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学识(贾宝玉的读书态度)(1)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里写了两首《西江月》词。其中有一句:“愚顽怕读文章。”从表面上看,这句词是批评贾宝玉的不学无术。可是,贾宝玉真的不学无术吗?

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这样说。

贾宝玉的学识(贾宝玉的读书态度)(2)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三回里向读者介绍了贾宝玉平时的读书情况:贾宝玉对《论语》、《大学》和《中庸》比较熟悉,能够背诵其原文和注解,对《孟子》大半夹生,读古文的时候是“随看随忘,未下苦功夫”,对时文八股深恶痛绝,读八股文的时候是“偶一读之,不过供一时之兴趣,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

可见,贾宝玉的读书态度很随意,有些类似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提到的“不求甚解”。他不是抱着功利的目的,为了获得功名利禄而读书,也并没有任何学术上的追求,不是为了在学问上有所进益而读书。

贾宝玉读书纯粹是为了陶冶性情,让自己的生活有雅趣。可以说,对于“富贵闲人”贾宝玉而言,读书只是他闲散生活当中的点缀,只是贾宝玉的一个爱好而已。

贾宝玉并不想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更不渴望名垂青史。他既不想在经世济民上有所成就,也不打算著书立说。所以,他读书读得一点都不刻苦。

但是,不刻苦并不代表贾宝玉就读得不用心,就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相反,贾宝玉还是颇有才情的。

不过,贾宝玉的才情,在世俗之人看来是无用的。他的学问,不足以让他能够金榜题名,甚至无法让他自食其力,在贾政等人看来,就是华而不实的雕虫小技。

贾宝玉在贾府开设的家塾里上学的时候,并没有静下心来读书,反而和长相俊俏的男同学关系暧昧。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唯情主义者,贾宝玉对美好容颜的关注,大于对书中学问的关注。像贾宝玉这种学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让老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少年”。

按照薛宝钗在第八回里的说法,贾宝玉是一个“杂学旁收”的人。从《红楼梦》里的情节来看,的确如此。

贾宝玉的学识(贾宝玉的读书态度)(3)

在陪着贾政等人游览省亲别墅,为其中的景致题写匾额的时候,贾宝玉才思敏捷,谈吐优雅,展现出了不错的文学修养。面对众多的奇花异草,贾宝玉如数家珍,显得比父亲贾政博闻强识得多。

贾宝玉对佛道思想颇有兴趣,当他面对情感上的困惑,情绪低落,对人生产生迷茫感、无力感和空虚感的时候,他会用续写《南华经》和写偈子参禅的方式,寻求精神上暂时的解脱。

贾宝玉对于医学也有所了解,能够看出庸医给晴雯开的药方里有“虎狼之药”。

贾宝玉写给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文采斐然,感人肺腑。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将自己对摇唇鼓舌的小人的愤恨,对冷酷无情的世道的厌恶,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贾宝玉是一个腹有诗书的人。

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等在当时被视作“淫词艳曲”的文学作品,更是非常喜爱。这些才子佳人故事,不仅让贾宝玉从青春期的苦闷当中得到了解脱,也成为了宝黛之情的催化剂,启发了贾宝玉的爱情意识、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

贾宝玉的学识(贾宝玉的读书态度)(4)

不过,由于贾宝玉的确没有下苦功夫去读过书,所以贾宝玉虽然“杂学旁收”,却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够专业,不够优秀。

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道路,所以他不善于写举业文章;贾宝玉吟诗作对的目的,基本上是享受生活雅趣,品味诗情画意,除了《芙蓉女儿诔》这样的泣血之作外,贾宝玉的大部分作品,都和他的人生体验没有深刻联系,也就缺少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贾宝玉对佛道思想的理解也并不深刻,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深入钻研佛道思想,只是偶尔用佛道思想去自我开解罢了;贾宝玉的医学知识更是不成体系的,绝对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夫。

贾宝玉这种丝毫不功利的读书态度,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一个人,如果纯粹为了功利目的而读书,是无法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品味到生活的质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的。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书中的知识,不仅无法让他的心胸变得开阔,无法让他的心灵变得高尚,无法让他的头脑变得睿智,反而会让他的思维被书籍完全禁锢,变得迂腐古板,甚至心机深沉。

贾雨村考中了进士,却最终成了一个“国贼禄鬼”;贾政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曾经为了应考而成了长辈眼中“酷爱读书”的人,结果他为人庸碌,有眼无珠,既做不到“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也无法把儿子教育好,把家族管理好。

贾雨村和贾政读书的目的,都是相当功利的。贾雨村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贾政是为了家族的利益。按照薛宝钗的说法,他们是被书所误,也把书糟蹋了。

贾宝玉的学识(贾宝玉的读书态度)(5)

当然,贾宝玉的读书观也很有问题。贾宝玉是一个没有任何志向的人,甚至只想和姊妹们过一天算一天。贾宝玉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留恋光景上,放在了怜香惜玉上,放在了享受生活上。

贾宝玉追求的,不是生命意义的不朽,不是在任何一方面有任何成就,而是一时的温情、片刻的欢愉、审美的乐趣,甚至是感官的享受。这样的人生态度,或多或少有些颓废,也使得贾宝玉不愿意刻苦钻研学问。

香菱苦心孤诣地学诗的时候,贾宝玉大加赞赏:“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薛宝钗便对贾宝玉说:“你能够像他这么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面对薛宝钗的鞭策,贾宝玉没有回答。

贾宝玉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如果可以多用些心思在读书上,多花些苦工在读书上,是可以学有所成的。但是,贾宝玉的性格比较疏懒,思想颇为消极。因此,他在读书上的成果,自然是相当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