盛长柏的三观品行最像他的外祖父王老太公,老成持重,惜话如金,做事能干,作风严谨,人品够硬。

他的言行,很少有父亲盛纮算计的那一面。

至此,盛家的家风更趋于积极正面的方向。

这也是盛家四代优质联姻的成果。

盛家第一代当家人盛老太公,娶的是没落官宦家庭的千金。盛老太公要求子孙改走读书路线。一代有成——盛纮的亲爹,是风度翩翩风流倜傥的探花郎。

盛家第二代二老太爷,娶的是勇毅侯府的独女——盛老太太。盛老太太是盛家兴起的关键。在盛家还未崛起、二代即将打回原形的阶段,她支撑起盛家门庭。她与大房的盛家大老太太,是患难之交。盛家大老太爷要休妻时,是盛老太太以侯府千金的势头,加以阻止,救了盛家大老太太及其子女的命。因为盛家大老太爷一旦休妻,盛家大房所出的盛维和盛纭,就要落到那个歌姬手里,再无活路。

盛维很像盛老太公,父亲败光家产后,他白手起家,复兴家业,支援盛纮,对后者助力良多。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6)

盛老太太拒绝父母安排的改嫁,把庶子盛纮过继到自己名下,替他聘请名师,供他读书走科举。

盛纮是盛家的第三代。在他议亲之际,盛老太太做主,帮他娶到的媳妇是王太师家的嫡次女——王若弗。在岳家的扶持下,盛纮在官场上走得非常顺利。

盛纮的长子盛长柏,娶的是世代清贵的海氏。海家是一个细水漫流的长盛家族。祖上出过两任帝师,在清流中很有威望。能娶到海氏女,就等于替盛长柏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以上可以看出,盛家四代人结亲的媳妇都是高门大户之女。

盛家娶回来的是女方的嫁妆吗?

不是!如果贪图丰厚的嫁妆,他们可以选择家财更厚的富商之家。

他们娶的是千丝万缕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原著中盛纮替儿子聘请西席庄先生,前后联系了几年,礼物送了好几车,都没有请到。庄先生之前工作的雇主都是侯府贵族之家,生意太好,盛纮抢不到。后来,庄先生生病,需要到气候湿润的地方休养,这才答应盛纮的请求,来到盛家当西席先生。庄先生的声名太大,后来连齐衡也到盛家家塾读书。

还有前面写过的孔嬷嬷。要不是勇毅侯府独女的关系,她能到一个六品小官家里执教吗?

这就是关系的好处。

知否中盛家姑娘都嫁给了谁(知否中盛家发迹)(7)

封建时代的关系网,讲究出身和圈层,很少能靠金钱撬开大门。大家玩的是圈子里的游戏。

那么,为什么这些高门大户又愿意把女儿低嫁入盛府呢?

这就是圈层游戏里的投资回报。

科举制度对官宦世家最大的冲击,就是让这个圈层变成流动的。没有哪一个家族敢保证每一代人都有人考中科举,所以需要姻亲扩大中榜率。盛家男性成员读书有成,所以他们愿意把女儿嫁给盛家,最后交织成一张互帮互助、走出家族范围的关系网。这也是为何盛长柏说辞官,能吓到王老太太的原因。盛长柏作为盛家长子、王家的外孙,他官位高,也能庇护王家。

这才是盛家发迹的根本原因。通过姻亲连结关系,互谋发展,听起来庸俗,但却是俗世里不灭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