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模仿自己被淘汰(在模仿卓别林比赛中)(1)

比卓别林还卓别林

卓别林的作品风靡全球,受到无数人的喜欢。

有个公司特别举办了一个模仿卓别林的比赛,看看谁最像,还专门请了一些研究卓别林的专家担任裁判。

卓别林听到这个消息,也参加了。但是却只获得第二名。

颁奖的时候,公司邀请真卓别林前来讲话。卓别林回信拒绝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卓别林,那就是我。为难的是,应该尊重评论家的意见,我既被评为第二名,还是请第一名讲话吧。”

固执的大师

卓别林模仿自己被淘汰(在模仿卓别林比赛中)(2)

《城市之光》是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创作该片时,有声片的时代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但卓别林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执意要将《城市之光》拍成默片。

在影片里,为了让失明的卖花女以为流浪汉是个大亨,卓别林想了很久,最后才找到了解决方案:流浪汉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豪华汽车,从这边车门进去,从那边车门出来。卖花女听见沉重的车门关闭声,知道那是一辆昂贵的汽车,也就以为流浪汉是个大亨了。

卓别林为这场戏,共拍了342次。

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197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那一届电影节放映了卓别林的全部作品。一天晚上,圣马可广场熄了灯,大银幕上放映着《城市之光》。当卖花女认出流浪汉时(这一幕也是电影史上最感人的片段之一),周围响起了一片欷歔之声,整个广场人人含泪。

随后屏幕暗了下来,广场上一片漆黑,只见聚光灯打出一条光柱,照向广场上方的一座阳台。查理·卓别林走上阳台,向人群鞠躬致敬,台下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你要写得更好才行”

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请卓别林看他写的一个电影脚本,他问意见如何。卓别林仔细翻阅过他的剧作后,摇了摇头说:“等你和我一样出名的时候你才能写这样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要写得更好才行。”

卓别林为周总理放映《城市之光》

卓别林模仿自己被淘汰(在模仿卓别林比赛中)(3)

卓别林自传中曾记录为周总理放映《城市之光》这件事:

朝鲜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以十分焦灼的心态注视着那个东北亚半岛的局势。一天,中国在日内瓦的大使馆打来了电话,问我是否可以为中国总理周恩来放映《城市之光》,当时周恩来正在日内瓦,他是决定朝鲜半岛战与和的关键人物之一。

周恩来总理第二天邀请我们去日内瓦和他共进晚餐。总理的秘书在我们临出发前打来电话说,因为会议上出现了点意外,总理阁下可能会被一些事情耽搁住,晚餐时我们不必等他,他晚些时候就会到。

没想到我们到那里时却看到了周恩来,他站在寓所的台阶上,正在等着我们。我急于想知道会议上发生的事件,便问他可否告知到底出了什么事。他拍了拍我的肩膀,亲切地说:“卓别林先生,以和平的方式,问题在五分钟前就解决了。”

以前,我听过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三十年代,中国的共产党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绕过雪山和草地,到了贫瘠的中国西部。军队在转移的过程中分散了,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他们又被组织起来。最后,他们在北京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也赢得了六亿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晚宴期间,周恩来向我讲了一件事,说的是毛泽东胜利进入北京城。当时,有一百万的北京市民在街道上欢迎他。在北京宽阔的广场上,他们搭建起一个大台子,高十五英尺,一百万人刚看到毛泽东从台子后面登上阶梯时,就掀起潮水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时,毛泽东已经征服了整个中国,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周恩来曾经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那次横贯中国东西部的著名长征,受了不少的苦,甚至差点得病而死。当我看着他那张永远精神饱满而又英俊的面庞时,不禁为他依然保持着年轻和沉着感到惊奇。

我说,在1936年的时候,我去过中国的上海。

“是吗?”他想了想说,“很可惜没见到你,那年我们刚好成功转移到西部偏远地区。”

我开玩笑的说:“您现在再也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

在那一次宴会上,我们相互敬酒,喝的是中国的香槟。我在祝酒时说,希望中国越来越美好。当然,我不是一个共产党人,但是,我衷心地祝愿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