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一个人脾气秉性之人,可能就要算这个人的父母与妻子了。毕竟大多数父母都会见证子女的成长过程,而妻子更会彼此相伴度过后半生。作为大明国第三任皇帝的朱棣,最了解其性格的人,可能就要算他的结发妻子徐皇后以及他的父亲朱元璋了。朱元璋从一名乞丐一路荆棘走来,最终成为了大明开国之君,可谓是非常的励志。别样曲折的经历也让朱元璋成为了一位极具铁血手腕的君主,对大明国朱元璋更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把控欲。建立大明国以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异姓功臣武将屠戮殆尽,随后朱元璋又将十几位皇子封为藩王镇守四方。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1)

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把大明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控在朱家人的手里。朱元璋本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在临终前,曾吃力地重复喊出五个字,所有大臣却都装作没听见。正是群臣的充耳不闻,才最终导致大明江山易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在还没称帝时,就极其宠爱长子朱标,他将长子立为了皇太子。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表现得十分优秀,但可惜没过几年,朱标就因病早逝。朱元璋因爱屋及乌的心理作祟,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朱标长子夭折)。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2)

朱允炆虽然性格温和但也有些迂腐,朱元璋担心自己故去以后,藩王们会对皇孙不利。特别是诸子之中最年长也是性格最强势的儿子朱棣,很可能会带头反对皇孙朱允炆。于是朱元璋便提前下了一道圣旨,圣旨中写道在自己死后不许任何藩王回京吊唁。朱元璋不断为朱允炆登基铺路,替孙子铲除了许多后患。但在临终之前朱元璋的心思却有所改变,他想召朱棣回京,并对儿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嘱托朱棣尽心辅佐孙子朱允炆。毕竟朱棣在诸子中最年长,是藩王们的表率。一旦朱棣顾念父子之情,答应朱元璋临终托付,臣服于朱允炆,那么其他藩王必将唯朱棣马首是瞻臣服于新皇朱允炆。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3)

朱元璋本是一片良苦用心,可没想到朱允炆和朝中众臣却认为朱元璋在临终之际,召燕王回京是动了更改皇位继承人的念头。于是在面对病榻上朱元璋喊出“召燕王回京”时,群臣和朱允炆都选择了装聋作哑。就这样本就有矛盾的一对叔侄,就此错过了最后一次化解矛盾的机会。临终之际的朱元璋召燕王回京,是想化解儿子和孙子间的矛盾,还是想要更改皇位继承人,人们不得而知。朱元璋临终前的想法,也成为了后世史学家一直在争论的一个历史谜团。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4)

朱元璋临终之际,朱棣曾不顾藩王不准进京的旨意,想要再见父亲一面,但却被新皇朱允炆阻止。这也成为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愤怒的根源之一。知子莫若父,果然如朱元璋所料,最终面对侄子的不断逼迫,朱棣选择了起兵谋反。朱元璋本想利用十几位藩王为大明戍边,让他们成为新皇朱允炆的臂助,谁曾想迂腐的朱允炆却过于急躁,在皇位未稳之时,就急于削藩。兄弟被皇帝侄子逼死,侄子更是不让自己见父亲临终一面,这些都促成了朱棣起兵谋反。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5)

人们熟知靖难之役,却不知靖难一词正是朱元璋留给朱棣的。昔年朱元璋在分封各地藩王的同时,还将靖难一词写入了《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在祖训中写道:当朝中无正直大臣,奸臣横行的时候,藩王们可以兴兵诛讨,以清君侧。另外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曾率兵攻打济南长达三个月之久。当时朱棣大军不但久攻不下,朱棣本人还险些死于济南守将铁铉手上。铁铉正是利用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拒敌,让朱棣绕道而行。这些都说明朱棣是畏惧父亲朱元璋的,会唯父命是从。

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死前曾声嘶力竭大喊五字)(6)

如果在朱元璋临终之际,朱允炆和朝中众臣不装聋作哑,阻止朱元璋召朱棣进京,那么很可能朱棣和朱允炆就不会到兵戎相见的地步,随之大明江山也不会易主。可惜历史没有这么多如果,朱允炆和朝中众臣的自以为是,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奉天靖难,可能真的是上天为皇位选择了一位强者。朱棣登基以后大肆屠戮朱允炆朝的旧臣,一方面是为了清除隐患,但谁又能说朱棣不是在遵照朱元璋清君侧的祖训,将靖难落实呢?

参考资料《明史》《皇明祖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