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感悟(明哲保身之物极必反)(1)

物极必反的观念是道家对宇宙间物质、能量变化规律的总结,在黄老学说中,一脉相承。也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变化的主要内容。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福兮祸所寄,祸兮福之倚”。物极必反一词具体出现在战国时期道家鹖冠子的同名著作《环流》篇中。文章以北斗环绕北极星周而复始运行,人间四季随之变化立论,得出“物极则反,谓之环流”的结论。

人有血肉之躯,呼吸、运动、神志赖以生存。人生也不能逃脱这一规律,要经历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外因导致的形体毁伤,大至殒命,小到折寿,显而易见。内在的物质基础精血的损耗,才是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养生的秘诀不过就是保精持满,不要过早、过度消耗精气,尽量晚一些触碰那个极限和极点罢了。说白了很简单,其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道家和中医精气神学说指出,生命的根本在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成于幼年,天天消耗,不能再补。如果元精可以补的话,天下就有不死的人了。所以切莫相信什么补精血、补元气的鬼话。能恰当使用,节约使用就不错了。

一份元精,化生元气,用来消化饮食,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我们消化食物的同时,食物也在消耗我们自己。一旦精气耗尽,纵然有千般美食珍馐也无济于事。所以古人有人生一世,饭有定量一说。吃得多,死的早。慢慢吃,悠悠活。善于养生者,不暴饮,不暴食。食则七八分饱,不使突破极限。善于养生者,不以胃肠热冷食、熟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因为甘脆肥浓是腐肠之药,徒然过度消耗元气罢了。很多人目前吃饭早已不是为了充饥解饿,而是变成了应酬交际、满足心理需要。没见素食的人营养不良,更多的倒是饮食过度,肠肥脑满的人纷纷倒下。

饮食之中,集可爱与可恨于一身的莫过于酒。无酒不成席,有了酒就有了喜庆欢乐的气氛。但是一旦喝开了,拘谨的变得豪放,谦卑的也变得昂扬,几杯下肚,不用人劝,自己就开始找酒了。最终鲜有不烂醉倒地的。辛弃疾曾经下决心把酒戒掉,他写了一首词《沁园春》,题记是:“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中提到刘伶喝得“醉后何妨死便埋”。自己也“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于是感慨“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饮酒过度,伤害自身不说,还会贻害子孙。陶渊明“性嗜酒,期必醉。”他又五个儿子,个个智力低下,早年他还怨天尤人;“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到了晚年时,才觉察到儿子的平庸无能,是自己长期酗酒所造成的。他后悔莫及地写道:“后代之鲁钝,盖缘于怀中物所贻害”,“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元代名医忽思慧曾在《饮膳正要》中曰:“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量,丧生之源。”

一份元精,用来促进生长发育、化生生殖之精,繁育后代。按照自然规律,女子七岁,齿更发长;十四岁天癸至,月经来潮。而现代社会,无良商家在食品中添加激素,如同加春药刺激人体过早发育,早早漏精,小女孩10岁左右就早早来了月经。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夜夜加班写作业,光照加长,睡眠不足。再加上电视、杂志,周围环境情色刺激,使得小孩子过早懂事,小小年纪,便失童贞,衣着谈吐,一如少妇。身心早熟,戕害更深。

女子自然规律到了49岁,天癸竭,本应月经干净,存留精血,颐养天年。但是上世纪开始盛行的雌激素疗法,让妇女绝经后不断出血,还美名气曰消除更年期反应,保持骨钙。其实是透支精血,挖得心头肉,疗却眼前疮。直到最近揭露出严重得副作用,诱发乳腺癌,导致瘀血凝结才算罢了。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性欲食欲本是自然天性,不可禁欲也不能纵欲。人们经历了文革的禁欲年代,一下子又矫枉过正跳进了纵欲时代。情人、二奶、小姐、一夜情一下子蔓延开来。数千年前《黄帝内经》就警示过人们:“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返观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夜以继日的人们,让人惊诧于古人的智慧。

在中国社会中,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贵为天子,万人之上,本应健康长寿才对。殊不知物极必反,锦衣玉食、恣情纵欲反而成了过度消耗生命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领全国风气之先,提出了许多发聩振聋的口号,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是也有一句口号令人反感:“白天拼命工作,晚上拼命娱乐。”按照自然规律,除非是打了兴奋剂。如果白天真的拼命工作的话,晚上肯定就会累得瘫倒昏睡;如果晚上拼命娱乐的话,那么白天就会打盹犯困。白天晚上都拼命的人,能有几条命?时过境迁,当时提出和实践这个口号的人不知在哪里?我只是看到新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家、知识分子、IT人士、商业精英、娱乐明星英年早逝的消息,血肉之躯,变为异物,不亦悲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