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双方准备一分钟的热草时间”

“好,双方都有牙,斗性很足”

“来,双方草师下草”

“开闸,来,双方领证,继续领证”

“好!一记绝命口!一二三,收目!”

“双方草师继续下草,蓝方没牙”

“本局,红方胜!”

随着一声宣判,一场比赛在观众的惊呼声中落下帷幕,这就是鸣虫文化里的另一个分支“斗蟋蟀”

鸣虫文化又分“赏、鸣、斗”,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斗”

提到这个“斗”字,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在鸣虫界里,能斗、会斗、还斗得出彩儿的,就专属这蛐蛐儿了!

斗蛐蛐儿的历史很悠久了,起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

在唐朝,真可谓“夜不闭户”家家过得安逸自在,民生安定,百姓们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

当人们吃饱了喝足了就该琢磨精神享受了,起初这斗蛐蛐只是在孩童之间流行,到了秋季,秋虫儿闹声喧了,小孩儿们结伴到田间地头捉虫儿,后来发现这蛐蛐儿好斗,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开打,可把这帮熊孩子们高兴坏了,这玩意儿他有意思啊!还能分个输赢,于是最开始的斗蛐蛐就在这帮孩童间传播开了……

我猜斗蛐蛐最早的赌注可能就是弹“脑瓜崩儿”吧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1)

小孩们开心的斗蛐蛐

要不然说孩子的创造性是无穷的呢,因为他单纯,尚未被世俗浸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被世俗和琐事牵绊,不知您有没有发现,我们往往都会因为一件看似幼稚的小事哈哈大笑,为什么?可能就是那深埋在我们内心的,单纯的童心吧!

大人们看到熊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也效仿研究,乏味的生活需要调剂嘛,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斗蛐蛐就在民间这么传播开了……

您以为斗蛐蛐只在民间流行吗?那您可就错了。到了南宋,出了一个“蟋蟀宰相”他就是贾似道

这位老先生真可以,玩蛐蛐儿都把自己玩进“奸臣传”了,在《宋史·奸臣传》里描述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曾带蟋蟀上朝。国难当头,作为宰相,他居然还能写出《促织经》这么荒诞的事情!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2)

促织经(蛐蛐儿又名促织)

怎么说呢,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宰相,当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当以民生为己责。如此这般误国误民,确实说不过去!

但咱们今天聊的不是江山社稷,贤良英才,咱们就单拿出那本《促织经》来说,这可是全世界第一本研究蛐蛐儿的著作啊!就光喂养蛐蛐儿人家就有“鳜鱼、菱肉、断节虫、扁担虫、熟栗子”等多种原材料。您别说,真够讲究的,一般老百姓都吃不起的食物,人家拿来喂虫儿。

贾似道同学如果专混南宋娱乐圈,不当宰相的话,我估计青史留名指日可待,后人在茶余饭后聊到他估计都得暗竖一个大拇指“这小子玩蛐蛐儿,盖了帽了(太棒了)!”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3)

蟋蟀宰相

由于南宋迁都临安,又带去了蛐蛐儿,使得斗蛐蛐这项运动在南北都极为受推崇。

过去交通不便利,南北方的差异也大,鸣虫在南北也是大不相同,北方玩蝈蝈、蛐蛐儿、油葫芦的居多,南方则以蛉虫类为首推,竹蛉、大小黄蛉等等……

由于南宋政府迁都的关系,蛐蛐儿成了南北通吃了。四大鸣虫之首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但从推广性上来看,我认为蛐蛐儿当之无愧是南北两界的明星啊!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4)

挑选蛐蛐儿

您以为这就完了吗?那您可太小看蛐蛐儿的魅力了,到了明朝还有个“蛐蛐皇帝”朱瞻基呢!

您是不是觉得一沾上这“玩儿”就一定得丧志啊。那您可就有失偏颇了。

朱瞻基爱好广泛,又得了个“蛐蛐皇帝”的名号,可这根本不耽误人家是一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好皇上,在治国理政方面,比上面那位贾同学不知高出了多少个段位!

人家在“对内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宗室隐患。“对外扩张”先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再北上治边,御驾亲征出击蒙古,安定外部隐患。那真是当忍则忍,当打绝不留情!

玩归玩,人家可一点没耽误正事!真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了榜样,也为“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给平反了!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5)

明宣宗朱瞻基

到了清朝,斗蛐蛐这条产业链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已然成为街头巷尾不可或缺的大众娱乐活动之一了。

斗蛐蛐可不是瞎斗的,您以为拿俩虫往盆里一放就让他们开咬,那您可就露怯了!

选虫,器具,饲养,再到如何上场,规则几何,怎论输赢,那讲究可就多了!

前人有云:十之六七看色相、十之八九看骨相,会审神态,必出将来!那意思就是说,会看虫的皮色很重要,会看骨相更重要,您要是能看到虫的神态,神韵,那您算是所向披靡了,虫之道已悟透矣!

您瞧瞧,想玩虫,还得懂点“摸骨相面”之术!

刚才是跟您开个玩笑,其实选一条好虫的要素很多,头要黑,光光瓦亮。牙要长,刃长齿芒就多,一口下去让对方虫儿疼痛难忍。皮色要统一,不能有杂色,您想想穿得“花了胡哨”的那不成非主流了吗!

其实选虫的标准太多了,诸此种种,也有那并无将相但是上场显神威的,还有那将相尽显但还没上场,在盆里就趴窝了的。咱这“一语难盖全言”,我就不细数了。

养具的讲究也不少,单从这养罐和斗罐就有区分(在此不做详述,往后我们细谈其区别),罐内放置食盆水碗供蛐蛐吃喝,还要根据蛐蛐儿打洞的习性,为其安置一个过笼,供其休息。

写至此不由感叹,我这一辈子混得还不如一只蛐蛐儿呢,长这么大仍蜗居一隅,尚无明亮居所,一只蛐蛐儿竟身处豪宅,难免心酸感慨...

上场也有规矩,首先要双方的虫上称重量,为什么?拳击比赛也不是薅来俩人就开打啊,您不得分分重量级吗。您说这么小的虫子怎么称重啊,别急啊!古人早就想到办法了

称蛐蛐儿的秤叫作“戥(deng)子”人家这秤跟咱们卖牛羊肉的那种可不一样,人家这秤是专门称金银用的。后经北京当时的一个大玩家,皇上的御医“金针李”改良统一的。业界当时流传一句话“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金针李固定蛐蛐秤”您瞧瞧吧,这玩的都改良换代了,这也算是革了命了!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6)

清末蛐蛐秤

上称分好重量级双方就要下场比斗了,这里还有个小插曲,一般为了保持蛐蛐儿的斗性,棚户们都会提前给蛐蛐儿找个老婆,让它们上场前开心一下。蛐蛐儿有个花名叫“淫虫”,跟人不一样,我们开心一下精疲力尽了,蛐蛐则不然,它开心一下如释重负,越开心越有斗志。给他们找的老婆也不是拎过来一个就行,也得精挑细选,跟皇帝选妃似的,您要给他找个“母老虎”它也不同意,估摸着还没等上场呢,就趴窝了。好的母蛐蛐也是千金难求的。

上场斗蟀的规则我大概跟您聊聊,详细的以后我们再说。

首先双方把虫过到斗场上,现在多为亚克力的椭圆盆,中间有个“闸”其实就是个板儿,用于平分场地,再由草师用斗草撩拨蛐蛐的须子,让其开牙保持斗性,此称“热草”阶段,这斗草过去讲究的都是用老鼠须子做的。

等双方经过约莫一分钟的热草时间,待到双方的虫开牙,就可以开闸比斗了。开闸后由双方草师用斗草将虫领正,待到二虫碰面开咬,行话叫“搭牙”,打斗过程中,双方不得用草撩拨。

打斗中要是二虫分开,若是均开叫,就算平,继续领正鏖战。

如有一方开叫,另一方哑火,那就算输半局。失局一方可用斗草撩虫起性。若十五秒内开牙,则继续鏖战,若不开牙则输一局。合闸,双方再次进入一分钟的热草时间。若仍无斗性,则输全局。

斗蛐蛐有先输而后胜的,也有先胜而后输的,还有“双爆局”即双方先后各输一局,遇此局何解?这就跟网球里的“抢七”差不多了,玩的就是心跳了,当二虫跌开后,不论能否再战,谁先开叫即为赢。怎么样,是不是有点“以小博大,紧张刺激”。

其实斗蛐蛐的讲究多了去了,此一文实难详述,今后另开一篇,专述其奥。

颜值高的鸣虫(鸣虫界的34)(7)

斗蛐蛐

各位看官到此,是否该有所疑问了,若无疑问您定当没有好好审题,有心细地看官肯定该说了,您聊了这么久,是不是该给我们讲讲白虫了。

其实白虫更好理解了,人工粪房里繁殖的蛐蛐儿就是白虫,您看蛐蛐黝黑瓦亮的,其实小时候是个小白胖子,也不是因为人家“白”就管人家叫白虫,主要还是为了和油葫芦小时候做区分,油葫芦小时候是个小黑胖子,别看哥俩长大了“一个张飞,一个李逵”,那小时候可是真真儿的“黑白双煞”

白虫是人工繁殖的,蛐蛐儿是野生的,您就这么区分就行了。蛐蛐儿是“秋虫”。

古人总说“勇战三秋”说的就是野生的蛐蛐儿。

白虫主要就是为了听叫的,在挑选上跟打斗的蛐蛐儿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南辕北辙了。

到了秋虫季您要是也想体验一把“斗虫儿”的乐趣,或者回味一下童年的欢乐,您可以就近自己“撬”蛐蛐儿,要想玩的专业,选个好虫儿,您可以到蛐蛐儿故乡“宁津,宁阳”山东的虫儿那是出了名的,当年宁阳不就出了一条震惊虫圈的“11万蛐蛐儿”吗。

当然了,只要您开心,怎么玩都行,就喜欢听叫儿,感受夏日田间的美好,弄两条白虫饲养那是最好不过了,价格也很亲民。或者您说我就想和亲朋好友图个乐,用白虫斗行不行?

只要您开心,对方也同意,互相感受乐趣那有什么不行的。但是您记住了,要是买斗虫,您可得说“蛐蛐儿”或者“蟋蟀”别上来就问人家“您这白虫怎么卖”

好家伙,您这是“清真馆子专找肘子,没事找打呢吗不是”

我是清玩闲趣,愿和您分享我所知的有趣知识,咱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