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自秦汉时期开始,老百姓就有在自家门上贴桃符的习惯,这就是对联的雏形。

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在自己住所门口贴了一副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在门外贴喜庆的祝福语。后蜀皇帝的这幅字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幅对联。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1)

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兴起比唐诗宋词稍晚,但却可以与诗词相提并论,人们在描述雅致的生活时都会附上吟诗作对的情景,所以,对对联成为了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中有一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除了诵读朗朗上口之外,表达的意境也非常喜庆,描写了春节期间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他的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说明了宋朝时期贴对联换桃符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2)

相较于诗词,对联的优点是不局限于字数和格式,虽然它要求字句之间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句首和句尾的文字要平仄押韵,但这也是为了读者在诵读时更加流畅。

对联不局限字数,不像唐诗一样,必须是五言诗或者七言诗。对联的字数可以是五个字,也可以是六个字,甚至八个字九个字,还有一些对联为了将内容表达完整运用上百个字。

但是,对对联却非常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用简洁的字表达出不同的几种意思,不管天文、地理或者人情世故,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多音字或者多义词一样,它可以通过一句话来表达多种意思。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3)

有一段时间甚至流行回文对联,这样的对联不管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表达一样的意思,如果对文字理解力不够就做不出这样的对联。

明朝时期对联尤为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对对联有特殊的钟爱,他下令过年时必须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春联,甚至他会带着人去一家一家欣赏对联的词句。一时间,人们对对联兴趣倍增,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下地干活的老百姓,闲暇之余都要对对联来休闲娱乐。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对联文化,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也都非常看重对联。对联已经不局限在过春节时粘贴在家门上,吟诗作对,对对联就像作诗一样成为随时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4)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到县衙查访,县令拿出对联为难

乾隆皇帝对对联的喜爱程度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都深有体会。

每个治国有方的英明皇帝都少不了微服私访,康熙皇帝的微服私访故事有许多的记载,乾隆皇帝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带着大臣纪晓岚游山玩水中不时考验纪晓岚才学的故事,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谈资。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到一个县区查访,这次他们没有微服私访,而是提前告知了县令让他做好准备迎接皇帝到来。县令接旨后了解到,这次纪晓岚也会和皇帝一起过来。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5)

纪晓岚是有名的才子,喜欢文学的人都想找他和他切磋探讨,一方面探探他是不是人如其名有真才实学,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和他的探讨提高自己的水平。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来到县衙后,一番巡视下来,县令早已准备好了饭菜招待皇帝和随从。酒至微酣,尽管县令非常敬畏皇帝,但却按耐不住要和纪晓岚套近乎。

县令当众提议,说自己闲暇时用了很长时间琢磨了一句对联,但下联一直对不出来,希望纪大人可以不吝赐教。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6)

这是明晃晃向纪晓岚挑战了,皇帝本来就喜欢这个游戏,此时一听更是意兴阑珊,等着看这场好戏。

县令命人拿来纸笔,在纸上赫然写下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

不得不说这个上联非常精妙,即运用了老鼠的统称,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按常规来想,人分年长和年幼,年长了就称为“老”,而年龄小的则不会用到“老”这个字。一句话说得既合情合理又让人无言以对。

县令既然拿出来考验纪晓岚,而且说自己已经琢磨了很久才写出来的,那下联还没人对出来过。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7)

一众人都陷入了沉思,绞尽脑汁想着要怎么对下联。县令也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把纪晓岚难住了。

纪晓岚看着这幅对联,心想这个县令肚子里确实有些墨水,也思考着要怎么对下联。正在他低头思索的时候,屋内一只鹦鹉叫了几声。纪晓岚当即提笔写出了下联。众人围观,只见纪晓岚的下联是:鹦有雌雄都叫哥。

古时候人们把鹦鹉都称作鹦哥,不管是公的还是母的,它们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哥字。

众人看完仔细一想不禁拍手叫好,乾隆皇帝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此时县令对纪晓岚从心底佩服,没想到他认为无人能对出的对联竟被对出来了,他对纪晓岚说,这个下联能称得上“千古绝对”。而纪晓岚的才学也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他才学八斗的名声更响了。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8)

纪晓岚的生平经历

纪晓岚出生于雍正年间,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朝廷官员,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家境非常好,从小接受了高等教育。

三岁起,家中请来当时有名的孺爱先生给纪晓岚授课。老师教得非常好,纪晓岚学习也很认真,虽然年幼,但从不贪玩。六岁时他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童子试,成绩非常优秀,被冠上了“神通”的绰号。

十一岁时,因为父亲职位变动调遣,他随着父亲一起到了京城,进入京城有名的学院学习。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9)

家境好,生活没有压迫感,纪晓岚并没有急着考取功名到朝廷任职。母亲去世后他为母亲守孝三年,孝期满后才参加了科举考试,那时候他已经二十四岁。满腹的才华终于得以展露,纪晓岚一举中举,开始进入朝廷为官。

乾隆皇帝唯才是用,授予纪晓岚的职务都和文字有关,为纪晓岚提供了发挥特长的环境。为官多年,纪晓岚担任过的职务分别是: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可以看得出他做的工作都是与编撰有关。

三十八岁时,纪晓岚的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为父亲守孝,这一去就是三年。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到了朝廷,此时皇帝有意提升他的官职。朝廷部议的官员提议让纪晓岚去担任贵州知府的职位,乾隆皇帝则认为纪晓岚在文学方面有造诣,在朝中更能发挥他的特长,到京外任职反而会束缚他。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10)

乾隆皇帝惜才,更善于让人才各尽其能,他想把纪晓岚留在身边,于是将纪晓岚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正当纪晓岚要大展身手的时候,他的亲家盐运使卢见曾犯了错误。卢见曾为人不拘小节,他喜欢做诗,喜欢有才学的文人,经常聚集名人雅士聚会,十分好客。

纪晓岚和亲家关系极好,他将自己在朝中听到的消息悄悄告诉卢见曾,希望他能想办法挽救失误,不被朝廷定罪。但卢见曾犯了受贿的罪,他因为爱好古董收取了盐商送给他的价值不菲的古玩,犯了朝廷大忌。

卢见曾被治罪后,纪晓岚也受到牵连,因为他通风报信包庇罪犯,也被定罪流放到了新疆地带。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11)

纪晓岚性格开朗,对世事变迁看得非常开,被流放后他没有伤春悲秋,在新疆苦寒之地自己给自己找乐趣。在流放的三年中,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城市诗《乌鲁木齐杂诗》

这本杂诗共有一百七十首七言古诗。纪晓岚第一次到边疆,感受了西域风情,也被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虽然身为遣犯,但他并没有抱怨朝廷,在杂诗开始首先歌颂了朝廷,继而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做了描述,让人们了解了新疆的美丽风景和百姓的生活习俗。

纪晓岚说,新疆是“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更适合朋友们灯前酒下去遐想它的美丽。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12)

负责撰写《四库全书》

纪晓岚被召回朝廷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帝重视他的才学。乾隆皇帝打算让人编撰《四库全书》,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要求编撰人员对生活观察入微,知识面广阔,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他想来想去满朝大臣中纪晓岚是最合适的人选。

1773年,四十九的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开始了漫长的编纂工程。

纪晓岚耗费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编写完成。这本书涵盖了经、史、子、集等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非常全面。全书共有文字八亿,汇聚了纪晓岚一生的心血。

上联看起来很简单但下联却很难对(知县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13)

纵观纪晓岚的一生,虽然官场起起落落,但也算得上平坦,他遇到了赏识他的皇帝,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不但保全他一生的平安,也让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纪晓岚八十一岁时逝世,嘉庆皇帝亲自为他做祭文和碑文,并御赐纪晓岚谥号:“文达”。“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皇帝给予纪晓岚非常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