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品味经典,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原本躬耕于南阳,蜀汉之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之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才得以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

关于诸葛亮的民间传说有很多,而且诸葛亮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的代表还是中国古代智者表率。后人将诸葛亮与刘伯温放在一起可见,在人们的心中刘伯温同样也很出色。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一直都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但是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不断处决开国功臣,让很多人感到心灰意冷。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1)

诸葛亮剧照

而刘伯温这位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第一谋士,曾经一度引起过朱元璋的猜疑,而且关于刘伯温的死亡原因,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史料记载刘伯温偶感风寒仅仅一个月后,就突然离世了。有人怀疑说是胡惟庸在药里下毒杀死的,还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背后下手害死的,那么到底是谁害死了大明的第一谋士呢?胡惟庸又为何会背上杀害刘伯温的黑锅?

一刘伯温之死三个疑点

明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前去探望,之后一直服用御医开出的药,服药十几天后,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突然离世。这时候有人就怀疑是胡惟庸在药方中捣鬼,下了毒要置刘伯温于死地。胡惟庸为何要害刘伯温,稍后再说。刘伯温之死共有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如果是药方有问题,以刘伯温的水平怎么会看不出来。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2)

于震版朱元璋

不要忘记刘伯温可是号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而且还曾预知战事,在鄱阳湖一战中救过朱元璋的性命。在朱元璋称吴王的一段时间里,江浙地区遭逢大旱,接连十几天都不下雨,刘伯温一语道出缘由,狱中冤案太多,结果冤案处理完后的第二天,江浙地区就下了一场甘霖,长达一天一夜。随后刘伯温就位列神班了,被百姓们称作“刘神仙”,其实关于刘伯温的人物事迹有很多,每件事都可以让拍案叫奇,所以药方有问题刘伯温不会看不出来。

第二个疑点就是刘伯温服用的药,药效有问题。刘伯温服药后,十几天才发作,根据药理学研究,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存在。那就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此期间刘伯温一直都在服用御医开出的药。既然是一直在服药,那么服药后刘伯温的一直都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他自己不清楚吗,刘伯温为什么要一直服用。在古代我们的中医还是挺厉害的,风寒感冒算不上什么疑难杂症。疑点三,如果是胡惟庸在药方上做手脚,这简直就是最愚蠢的事。胡惟庸带御医为刘伯温治病,是众人皆知的事。所以刘伯温一旦出现问题,胡惟庸是脱不了责任的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3)

胡惟庸

二刘伯温与胡惟庸的恩怨是非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并株连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胡惟庸案爆发后,有人就提出刘伯温之死皆是胡惟庸所为。其实仔细一想也可以理解,所谓墙倒众人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惟庸谋反死罪没跑,多加一条罪也不妨事。那么胡惟庸为何要害刘伯温呢?其实关于胡惟庸与刘伯温的恩恩怨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而且还不是个人的问题,是派系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草根出身,在他们夺取天下的途中,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是派系。汉高祖刘邦集团一直都有一个核心集团,像卢绾,夏侯婴,樊哙等人都是核心成员。这些与刘邦在老家造反的都是刘邦的心腹,同样在朱元璋的集团种也存在这种情况,一边是朱元璋老家起兵的淮西派,这些人以李善长为首。另一边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这些人是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加入进来的人。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4)

胡军版朱元璋与刘伯温

在战争时期两派还是相安无事,没有啥矛盾,等到了明朝建立以后,因为淮西派都是皇帝的老乡,又是明朝开国的元老,所以这些人就总觉得高别人一等。互相瞧不上对方,矛盾爆发点是因为一件贪腐事件,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督战,命李善长与刘伯温驻守南京。结果李善长丞相府的一个秘书李彬因为贪污腐败事情败露,畏罪潜逃了。李善长这个人十分重视同乡之情,就去求刘伯温让他不要追究责任,放他一马。

结果刘伯温果断拒绝,而且立刻上报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处死李彬,可想而知双方的梁子就算结上了。李善长因此被驳了面子,所以李善长只要有机会就会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在意,反而越来越疏远李善长,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时期有一项加强皇权的措施就是废除丞相,因为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很多事皇帝都不知道就被处理了。起初李善长并不了解,直到洪武三年明白了,就赶紧称病,告老还乡。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5)

刘伯温与李善长

李善长走后,胡惟庸接盘,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自然也是淮西派,自然而然两派的矛盾就集中在了胡惟庸和刘伯温的两个人身上。其中有两件事,一件是远丞相,当时李善长走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询问刘伯温丞相的合适人选。朱元璋说了三个人,杨宪,汪广洋,还有一个就是胡惟庸。结果被刘伯温全部否定,关于胡惟庸,刘伯温是这样说的如果明朝比作一架马车,胡惟庸驾车就会车毁人亡。这番对话不久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刘伯温深知胡惟庸会报复自己。

所以回家后的刘伯温一直很低调,但是还是让胡惟庸抓到了把柄。第二件是诬告案,在刘伯温的家乡因为盐盗案很严重,所以刘伯温希望朱元璋能够建立巡检司。到了胡惟庸就派手下亲信,诬告刘伯温其实想在哪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墓地,而且还是在龙脉上。刘伯温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如果真在龙脉上建墓地,这又是何居心。结果朱元璋还真相信了,这种事也无法证实,跳进黄河也洗清。但是刘伯温的做法却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刘伯温非常聪明,被诬告后,就立马回了南京而且面见朱元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出了宫也不回老家,就待在南京城不走,无非就是用行动来告诉朱元璋自己并无反意,是被冤枉的。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6)

何冰版刘伯温

因为党派之间的矛盾,以及接连不断的冲突,让胡惟庸成为了刘伯温之死的第一元凶。其中还有一种说话,胡惟庸确实是杀害刘伯温的凶手,只不过是帮凶,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元凶。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不合理之处,就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朱元璋在什么时候对刘伯温转变态度的呢?就在选举丞相的时候,朱元璋这个人非常好面子,刘伯温一连否决了他说出的三个认,让朱元璋很没面子。

也就是从此时之后,朱元璋开始不听刘伯温的话了,以前都是言听计从,这次后不仅没有听刘伯温的话,还把刘伯温说的最坏的胡惟庸推上丞相位置。但这都不足以让朱元璋杀害刘伯温,在诬告案上,朱元璋却是信了,但是也未曾露出想要杀害刘伯温的态度。诬告案后,在刘伯温面见朱元璋回去后,朱元璋给了刘伯温一封詔书,写道“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7)

朱元璋与刘伯温

君子之间绝交后,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在被免除职务后,不会为恢复名声去辩解去抹黑国家。这番话表明朱元璋已经相信刘伯温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了。就在朱元璋派御医为刘伯温看病后的一个月后,朱元璋还曾下过一份诏书《赐归老青田诏》。如果说是朱元璋派胡惟庸下毒杀的刘伯温,那么再下这样一份诏书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朱元璋杀害刘伯温这一传言不太可信。

三一代谋士就此陨落

这样一来既不是胡惟庸又不是朱元璋,那么刘伯温又是谁杀死的呢?关于刘伯温的死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病死的。根据《明史.刘基传》中的描述,刘伯温的症状很像肝癌,而且发病时间到死亡时间也与癌症的发病时间相似。肝癌什么样的人会得肝癌呢?脾气大的人,我们常说气大伤肝,刘伯温这个人性格非常暴躁。在史料中刘伯温在担任元朝官员时,就因不满朝廷指令,直接辞官回家,在朱元璋麾下时,多次直言,希望朱元璋严惩与他观点不同的人。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8)

刘伯温剧照

这其实就是脾气暴躁的表现,而不是性格耿直。性格暴躁是一点,还有就是长期抑郁,我们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其实更像是一场悲剧。从小接受儒家思想一臣不事二主的观念的刘伯温,在选择朱元璋与元朝时,其实很犹豫。虽然还是选择朱元璋,但这种从小形成的观念,很难在刘伯温思想中抹去。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进行封赏,同样劳苦功高,李善长封的却是丞相,每年俸禄4000石,刘伯温却只是个伯,每年俸禄240石,公侯伯子男,与李善长差很多。

还有就是最让刘伯温抑郁的是没有坐上丞相,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丞相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自己没当上不要紧,却让胡惟庸这种小人当上了丞相。造成刘伯温患上肝癌的原因除了脾气暴躁,心情抑郁,还有一点就是他觉得朱元璋从来都没有相信过他。刘伯温志向高远,却无奈归隐田园,归隐田园却又遭到小人诬陷,诬陷之后还不能辩解,只能委曲求全,这种心情得多郁闷,多压抑。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样对胡惟庸(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死)(9)

刘伯温故居

这种心情是比生气还要伤肝,有脾气不能发只能忍,在刘伯温生病期间,胡惟庸被正式任命为丞相,《明史.刘基传》中记载当时刘伯温愤恨地说出了一句话“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可想而知刘伯温是何等的心情,其实刘伯温早已知晓自己时日不多了,可能胡惟庸前来看望,正好符合刘伯温心中所想,所以一直也就没有停药。

在刘伯温去世前曾给朱元璋留下一封书信,命儿子在胡惟庸死后交给朱元璋,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为朱元璋治理国家提了就几条建议,可保大明江山永固。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关于刘伯温之死,你又有什么看法,评论下方互相交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青年讲历史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刘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