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阳节,民间或称“粽子节”,是国家法定节日之一“中秋月饼端午粽”,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粽子,有一说是“祭祀屈原”的,那“粽”子可能本身就有“宗祀、祭奠”之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粽子来历和寓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粽子来历和寓意(粽子的别名及其宗祀意义)

粽子来历和寓意

端午节、端阳节,民间或称“粽子节”,是国家法定节日之一。“中秋月饼端午粽”,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粽子,有一说是“祭祀屈原”的,那“粽”子可能本身就有“宗祀、祭奠”之义。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

端午节是不是祭祀屈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闻一多先生不是说过吗:“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糉子的起源,我当时虽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恐怕是帮同古人撒谎罢了。”(《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粽子具有多子多福、功名得中、光宗耀祖的寓意。因为“粽”和“中”读音相近,吃粽子取了“功名得中”之意,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都要吃家里包的“笔粽”,为了讨个好彩头;其次就是九子粽,送人有多子多福的意思;粽与“宗”相关,寓意“光宗耀宗”云云。

这个“笔粽”(“中国新闻网”“上官云文”“加菲鱼”图《粽子发展简史:古代考生曾吃“笔粽”寓意“必中”》,2017.5.31),是不是新近编的“民俗故事”,不敢妄断。

粽子在晋代正式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

一、粽子的别名

(一)角黍

“角黍”最早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

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一名稯,一名~。(《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

后世沿用: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宋代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集韵·送韵》:“糭,~也。”“或作粽。” “循遗刘裕益智粽”胡三省注:“粽,~也。”(《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

为什么叫“角黍”?

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榈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本草纲目·谷四·粽》)

因“尖角,如椶榈叶心之形”,故而叫“角黍”,可能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角”,裹也。

【角】仲夏端午,烹鹜~黍。(《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

乃与村众及公直同发蚕坑,中唯有箔~一死人,而缺其左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三引皇甫枚《三水小牍》)

《敦煌变文集·孟姜女变》:“祭之已了,~束夫骨,自将背负。” 古岳切,入觉见。屋部。

后两例是目前一般用例,我们认为《风土记》的烹、角均为动词。角,包裹也(纲控→捆角结→角结裹)。

(二)“粽子”其他名字

【粽得】粽子。中原官话,河南商丘。

【粽粒】粽子。赣语,湖南耒阳。

【粽粽】粽子。晋语。山西忻州。

【粽糍】粽子。粤语,广东斗门上横水上话。

【粽儿】粽子。梅县。

【粽粑】粽子。川渝、贵州。

【古粽籺】粽子。广东高州、信宜。

“粽粒”,暗含有“糁、(米宋)、粣”的意味。川渝称箬为“簝〔liáo〕叶”(重庆市渝中区厚慈街原先有“簝叶巷”。《街巷渝中》〔重庆出版社2015.1〕等误作“蓼〔liǎo〕叶巷”) “簝壳叶”(簝壳:斗笠) “粽叶”“粽粑叶”等。

二、“粽”的组系

【糉】彩缕碧筠~,香粳白玉团。(元稹《表夏十首》)

或作“糭”。

【粽】《慧琳音义》卷一百“叶~”注:“蜀人作去声,呼~子。亦俗字也,正体……作糉,即五月五日楚人所尚糉子是也。”

“循遗刘裕益智~”胡三省注:“~,角黍也。”(《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

【(米宋)sǎn】《说文·米部》“糂”段玉裁注:“按《广韵》《集韵》《类篇》《干禄字书》皆有‘(米宋)字,云:‘蜜渍瓜食也’,桑感切。盖糁有零星之义,故今之小菜,古谓之糁。’别制其字作(米宋)。《通鉴》卢循遗刘裕益智(米宋)。宋废帝杀江夏王义恭,以蜜渍目睛,谓之鬼目(米宋)。《广韵·二仙(韵)》:枸橼树皮可作(米宋)。《南方艸木状》: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以益智子(米宋)饷武帝,俗多改粽字……《齐民要术》引《广州记》‘益智子取外皮蜜煮为糁,味辛。’径作糁字。”桑感切,上感心。

【粡】《集韵·东韵》:“粽也。”徒东切,平东定。

【糁】《说文·米部》:“古文糂从参。”

按:糂,《说文·米部》:“以米和羮也。一曰粒也。”米粒,米糂。桑感切,上感心。侵部。按:糉子再怎么煮,终究是“米粒、米糂”。

【粣】《集韵·麦韵》:“粽也。”

永明九年,诏太庙四时祭……明皇后荐茗~炙鱼。(《南史·后妃传上·齐宣孝陈皇后》)《集韵》测革切,入麦初。又色责切,入麦生,《集韵·麦韵》:“糁也。”用熟米粉子和羮。

【糈】《说文·米部》:“粮也。”《广雅·释器》:“馓也。”

“鼠壤有余蔬”陆德明释文:“蔬,读曰~。~,粒也。”(《庄子·天道》)私吕切,上语心。鱼部。

三、“粽”的宗祀意义

“粽”,藂也,汇聚之义。这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意思。“如椶榈叶心之形”,这是就其形状而言。就宗祀意义而言: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

“古粽籺”就是粽子;吃古粽籺是粤西高州、信宜一带习俗(《舌尖上的广东信宜“古粽籺”》,“新浪新闻”2018.3.19)。信宜称“箬”为“籺叶”。

我们认为,“粽”很可能本身就含有“宗”的“宗祀、祭奠”意思。

【宗祀】祭祀祖宗。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孝经·圣治》)

泛指祭祀。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征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汉书·兒宽传》)

“粽”从“宗”得声,原先可能音如“宗”,在蜀地读如去声;从其声,亦取其义。

【宗】《说文·宀部》:“尊祖庙也。”《中华古今注·宗庙》:“~,者,宗祀也。”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尧。”郑玄注:“禘郊祖~,谓祭祀以配食也。”(《礼记·祭法》)作冬切。

它们是“宗粽→奠尊→祭祀”的组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