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其后的几个月时间,毛主席的这句诗词,被几乎所有的媒体反复引用。

它不仅仅是攀登者的信念,更是每一个坚韧的中国人在艰难岁月里攻坚克难的精神写照。同样,这也是电影《攀登者》所反复烘托的主题。笔者认为,那些充满信念、排除万难、勇登绝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1)

2019年9月30日,电影《攀登者》在国内正式上映。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1960年,我国的登山队成功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但是未能留下影像资料,无法得到国际登山界的承认。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恢复训练,最终在时隔15年之后重新登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00:00

如此具有时代意义的故事,以及影片中攀登者传递出的“攀登精神”,无疑是极具正能量的。

电影在一开场就切入1960年的登山场景,直击观众内心,将登顶的艰辛与不易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2)

当方五洲、曲松林、杰布这几个当年成功登顶的英雄在登顶之后解散,回归自己平静的生活时,遗憾和不满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内心。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重登绝顶的机会。

尤其是在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这条故事线中,从多个细节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不甘与遗憾,即便被下放到锅炉房,他也时刻锻炼体能,等待时机。

在和章子怡饰演的气象学家徐缨一同在废旧工厂约会时,那段徒手攀登的戏份,充分展现了方五洲的矫健身手,再加上此段戏份在拍摄上的巧妙呈现,也让观众随着方五洲的攀登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记忆深刻。

在影片中,1973年国家登山队再次组建,剧情为方五洲设置了一个两难处境:方五洲向国家队报到的时间和徐缨从国外回北京的时间只相差了1个小时,而他毅然地选择了国家使命。在1975年登顶时,因为彼此的信任和牵挂,方五洲与徐缨在步话机中最终完成了爱的表白。但是,徐缨却因肺气肿永远长眠于雪山。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3)

影片虽然不想让方五洲与徐缨的爱情线索冲淡登山的情节主线,但是两人的爱情悲剧仍然让人感怀。两人的人生经历,两人的情感交织,牢牢地和“攀登”这个信念捆绑在一起,并在这项光荣的国家任务中,历经了人生的起伏与情感的分合。正是因为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誉之间的血肉相连,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令人感动。

以方五洲为代表的杰出登山者,为了完成使命,舍弃个人幸福。全片正是通过这个层面,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致敬共和国的攀登英雄”是多么的振聋发聩而又催人泪下。

不难发现,“攀登”二字,在影片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指个人为了祖国荣誉向目标冲刺与努力,也可以包含个人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成长与圆满。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4)

如今,中国在多项领域领先国际,傲立世界,其背后正是一个又一个像“攀登者”这样,微小而又强大的灵魂支撑,推动着整个民族不断前进。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完成航天飞行,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

“攀登英雄”是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奉献的精英人士,也是在普通岗位上做着平凡工作的你我他。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5)

影片向冒着生命危险登上珠峰之巅的勇士们,表达崇高敬意的同时,也展现了许多无名的“攀登者”。如何在一次次“冲顶”的过程中,平静踏实地关注脚下、仰望星空,又如何在“义不容辞”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他们就是中国“攀登精神”最好的诠释。

(红网·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看完电影攀登者的心得体会(周末观影攀登者)(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