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最漂亮的一种鸟(鸟有什么好看的)(1)

南方网讯 凤凰的不死鸟传说因何而有?红头绿鸠的头,为什么竟然不是红的?乌鸦是世界上第六种会吸血的鸟?……从无人岛到外太空,从吸血鬼到恐龙,或许你想不到,鸟的世界竟然如此千奇百怪。2022年6月,日本鸟类学家川上和人创作的生物科普《鸟有什么好看的》中文版由新经典文化引进出版。

作者川上和人毕业于东京大学,是日本国立森林研究与整备机构森林综合研究所的研究组组长,多次参与日本鸟类学会的鸟类目录的编撰与监修。在这本书中,他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将鸟类学这一较为陌生的领域讲得平易近人。

用双脚步行、昼行性、靠视觉和声音沟通、主要采用一夫一妻制,在自然界,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动物就只有鸟类和人类了。作者在这本书里以丰富专业的知识与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许多鸟类不为人知的知识,令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鸟中最漂亮的一种鸟(鸟有什么好看的)(2)

书中对鸟类学家别样的科研生活也有着风趣的介绍。

提到科学家,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一般都是拿着试管埋头实验的白大褂,或是对着电脑熟练操作的镜片大叔。可是鸟类学家却不一样,他们虽然也是科学家中的一员,生活却和其他领域有所不同。鸟会在空中飞翔,能够迁徙到世界各地,鸟类学家既然以鸟为研究对象,也就不能只在实验室里。为了研究,他们必须登上四壁断崖的远海孤岛,挑战攀岩潜泳露营,还要像孩子一样学习外语,当然也会吐槽工作,揭露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苦恼。

除了鸟的知识和鸟类学家的爆笑生活,川上教授还穿插介绍了其他干货,包括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分类、生物命名原则、海岛地理、鸟类起源等,以及生态保护、科学家个人的科学追求等方面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鸟有什么好看的》虽然讲的是鸟类科学,但却并不是冰冷生硬的解说。幽默诙谐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作者尽量避免了使用难懂的术语,他以轻松搞笑的文风,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着鸟的知识。书中穿插神话故事、动漫台词、俗语典故,甚至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琐碎小事,把专业知识讲得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知识点讲解结合诙谐幽默的无厘头逗趣,使读者在欢笑中增长了见闻。就有日本读者评论就说:“我一般不看文字书,但我不敢相信这本书能让我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还享受着愉快的笑声。”除此之外,本书大部分的章节也都贴心配了插图,让读者在阅读中直观地理解鸟类。

作者简介:

鸟中最漂亮的一种鸟(鸟有什么好看的)(3)

川上和人,日本鸟类学家。1973年生于大阪。农学博士,日本国立森林研究与整备机构森林综合研究所研究组组长。毕业于东京大学。著有多部鸟类科普书籍,并参与日本鸟类学会的鸟类目录的编撰与监修。

精彩文摘:

可惜世人大多误解了鸟类的粪便。被误解的可不单单是研究它的意义,连鸟粪的定义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一看到车上沾了白色乳状物,美女司机定会发出一声叹息:

“哎哟,真讨厌,有鸟屎!”

这句台词是有点海螺小姐的味道,但大家别搞错了重点。其实让她烦心的白色黏液不是鸟屎,而是鸟尿。

鸟类的排泄物由白色和黑色的两部分组成。白色的是尿,黑色的才是粪便。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反正不都是排泄物么?”你可别不当回事,粪便和尿的生成过程完全不一样。河童和淹死鬼有多大的差距,鸟粪和鸟尿就有多大的差距。食物被鸟类吃掉之后,会一路通过以嘴巴为入口的消化管道。在这个过程中,养分被逐渐吸收,而没被吸收的残渣则会经由泄殖腔排出体外。总而言之,把食物里的营养绞出来以后,剩下的渣滓就是粪便了。从嘴巴到泄殖腔的消化管道不过是一条贯穿身体的“管子”,跟甜甜圈中间的洞差不多,说它是“体内的外界”也不为过。食物穿过管道便成了粪便,所以粪便其实是食物的一部分。而那些暂时被吸收的成分完成了在体内的任务之后,会以“废物”的形式经由肾脏排出体外,这就是尿。

不同于人类的是,鸟类的粪便和尿液是从同一个洞口排出的,泄殖腔就是这个洞的名字。所以黑色的粪便和白色的尿往往会被一起排泄出来,掉在一处。虽然混在一起,但两者的来历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大家应该已经能理解了吧?顺便一提,鸟蛋也是从泄殖腔生出来的,所以蛋壳上有时候会带点脏东西什么的。

话说鸟尿为什么发白?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尿酸。为了让自己更轻盈,鸟类不会在体内储存多余的水分,所以用含水量低的尿酸排出体内的废物是很明智的做法。另外,还在蛋里生长发育的小鸟没法把尿排到壳外,但尿酸不易溶于水,所以不会污染蛋壳内部的环境。

要是你女朋友发现引擎盖上有白色的污渍,喊道:“哎哟,真讨厌……”你完全可以耍一把帅,给她科普科普。

“NO,NO,NO,白色的是尿哦,旁边那些黑色的才是鸟屎,亲爱的。”

“理科生就是不解风情,我受够了!”

也许她会用看毛毛虫似的眼神瞪你一眼,扬长而去。但她总有一天会感激你的。多亏了你,她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在新男友面前说错话丢大人啊。

哼,勾起了一段不太美好的回忆。

笠原绣眼鸟目前只栖息在小笠原诸岛的母岛列岛。母岛列岛以“母岛”为中心,姐岛、妹岛、侄岛、向岛、平岛等岛屿分布在周围。说白了就是母系家族加上街坊邻居和空地。岛屿之间的距离最多不过六公里左右。但是,只有母岛、向岛和妹岛才有笠原绣眼鸟。每个岛的环境都同样适合鸟类居住,为什么有的岛有,有的岛却没有呢?太不可思议了,就跟世上有些男人桃花运不断,有些却没有姑娘搭理似的。于是,我决定研究一下笠原绣眼鸟的分布之谜。

我讨厌验血,却不讨厌验鸟的血。反正是别人受苦,再痛也能忍。于是,我着手采集笠原绣眼鸟的血液,分析它们的DNA。小鸟的血管太细了,所以我得用注射针轻戳它们的皮肤,让静脉破个小口子,再用细细的玻璃管吸取渗出来的血液。我当了把大反派,采集了一百三十二只受惊小鸟的血液,埋头分析。呃,其实分析工作是心灵手巧、心胸宽广的同事做的,但他们的功劳也是我的功劳。所谓“合作”,就是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推给别人。

科研内幕就爆到这儿吧。DNA分析结果显示,每座岛上的笠原绣眼鸟都有各自的遗传模型。如果个体会在岛屿之间移动,那么每座岛上鸟的遗传模型应该差不多才对,不可能出现各不相同的情况。也就是说,笠原绣眼鸟连五公里的海都飞不过去。才五公里啊,只是兔子忽悠鲨鱼搭桥渡海的距离而已。不止如此,别说跨海,有些区域明明有陆地相连,可这些个体与三公里之外的个体也甚少交流。也就是说,笠原绣眼鸟即使在陆地上也懒得移动。

但不争的是,这种鸟的确分布在隔海相望的三座岛上。原因大概和冰河期有关。一万八千多年前,维尔姆冰期到达寒冷的巅峰。全球冰川总量一旦增加,海水就会相应变少,海平面也会下降。据推测,当年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一百多米,母岛列岛之间是相互连着的。后来气温回暖,海平面上升,相连的陆地才被分割成若干小岛。这时,每座岛上应该都有笠原绣眼鸟。

但在小小的海岛上,接二连三的巧合、暂时性的气候变化,都有可能造成物种的灭绝。一座岛上的笠原绣眼鸟灭绝了,却没有新的个体上岛……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今天不连续分布的局面。比起环境,被大海隔离才是这些岛屿失去笠原绣眼鸟的更关键的原因。这是连“单身狗”看了也会沮丧的结果,看来先创造邂逅异性的机会才是当务之急。

和笠原绣眼鸟血缘最近的物种是塞班岛的金绣眼鸟。也就是说,笠原绣眼鸟的祖先是从一千三百公里开外的南方一路飞来的。可惜它们的后代已经完全变成了“家里蹲”。经过长途跋涉,生物的移动能力在抵达岛屿后往往会降低不少,这也是岛屿生物的一大特征。反过来说,正因为它们“放弃”了移动,才会变成某地的“特有物种”。

在四周环海的孤岛上,轻举妄动很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热带与亚热带气候温暖宜人,不需移动,也能在占尽地利的故乡过得如鱼得水。大洋彼岸未必有适合生存的环境,“移动”无异于拼上性命的豪赌。加上飞翔本就是一种与重力相抗衡的高成本行为,如果没有飞翔的必要,鸟类便自然会越来越倾向“不飞”。

鸟类的确有在空中自由翱翔的能力。但是要不要行使这种能力,全在它们的一念之间。每次上岛,我都不由得思考飞翔的意义。去东京游玩的时候,顺便去小笠原诸岛瞧瞧笠原绣眼鸟吧,你一定能透过它们看到进化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