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小说《红楼梦》的主线故事就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小说里的人物的悲欢离合,牵动着我们的心。看似多情的人,往往都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那些看似无情的人,却最终得到的婚姻的认可。有情人终成眷侣,在《红楼梦》故事中是一种奢望,那些勇敢追求爱情的男女,都是不得善终,有的郁郁一生,有的顿悟出家、有的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红楼梦》中的人们为何“不配”拥有爱情,我们今天试图从书中几对自由恋爱男女之间,寻找原因。

一、宝黛的爱情

1、黛玉性格分析

林黛玉因其自身寄居于贾府,所以生性敏感多疑,但是黛玉在儿时这样的性格体现的最为明显。那个著名的送宫花的桥段,说道:“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样驳人情面的话估计也就是当时的黛玉能说出来,自卑而敏感。黛玉多读诗书,自小聪慧。但是因为家长仅她一个女儿,自幼林如海便将假做儿子教养,对于封建礼教的约束相对少一点,这样才早就她性格自由滋生的空间。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

黛玉的性格在宝钗的到来之后,有了相对明显的变化。相对于宝钗的温柔娴静,知书达理,与长辈同辈皆是和和气气,这样的对比,使得黛玉的内心更加备受煎熬。她那时已经已经对贾宝玉暗生情愫。与宝钗这样鲜明的对比,造成她与贾府的环境格格不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小小年纪的发出这样伤感的哀叹,让不由的心生怜惜。

在这样的压抑的环境里,黛玉唯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她唯一的温馨和希望。贾宝玉不仅仅是她的爱情,也是她的知己。他们可以互道衷肠,驰骋叛逆的梦想,但是黛玉会因宝玉的原因产生不安,让自己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不详的预感。都道黛玉“小性”,其实黛玉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因为宝玉的原因。因为爱情的漂浮不定,再加上寄人篱下的悲苦,黛玉才能做出“冷月葬花魂”这样悲凉的诗句,常常“临风落泪,对景伤情”。思虑过重的她,让爱情摧残了她的身体,仅留下‘弱不禁风’的躯壳。”

2、宝玉性格分析

在宝黛相见之初,就《西江月》的评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但是在我们的眼中贾宝玉到底是不是草莽,读者心中自有定数,这里“草莽”其实就是丢他不喜政治,不通经史的原因。但是当时的社会和贾府都是要家宝云走仕途经济,却遭到贾宝玉的厌恶,所以他对循规蹈矩的薛宝钗是大可能产生爱情的。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荣国府的情况,贾政长子贾珠中了进士后一病而亡,仅留一子贾兰,年岁尚小;贾赦二子,长子贾琏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现管着荣国府的内务,剩下的贾琮在书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感。贾宝玉就是荣国府仅存的苗子,贾府的希望。又因他衔玉而生,生来不凡。贾府的实力派把传宗接代,光耀门庭的重任都落在他的肩上。

贾宝玉虽然生于官宦世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本性却与环境格格不入他不喜欢“文章经济,官宦仕途”偏生喜欢琼闺绣阁和玩脂弄粉,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对贾府产生了怀疑,对贵族生活厌倦冷漠。他不满于锦衣玉食、不满安富尊荣、不满自己因“玉”而与他人不同。这样不合常理的行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自然无法被认同,贾宝玉与黛玉一样,都是贾府中人,但又因为心态的原因,他们二人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才能成为知己。

3、宝黛悲剧探析

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上一世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缘故,初次见面便有眼缘,“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当时年岁尚小,但颇有点一见钟情的感觉。最重要的黛玉懂他,知道他的内心。宝玉与宝玉是上天注定的缘分。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她理解宝玉,知道宝玉的内心,在宝玉参禅的时候,能够用玩笑话把他解救出来。宝玉和黛玉知趣相同,爱好想通,虽然是一见钟情,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才情愫渐生的,并非是话本生才子佳人的套路。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

但是在书中,贾母对这样的爱情是不认可的,父母之名,才是婚姻的前提,爱情不是。但是贾宝玉的父母更倾向于薛宝钗,虽然在前八十回中,贾母对宝玉的婚事更倾向于黛玉,但是黛玉这样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显然不能满足挽救贾府的颓势。贾母毕竟是祖母,跟父母还是隔了一层,所以对于宝玉的婚事也只能一拖再拖。当时放眼红楼女儿中,史湘云家中早已衰落,王家又无合适的小姐,薛家的宝钗相对比较合适,于是选择了瞒着贾宝玉,让他娶了宝钗。

封建社会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自卑又多疑的性格的根本原因,通过几件事情贾府的那些大家长自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黛玉这样的家世、性格、身体,很难满足一个已见颓势的贾府主母的需要,宝钗就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能保证宝玉在在荣华富贵中安稳的获取锦绣前程。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政治情势的复杂和错误的发展途径,就直接造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二、小人物的自由爱情

1、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

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富于传奇浪漫色彩的情节。与其说尤三姐爱的是柳湘莲,不如说她爱的是梦想,一个能够把自己从卑贱和堕落中解脱出来,追求纯洁美好的新生活的梦想。但是,这种梦想对于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来说也仅仅只能是梦想,对于它的追求就算以毁灭自我为代价也难以实现。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

尤三姐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污浊的,贾珍之流均垂涎尤氏姐妹的美色,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而尤三姐虽极有主见,却率性而为,缺乏操守意识,不会自敛自律,因此深陷泥潭,不清不白,自己已经被染黑了还浑然不觉。但她本性的纯良使她迫切需要从堕落中找到一条自拔的路因此,她将心中对柳湘莲的单恋当做唯一拯救她的希望,她想象这份爱能够带着她逃离这污浊的世界,但为时晚矣。

她仅仅是在五年前从戏台上看到过柳湘莲,这不是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人,而是她的幻想与虚构。而柳湘莲其人,冷漠孤傲、追求自由和完美,怎么可能和泥潭里的女子一起奔向新生活。这一场被毁弃的婚约对于男女双方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尤三姐,它是生命中唯一和最后的希望,是黑暗生活中闪起的一道光。在柳湘莲,它是一场可疑的骗局,他决不能无辜地成为“剩王八”。 尤三姐无奈自杀,是她生活理想破灭后的绝望,也是她对于过去放浪行为的追悔。死是她证明内心高贵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她摆脱污浊困境的唯一出路。

2、贾蔷与龄官的爱情

贾蔷和龄官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小儿女的情趣,显得真实可爱。龄官画蔷作为《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将一妙龄少女对心上人欲说还休的痴心爱恋和愁肠百结的压抑情怀描写得活灵活现、诗情画意。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

龄官是贾蔷为元妃省亲从苏州采办回来的戏子,在贾府的地位是最底层的,但她不卑不亢、无拘无束的态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也获得了贾蔷这个带有一定程度天真烂漫色彩的贵公子的真心相待。在“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贾蔷对龄官的温存体贴以及龄官对贾蔷的撒娇依恋,使宝玉深有感触地体会到缘分天定的禅机,可见这一段情是怎样地打动了宝玉的内心。

这可以说是作者从侧面对贾蔷和龄官的爱情的肯定。《红楼梦》没有写明龄官最后的去向,但可以推想,龄官与贾蔷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一个是社会底层的的戏子,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公子,他们思想深处的差异以及现实的残酷决定了他们的爱情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3、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

司棋和潘又安,从小青梅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并因此私定终身。而司棋和潘又安敢于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进行选择,并敢于在贾府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幽会,捡抄大观园中,司棋的“情书”竟被当众念了出来时,司棋只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可见他们追求爱情具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

司棋和潘又安相爱并偷偷结合,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真心相爱,并作为终身伴侣。司棋说“他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就是讨饭吃我是愿意的”, 即使后来被打发出去,她也没有说过一句后悔。他们的爱情没有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的诗意,却是坚定不移、至死不渝的。但最终,二人的爱情还是以悲剧结尾。

红楼梦中最痴情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为了使母亲同意,司棋不惜以死相胁,可即便如此,她那顽固的母亲也没有妥协,刚烈的司棋不由分说“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碰死了。”在其死后,潘又安也以身殉情。他们至死也没有向封建压迫势力低头。司棋不愿做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但她没有反抗的资本,只有用年轻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唱响一曲嘹亮的爱情之歌。与宝黛爱情相比,他们更具有自由性、反叛性和刚烈性,令人叹息。在封建社会中,想追求自身人格的独立和爱情的自由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三、小结

《红楼梦》中的爱情的悲剧,不禁让人感叹个人相对于社会的渺小和无奈!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与终极命运。因此,透过《红楼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清代上流社会的家族兴亡史,更是对当时特定社会背景的折射和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恋爱婚姻问题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只有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能解决恋爱婚姻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具有必然性

3、红消香断有谁怜———浅谈《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