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在友人的帮助下,创作了《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在签售仪式上,她的女儿孔东梅代表出席,作为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看到其中的故事,不禁感动而落泪,为了更好地纪念外公外婆,她也决定用文字的形式去回忆外公外婆。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1)

图 | 孔东梅在图书签售仪式

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他看到曾跟随毛泽东卫士李银桥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李银桥拎着毛泽东的一件“磨得薄如蝉翼而补满补丁甚至如同硬纸板”的灰军装说:“主席,你看看,这件衣服再穿就该出洋相了,说不定你开会的时候,一说话一抬手,它就会碎成破布了。”毛泽东接过来衣服,一边小心翼翼地放在大腿上,一边像在抚摸孩子一样抚摸着这件衣服,对李银桥说:“它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

这时候李银桥发现,毛泽东的眼眶忽然湿润了,看着这件衣服陷入了沉沉的回忆中,过了半晌毛泽东回过神来说:“这样吧,你不要扔了,用它补衣服,这样它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我也能继续看到它。”毛泽东说话的时候,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患难与共的老战友。

对此,孔东梅查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件衣服居然和贺子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想起来贺子珍去世后留下的遗物,孔东梅惊讶地发现了些许常人难以察觉出来的,关于毛泽东的情感密码,不由地感动而落泪,最后用文字表达在了她的书中。

离开延安,带走毛毯

在红军时期,贺子珍留下的照片很少,这张照片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孔东梅说,这可能是关于贺子珍最早的一张照片。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2)

图 | 贺子珍和战友

后排依次是:康克清、钱希均、周月林、贺子珍,前排是彭儒和曾碧漪,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未知,贺子珍的面容也看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此时的贺子珍20出头,风华正茂,已经和毛泽东结为了夫妻。

贺子珍留下照片最多的就是延安时期,给他拍照的美国记者斯诺还专门撰写了《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小传》,1937年1月25日,在美国《生活》周刊上,首次刊登了关于《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的报道,其中就有两张斯诺拍摄的照片。

其中一位是毛泽东,当时斯诺觉得毛泽东头发太长,便给毛泽东找来了一张军帽,于是便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旁边,有英文注释道:这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的头颅值25万大洋。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3)

图 | 斯诺拍的毛泽东和贺子珍

另一位就是贺子珍,这也是斯诺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贺子珍同样戴着一顶帽子,她的肚子微微凸起,脸上笑容灿烂写满了阳光,这张照片的注释写道:这位是这个值25万大洋的领袖的妻子。

当时,贺子珍和毛泽东在延安,李敏日后回忆,妈妈的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小宝宝,那就是我。

李敏说,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天出生的,邓颖超妈妈只记得,那天很冷,寒风呼呼刮着。李敏出生的时候,十分瘦小,不管是谁看到都十分心疼,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抱着孩子激动无比,善于给孩子取名字的毛泽东一时间没有了主意。

邓颖超说:“这孩子长得可让人心疼,像是一个小娇娇。”正在床边看孩子的毛泽东听到娇娇二字,一锤定音:“那就叫娇娇吧。”闻讯赶来的康克清也说,娇娇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听。就这样,娇娇这个名字一直被人叫了十几年。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4)

图 | 娇娇小时候

贺子珍离开延安的时候是1937年夏,当时娇娇应该还不到一岁,贺子珍离开前,娇娇一直是奶妈在照顾,后来被寄养在了当地的农民家里。陕北人民民风淳朴,做人忠厚,他们诚心实意地用奶水喂养娇娇,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时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紧张阶段,毛泽东日理万机顾不得儿女情长,9月的一天,刚刚开完洛川会议回到延安的毛泽东在凤凰山的窑洞收到了贺子珍的回信,信是警卫员带回来的,实际上是一块白手帕,代表着离开之意。

从8月20日到30日,毛泽东在洛川待了整整十天,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共军事战略的意见,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已经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和卓识,但当他回到延安窑洞的时候,人去屋空,贺子珍都没有来得及说一句再见,哪怕挥一挥手也好,这不禁让毛泽东黯然神伤。

毛泽东给贺子珍写过一封信,希望贺子珍不要走。但贺子珍去意已决,借着去上海看病的事情离开了延安,然后辗转去了莫斯科。

莫斯科和延安,相距甚远,得知贺子珍已经坐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毛泽东赶紧安排去机场找贺子珍,但没有挽留住她。临走的时候,贺子珍带走了和毛泽东结婚时用的红毛毯,成为了贺子珍一生的思念。

贺子珍到了莫斯科后,曾收到过毛泽东的一封信,但那已经是一年以后,毛泽东写信说道:希望你在莫斯科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贺子珍看到这句话泣不成声,因为她知道,这意味着这段婚姻结束了。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5)

图 | 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延安

此后,毛泽东把娇娇送到了莫斯科,陪伴着贺子珍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1947年,在苏联度过了近10年的贺子珍打算回国,她和妹妹倾诉,希望见毛泽东一面。妹妹告诉她,这件事毛主席已经同意了,但她没有想到,现实依然很残酷。

时隔22年,见面一小时

1949年,毛泽东入住北京香山别墅,贺怡带着娇娇回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刚到北京的娇娇表现得十分腼腆,刚刚开完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的毛泽东来不及和贺怡打招呼,看到娇娇就一把把娇娇落在怀里。

“哎呦,当年的小鸡蛋也长成了大娃娃了。”毛泽东一边说着,一边打量着眼前这位亲生女儿。送娇娇离开延安的时候,估计还没有4岁,毛泽东回忆着当年的场景,不禁陷入了沉思。

闻讯赶来的康克清和邓颖超都在嘘寒问暖,刚刚13岁的娇娇比起来同龄人高出了一头,甚至个子都超过了邓颖超。邓颖超不禁感叹,当年娇娇还是个小娃娃,现在真的是长大了,“娇娇的皮肤白白嫩嫩的,很像贺子珍。”邓颖超一边说着,一边问娇娇贺子珍的近况。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6)

图 | 毛主席和女儿娇娇

毛泽东作为父亲在一边听得入神,娇娇说:“妈妈很好。”毛泽东欣慰地点点头,才想起来向女儿介绍周边的人。毛泽东说:“这两位是你的康妈妈和邓妈妈,你小的时候,她们还把你尿尿呢。”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毛泽东说:“当年娇娇的名字就是你们给起的,现在娇娇也没有个正式的名字,你们再给起一个吧。”邓颖超赶紧摆摆头说:“主席说笑了,您博学多才,我们妇道人家怎么能班门弄斧呢。”毛泽东根据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给娇娇取名“李敏”,并嘱咐李敏:“你可以问问你妈妈的意见,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不知道时隔9年见到女儿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但通过李敏和毛泽东谈话可以肯定,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思念从未衰减。

与此同时,贺怡带着贺子珍匆匆忙忙从哈尔滨南下,打算从石家庄去北京,但是在车站遭到了阻拦。且不说有什么缘由,但当地领导就是不让进,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无奈之下,贺子珍决定南下去哥哥贺敏学家里暂住,这一住就是十年的时间。

实际上回国后,贺子珍曾多次给毛泽东写过信,在信中贺子珍回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希望毛泽东允许自己去北京,但毛泽东没有回信。1950年后,毛泽东给贺子珍郑重地写过一封信,他写道:子珍,希望你在上海安好,娇娇在我这里也很好,请你放心。

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毛泽东和贺子珍的联络大多是用书信的方式,而娇娇在其中充当了最好的桥梁。从1949年到1959年,十年的时间真是转眼之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精神饱满,十年后,皱纹悄悄爬上了脸颊,鬓间也增加了些许白发。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7)

图 | 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

1959年,毛泽东66岁,贺子珍整整50岁。毛泽东在庐山期间,从曾志口中得知贺子珍就在南昌,往事如电影一般在脑海闪过,毛泽东触景生情,安排人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1959年7月9日,分别22年的毛泽东和贺子珍在此重逢,不知道面对这物是人非的一幕,贺子珍有没有喊出一句“润之”。

多年以后,贺子珍曾这样回忆她突然看到毛泽东的情景:我当时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在那里会见到毛泽东,我真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不停地流泪,他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这次谈话只有一个多小时,于别人来说,不过是一顿饭的时间,但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到值得一秒一秒去回忆。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于北京逝世,贺子珍对女儿李敏感叹,我和你的父亲,后来只见过那一面。

然而毛主席不知道的是,贺子珍其实一直也在思念着他,那条她从延安带走的红毛毯,她一直带着身边,从未丢弃,也从未告诉过任何人。

一条毛毯,承载了半个世纪的思念

1984年4月15日,李敏接到通知,说贺子珍病重,上海市委希望他们马上去上海。李敏带着一家人赶赴上海,当时贺子珍昏迷不醒,李敏一直陪伴在贺子珍身边,丝毫不敢离开。

想起来母亲的经历,李敏在贺子珍的身边不止一次痛哭,5年前,在毛主席逝世3周年的日子里,贺子珍曾去过一次北京,还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过毛主席遗容,作为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泪流不止,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敏总是感动而无言。

孔东梅当时虽然很小,但记得特别清楚,那几天他们一直陪着贺子珍的身边,贺子珍醒来笑着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看我了?”李敏觉得妈妈当时候思路很清楚,还让护士给孔东梅弄吃的,大家都以为贺子珍已经度过了难关。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8)

图 | 贺子珍晚年

18日晚上,贺子珍病情突然加重,体温两次升高,进入了昏迷状态,这次昏迷,她再也没有醒来。4月19日,贺子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75岁。贺敏学和李敏一家都住在东湖招待所,他们的内心是凌乱的,不知贺子珍的后事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还专门请示了邓小平同志。

得知贺子珍去世,作为党的领导人,也是贺子珍的老战友,邓小平内心十分难过,他亲自敲定:第一:贺子珍的骨灰放在八宝山第一厅;第二,政治局委员以上干部全部送去花圈。4月25日,贺子珍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邓小平、陈云、邓颖超、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来了花圈。最后,贺子珍的骨灰被送到了北京,安放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位第一个上井冈山的女红军,终于走完了她轰轰烈烈的一生。

贺子珍去世后,留给孩子的遗物不多,只有两个皮箱。其中一个是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还有一个是由华东医院保管的,后来市委的同志把这两件遗物交给了李敏,李敏打开后痛哭不止。

这两个皮箱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其中一个皮箱装着的是她的日常用品,除了毛主席的信件,还有很多账单和发票,其中有个证书李敏十分感动,那是一张残疾证,是1951年,上海华东医院向华东局组织部出具证明,说明了贺子珍当年在长征途中的负伤情况,随后将贺子珍的伤残等级定为三等甲级。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9)

图|1951年上海华东医院给华东局组织部出具的证明,记载着贺子珍在长征负伤后留下的伤残

李敏也没有想到,这么多年来,贺子珍从没有用过这张证书去领过补贴,她一直把这个证书放在箱子里,或许,她不想因为往事得到群众的同情,更不想让女儿担心。

另一个皮箱里,安安静静放着一条红毛毯,李敏看到这一幕,眼泪再也控制不住,这是贺子珍离开延安的时候带走的红毛毯,这也是她和毛泽东结婚的时候用过的,李敏无法想象,在这40多年来,贺子珍度过了多少个睹物思人的不眠之夜。

日后,李敏把这件事告诉了孔东梅,李敏说,你的外婆走得很轻,两袖清风,对名利没有丝毫挂念,只有对你外公无限的思念。起初孔东梅还未曾体会到外婆的情感,直到多年后,她偶然看到李银桥的回忆。

孔东梅:外公的旧衣里藏有“秘密”

孔东梅是李敏的女儿,李敏一直嘱咐她,你的外公希望你好好学习,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1999年,孔东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的日子真是苦尽甘来,不久,李敏写了一本关于父亲毛泽东的书,并寄给了孔东梅,孔东梅读了后感受很深。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10)

图 | 孔东梅在美国

回国以后,孔东梅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她看到了很多关于外公的资料,她得知当年青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浩然的读书之旅,凡此种种,触发了她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毛家代表人物的决定,写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文章。

创作过程中,她向妈妈李敏咨询了很多故事,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再次被提及,孔东梅才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当年的外公外婆是那么的不易。当她得知李银桥讲述的那件事后,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泪腺了。

《听外婆讲述过去的事情》中,孔东梅以第三代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她的外公外婆,他说,我似乎看到了历史的玄机,发现了外公旧衣里的“秘密”。外公毛泽东之所以念念不忘这件跟他参加过洛川会议的旧军衣的“功劳”,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件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浆洗过多少次的衣服,不就是和他患难与共的贺子珍吗?

贺子珍逝世20年后(贺子珍逝世20年后)(11)

图 | 孔东梅在韶山

很显然,毛泽东也在思念着贺子珍,再想起贺子珍遗物中的红毛毯,孔东梅感受到了毛泽东和贺子珍那种超乎时代的感情,久久回荡在后代的内心深处。

动情之处,她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和大多数20世纪70年代出生者一样,我确实没有见过我的外公,他也没有亲眼见过我,不过我和外公的的确确“见过面”,妈妈曾拿着我的照片给他看,也把他的照片带给我看,我通过照片上的他,仿佛看到了外公和外婆那段金戈铁马却又缠绵悱恻的岁月。

我想念我的外公,想念我的外婆。

,