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端日料多是“安徽味儿”?

仔细品,其实是“阜阳临泉味儿”。

他们从哪里来,如何成为顶级日料师傅,身上有什么故事?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1)

投 奔

上世纪80年代打工潮还未完全兴起时,临泉县牛庄乡就有村民闯荡上海滩,踏入日料店。随着改革开放春风渐暖,越来越多乡邻飞往东南,跟随亲友进入日料行业,成为业内颇有影响力的“牛庄师傅”。

段永银去年底从上海回到临泉老家,陪着年迈的父母,每天吃着稀饭、面条和大馍,让他频繁想起从前。

30多年前,一家人勉强温饱,面条和馍还不能敞开了吃。段永银常听家人说,“吃汤不吃馍,吃馍合不着”。老一辈临泉人称面条为“汤”,意思是吃了面条就不能再吃馍。

1988年,临泉县牛庄乡陆续有人外出打工,并带回外面的见识和收入。18岁的段永银也背上行囊,去了离家乡较近的郑州,之后又辗转到北京,在大大小小的饭店干了10来年。

2000年前后,牛庄乡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去北京的少,大部分都在上海。”段永银还听说,不少人在上海做日本菜,油烟少工资不少。心动之下,段永银也跟着去了上海,刚巧遇到一位北京中餐店老板转行到上海开日料店,便去店里打工。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2)

段永银工作过的日料店

东方潮涌,日本料理店在上海越开越多。与此同时,更多来自临泉牛庄的青年“奔流入海”,自然而然地跟着先来的老乡进入日料店打工。

杨桥镇王竹园村的王世朋告诉记者,他有六七家亲戚都在上海做过日本料理。“咱人到了大城市,得先找熟化人,找落脚的地方,托人介绍活儿。”王世朋说,后来村里大部分人都跟着去做日本菜了。

现任临泉县邢塘街道牛庄社区支委委员刘智强,也曾在上海学过日本料理。“我跟着堂哥一块去的。”刘智强的6个堂哥、几个表兄弟和大部分同学都在下学后去了上海学料理。

刘智强的同宗兄弟和同学刘旭(化名)也是同一时期去的上海。他说:“那时候牛庄70%的年轻人都去上海做日料了,保守估计有上千人。”

段永银的侄子段照坤,2010年初中一毕业就跟着邻居大哥到上海进入一家高端日料店工作。“我没去找大伯。”段照坤说,那时候牛庄年轻人到上海无需再主动找老家人,“差不多哪家日料店里都有临泉人,再一问就是牛庄的。”段照坤服务的第一家日料连锁店里就有30多位老乡。

据知情人士介绍,在上海仙霞路上有上百家日料店,几乎每家店里都有“牛庄师傅”。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3)

立 足

20多年前刚到上海时,段永银一下子从厨师变成了外围打杂工,只能从配菜和洗碗做起。

“一开始学不到手艺,最当紧是学日语。”为了能看懂菜单、尽快入门,段永银和妻子张桂兰经常深夜下班后在出租屋里背五十音图。张桂兰语言天赋好一些,学会了就教段永银。两人相互鼓励支持,几个月下来就能和顾客进行交流。后来,张桂兰转到家政行业,得益于这几个月的外语学习,常常接到国际家庭派单。

入门后,段永银很快感受到日本料理和中餐的不同。“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用料比例很严格。”为了能学到料理技术,段永银主动往老板和日本师傅跟前凑,手脚勤快多干活儿。“他们说了怎么做我就记下来。”慢慢地,段永银从后厨配菜走到前台,学会了做寿司、切鱼片、调料汁,成为一名日料厨师。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4)

段永银做的日料

“早些时候大师傅不太愿意教。”刘智强还记得他和小伙伴们偷偷把大师傅用剩的料拿来研究比例。

在日料行业,不仅要学配比、手法或刀工,还要学习料理文化、海产品知识以及摆盘审美等。因此,要真正学到高价值的技艺,必须跟师傅用心好好学上几年。

“早期的高端料理店里都有很厉害的日本大厨,我们在店里工作就有机会跟着学。”刘旭最长跟一位日本师傅学了7年多,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这位日本师傅曾跟刘旭交心:“聪明人很多,但我喜欢你这样务实的年轻人。”这可能也是其他老乡受师傅另眼相待的原因。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5)

刘旭做的日料

“早些年好好跟师傅学过的,现在基本都在高端料理店里独当一面。”刘旭说,他很多小伙伴都从学徒工、中工成长为厨师、厨师长甚至是行政总厨。

学到手艺,头衔加高,牛庄师傅们的收入也一年年上涨,但与日料的平均消费水平几乎不在一个维度。

段永银入行时的工资是每月三四百元,2010年以后才过千。

2009年刘旭初入日料行业时的工资是600元,这是店里一个客人一餐的平均消费额。

2012年左右,段照坤服务的日料连锁店定下亿元年度营收目标,10个月不到就完成,而他当时工资是每月约1000元。

“现在中工也能拿到六七千。”已成为厨师长的伙伴们大多能拿到1万多元,行政总厨刘旭每月工资则在2万元以上。

“总体上比其他行业好一些。”能支付在大城市的生活,能攒点钱寄回去买房养家,牛庄师傅们大多对自身收入感到满足。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6)

前 程

“有机会还是想回去。”无论工资几百还是上万,段照坤都只留一小部分给自己日常开销,其余的交给父母,几年下来也积攒不少。2016年,在家人支持下,段照坤在合肥买了房子。

从2019年起,段照坤开始和小伙伴们商量回家乡开料理店。准备一年多,段照坤和小伙伴的“鮨未”于2020年底在合肥开业。

“头天晚上下单食材,第二天上午就送到店里,只比上海晚一两个小时。”周末和特殊节日,段照坤会提前将部分食材发布到社交账号,接受顾客预订。

新鲜食材、专业料理、中等价位,再加上多媒体传播与营销,段照坤在合肥“日料圈”经营得风生水起。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7)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8)

段照坤和他的日料作品

不少“牛庄师傅”都想过回乡创业,但这并不容易。

刘智强就有亲戚曾回乡开日料店,后来经营不善,只得转行。

2018年还想着回乡的刘旭一口气在临泉买了住房和商铺,后来也逐渐放弃这一想法。买房后,刘金龙每月要支付8000多元房贷,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眼下最当紧是多攒点钱。”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9)

刘金龙在工作地附近拍摄

站在345国道旁的老家院子里,段永银又一次遗憾没能翻盖老屋。“周围都盖起来了,就我们家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段永银有很多机会在上海买房,但想着总还要回老家,就一直没买。“没想到在上海呆这么多年。”后来,段永银的孩子也长大来到上海上学、工作。

几年前,段永银提起想回老家盖房子时,遭到儿子强烈反对。最终,他将回老家盖房的钱拿出来,支持儿子在上海买了房。

回来一段时间,段永银和妻子又牵挂起上海的亲人和朋友来。微信里,时不时有人问段永银什么时候回上海。

上海日料畅吃(上海高端日料里的)(10)

段家老房子

如今,临泉县牛庄乡这一行政单位已从地图上消失。而“牛庄师傅”则日益壮大,在全国各地的日料店各展身手,用厚实双手托起家人的安稳生活。

来自:阜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