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有句市井俚语“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通常认为这是有些贬谪性的话语,但实际上这里没有一点诋毁和嘲笑的意味,而是褒奖“黄蓬掖”三个地方人有本领的谐称。实则是对他们擅长经营之道和极富商业天赋和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誉。可谓言简意赅,妙语天成。

大凡经营商业讲究能说会道,签合同,搞谈判,要有一套讨价还价的本领,这就是“黄县嘴子”的优势。做买卖你总不能坐在家里,需要联络货源,信息沟通。需要长途跋涉,山南海北,四处奔波,这就是“蓬莱腿子”的长处。干商业更需要高度的智慧和谋略,要有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行情的能耐,彰显了“掖县鬼子”的大家风范。

黄蓬掖三地历史上商业人才辈出,成绩卓著。枚不胜举,挂一漏万。像发迹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丁氏家族,经营当铺等生意,商业触角遍及山东、东北、京津十一省,堪称山东首富,人称丁百万。走进黄县城,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大瓦房,气势恢宏,当年兴旺发达之盛况,气韵犹存。

山东临朐县抗日战斗(黄县嘴子蓬莱腿子)(1)

掖县也是人才辈出,像掖县籍青岛首富刘子山曾开设木材厂、窑厂、贸易行、汽车行、银行、烟潍汽车运输公司,是青岛乃至华北著名的大企业家。他曾投资五十万大洋合伙修建烟潍公路,出资二十万疏浚小清河。捐资二十万创办私立胶澳中学、东莱中学和济南孤儿院,捐款五万元修建青岛最早的廉租房,是创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的投资人之一。

古代内陆人称烟台沿海一带为东夷之地、东莱国、莱子国等,并被视为蛮荒之地,即为未开化之意,实则是出言太过于偏颇。其实烟台沿海自古以来农、牧、渔、商皆高度发达。由此产生的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创造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商旅文化也比较发达。黄蓬掖三地之人所代表的正是此种文化的缩影,展现了他们独特的风姿和禀赋。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他们利用了这种优势,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商业人才,取得了值得称道的伟大成就。黄蓬掖三地人正是彰显了所谓古代东夷人的显著特色,成为商旅文化的践行者。

与正统的儒家胶东价值观谨言慎行、稳重内敛、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及轻商贱役的观念不同,也许正是蓬黄掖三地人在商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功之重要原因。

作者:张善文 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