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卖沙发实体店在哪(哈尔滨沙发一条街)(1)

1990年6月5日,道里透笼街农贸家具市场改建工程竣工并开始营业。(本报资料片)

车水马龙的透笼街在哈尔滨商业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40多年前,道里区透笼街上先后开办透笼农贸、家具、轻工等3家专业市场,成为全市最火商圈,特别是家具市场,名噪全国,吸引了北京、辽宁等地大量用户前来选购。

1981年6月3日,《人民日报》以《一座不要国家投资的“工厂”》为题,对透笼家具市场“沙发街”进行专题报道,一时间,“沙发街”成为当时城市最具商业人气的街道。

40年过去了,岁月风雨几乎洗净了原来“沙发街”的痕迹,但它在冰城商业发展史上留下的辉煌一笔,让哈尔滨人至今难忘,而这座城市的商业故事也在以新的模式延续着。

起步于“八杂市”,“透笼家具”闻名全国

刘小利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90年,他和妻子结婚,需要置办家具。那时,他每月工资100多元,却“大手笔”在透笼家具市场花费300多元买了一套沙发。他回忆说:“当时,那里的家具最有档次,也最洋气,你别看东西不便宜,买的人老多了。”在透笼家具市场买家具,是家家户户办喜事的关键一站,很多老哈尔滨人都亲身经历过它的繁荣。

哈尔滨的老人们都知道,透笼家具市场脱胎于“沙发一条街”。最早的“沙发街”并不在透笼街上,而是在兆麟街和透笼街交叉区域,老百姓称之为“八杂市”,最初是卖米面菜蛋的露天农贸市场。后来,哈尔滨一些懂木材加工的青年把自制的桌椅板凳拿到市场上卖,家具经营活动有了雏形。

那时,“八杂市”很多摊位都会传出锯木声和敲钉子的铛铛声,一个个没有厂房、不需要国家投资、不设任何领导机构而秩序井然的“厂子”就这样出现了。

透笼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姜德喜回忆说,当年他刚刚进入工商系统工作,经常听同事们谈论“八杂市”小家具生意非常红火,商贩越聚越多,一度覆盖了大半条街面。后来,买家具的人更多了,需求更加多样化,于是,家具种类从简单的桌椅板凳逐渐发展到五斗橱、大立柜、梳妆台等“大件儿”,尤其沙发卖得最快。

1979年9月,因这个马路市场严重阻碍交通,政府将经营者集中至透笼街中段,建成了透笼家具市场。市场上方搭起了棚架子,一个简易的露天摊位市场就这样升级成为专业化封闭家具市场,这也是全国第一家家具专业市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哈尔滨市先后开办了透笼农贸、透笼家具、透笼轻工3个市场。鼎盛时期,3个市场年销售额均在3亿元以上,并逐渐形成闻名全国的透笼商业带。

待业青年勇闯商海,全国家具商透笼“取经”

“沙发街”刚有雏形时,陈洪就参与进去做买卖。他登门拜师学习沙发制作技术,学成后把制作的沙发拿到街上去卖。他记得,最初制作的那对沙发原料成本60元,不到半天,就以120元的价格卖出去了,扣除3元市场管理费,能赚57元。见此情景,他身边很多朋友也同他一起做起沙发自产自销生意,待业“大闲人”全都变成了“大忙人”。

1981年5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对《人民日报》刊发的《一座不需要国家投资的“工厂”——记哈尔滨市“沙发街”》一文作出批示:“不要国家投资的事有的是,只要我们的同志高抬贵手就行了。当然,有的事也要加以扶持,但经费不多,问题是要到群众中去调查和商量。”

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杨易辰在参加安置哈尔滨市待业青年的社会调查时表示,应当积极提倡和扶持“沙发一条街”,并帮助解决木料不足问题。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则加大扶持力度,“沙发一条街”经营品种逐年增多,款式不断翻新,适销对路,物美价廉,受到消费者喜爱,安置了许多待业青年,成为城市待业青年自主创业的典范。

彼时,透笼家具市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设摊位400余个,分家具、沙发、手工业制品等5个交易区,生意红红火火,市场日成交额近10万元。

“那时生意好,不愁卖!”由透笼起步的霍俊生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如今,他是芝华仕品牌沙发哈尔滨总代理。据他回忆,后来演变成有的摊位产销分开、有的前店后厂,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那些厂子制作出来的家具款式都非常时髦,工人们从电影、画报、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沙发的新颖式样,不断提高沙发的制作工艺水平。

据媒体报道,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透笼家具销量占全市总销量的70%,仅沙发就有仿古、木式、土耳其式、意大利式、卞卡式等款式,有三四成家具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广西等地。全国各地的家具商都来透笼家具市场取经、进货,透笼家具风头一时无两。

“透笼理念”开枝散叶,企业触角伸向海外

改革开放之初,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哈市“透笼家具”靠扎实的用料和做工、优秀的文化审美抢得了市场先机。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透笼业户开始闯荡外地市场,把“透笼理念”带到北京、西安等地。

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北京复兴家具城有50个展位,45个是从透笼走出的业户,被称为“透笼帮”,他们的年销售额多在500万元左右,一些大户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1996年是关键的一年,为响应“退路进厅,还路于民”的号召,透笼街区域3处市场相继搬迁。透笼农贸市场搬入哈一百地下;透笼轻工市场搬入透笼轻工批发市场商厦;透笼家具市场搬入旁边的曼哈顿商厦,自此透笼家具市场彻底告别占道经营的历史。

透笼家具市场虽已不在,但它的商魂在曼哈顿商厦得以保留。至今25年里,有的透笼家具市场“老人”早已离开家具行业,有的留在曼哈顿商厦继续打拼,还有的去了相距不远的“透笼商厦”做起了小商品批发生意,拿出当初一点一滴“打家具”的韧劲从头开始,卖小饰品等,脚踏实地赚钱。

很多“透笼家具的老户”重新撑起了透笼市场品牌,使透笼轻工批发市场商厦先后获得“全国批发市场50强”第12名、“国家级文明市场”等荣誉称号,年营业额一度超过20亿元。还有如霍俊生一般的“老人”割舍不下家具情缘,继续在行业中拼搏。一些人在哈市红旗、卓邦、月星家居等大型专业家具商场中继续打拼,“透笼家具的老户”在那里成了一些业主引以为荣的资历。

近年来,哈尔滨已形成若干占地40多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家具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一批像利鑫达、北方威特、柏朗、星美、鲍氏等品牌生产企业。如今,哈尔滨家具企业的触角不仅延伸到全国,更触及印度、韩国、俄罗斯、泰国、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